资源简介 课题:化学必修一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设计思路该节教学主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安排,将1.1.1物质的分类部分分为两个课时,用一个课时讲解“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这一部分的内容。虽然课时安排教费时,但是可以将酸碱盐的定义和分类进行复习总结,为之后电离方程式的学习做好准备,省下课时。同时,该部分内容讲解之前已经布置给学生预习作业,所以关于的课堂时间还能用来处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讲解预习作业。二、教学设计特色1.教学立意立足于2019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考纲,通过物质的分类部分内容: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为学生之后的高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教学构思与生活实际案例进行课堂导入的方式不同,本课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向学生介绍《化学文摘》中统计的有机化合物的种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对于化学这一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先介绍常见的的分类方法,单一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然后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将本课中心放在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讲解上;最后再在学生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上对酸、碱、盐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补充。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教材是先介绍分类方法,让学生拥有分类的工具,然后结合学生对于化学物质的认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上已经学过。在初中的基础上,教材重点介绍了“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以及同素异形体、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这既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又可以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教学重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同位素、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教学难点: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已经基本学过关于物质的分类中涉及到的所有物质的例子,所以在物质的分类部分学生主要是对分类方法比较陌生。同时在介绍到单质时应加入同位素概念的介绍,帮助学生辨析清楚二者的区别,强调单质不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纯净物这一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五、教学目标1.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和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2.结合典型物质,能从不同视角对典型的物质进行分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六、教学用具涉及PPT、板书、教材、笔记本、草稿纸、赢在微点练习册、酸碱盐补充A4纸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新课导入 组织教学 【板书】(PPT1)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导入】(PPT2)美国《化学文摘》统计已知的有机化合物数目多达几千万种,所以要对物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就要使用科学的分类方法。 起立向老师问好 【观看】观看PPT内容 【笔记】记录板书内容到笔记本上 开门见山介绍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分类方法的实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欲。环节二 分类的概念 【引导】浏览教材P7“方法导引”部分找出分类的概念。 【展示】(PPT3) 【齐读】教材P7方法导引分类的概念与意义 【勾划教材】分类的概念与意义 回归教材,介绍分类概念,带领学生对分类有更深入的认识。环节三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展示】(PPT4)讲解物质的分类各个部分物质的分类依据 【板书】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巩固练习】O2 KMnO4 K2MnO4 MnO2 He KClO3 Mg Ca(OH)2 NH4Cl CuSO4 Na2CO3 NaHCO3 NaOH CH4 盐酸 浓硫酸 命名以上化学式并将其用铅笔写在教材P7图1-3的对应位置,教师讲解 【复习】(PPT5)酸碱盐的概念 【标注教材】物质的分类的依据 【笔记】将板书内容写在笔记本上,教材P7图1-3抄在笔记本上 【练习】完成巩固练习要求的内容,听老师讲解分析并改错。 【观看】PPT5,暂时不抄写酸碱盐的概念 强化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认识。环节四 同素异形体 【提问】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句话对吗? 【引导】阅读教材P6段3,找出这句话的错误的例证。 【板书】二、同素异形体 定义: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例子:金刚石、石墨和C60; 氧气和臭氧; 红磷和白磷 【提问】金刚石和石墨在组成和性质上有何异同? 【分答】(点人回答,不会立马向后换人答,节约时间) 答案:不对,因为要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阅读】教材P6段3找出同位素实例 【齐读】教材P6段3句2 【笔记】记录板书内容到笔记本上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知识漏洞的热情。纠正学生只关注分类结果不关注分类标准的误区。 分门别类的认识金刚石、石墨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环节五 常用分类方法 【展示】(PPT6)单一分类法讲解:铁属于金属单质,氧气属于非金属单质就是单一分类法的运用。 【板书】三、常用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展示】(PPT6)树状分类法图片,教师介绍树状分类法的概念及特点 【板书】2.树状分类法 注:物质类别间没有交叉 【活动】(PPT7)“他们属于什么运动员?” 【展示】(PPT7)交叉分类法图片,教师介绍交叉分类法的概念及特点 【板书】3.交叉分类法 注:a物质类别间有交叉, b分类标准不同则分类结果不同 【练习】(PPT8)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练习 【举例】单一分类法的应用。 【笔记】记录板书到笔记本上 【分答】完成连线题“他们属于什么运动员” 【笔记】记录板书在笔记本上环节六 氧化物的分类 【提问】(PPT9)氧化物的定义 【板书】四、化学物质的分类 氧化物 a定义:由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介绍】(PPT9)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氧化物进行分类 【板书】 b分类 【分答】答案:由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笔记】抄写PPT8内容在笔记本上 该部分内容属于定义类内容,由教师直接介绍,学生听讲并记录。环节七 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介绍】(PPT10) 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酸;能与碱溶液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碱性氧化物:能溶于水形成可溶性碱溶液;能与酸溶液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板书(同步介绍)】 *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水=酸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只生成盐和水) 组成: *碱性氧化物: 可溶性碱+水=碱溶液 碱+酸=盐+水 (只生成盐和水) 组成: 【过渡】是不是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介绍、板书】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组成 【强调】(PPT1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板书】(画图: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氧化物的关系) 【观看】(PPT10) 【笔记】板书记录在笔记本上 以常见氧化物的分类为基础,运用信息解决概念间的关系问题,加深对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概念的理解。环节八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根据板书梳理总结本课内容,巡视同学笔记情况补充 酸碱盐的分类 该部分主要补充了酸碱盐的定义及分类,还有关于盐的可溶性的口诀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