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与对流交流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开疆拓土与对流交流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4张PPT。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 匈奴的兴起:①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②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一、开疆拓土一、开疆拓土2、民族关系
(1)掀起战火——战争篇辽东临洮万里长城观点1防备、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文化的发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权力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一、开疆拓土2、民族关系
(2)水火交融——战和争篇西汉时: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战争、和亲汉初国力较弱武力反击匈奴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力强盛和亲国力强盛合作探究:结合书本完成下列表格被迫和亲平等互利(2)东汉时:匈奴分裂匈奴南匈奴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仍住在蒙古草原,经常侵扰东汉边境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汉人匈奴汉朝文化、铜器、铁器驴、骡、骆驼;乐器、歌舞、体育活动:摔跤、赛马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范围及概况2、张骞出使西域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②概况: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意义(作用):
①任务未完成,但西行使人们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②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公元前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立四郡。3.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丝路第一人——张骞西域的地理范围说一说 两汉时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宛——大月氏——大夏
——葱岭——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经过了哪些国家、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塔克拉马干沙漠。与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汉政府十分注意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居住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汉武帝赐“滇王之印”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简称“丝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1、丝绸之路二、对外交流西 方 东 方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丝绸之路友 谊 之 道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 用 ①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沟通了亚欧两大洲。
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汉朝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2)汉朝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和中国交往的历史也很悠久。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2、汉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合作探究:第三单元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内容。新教材的这一内容较之老版教材有所改动,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把“汉匈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单独列为一框,让学生在学习秦汉一统的基础上了解那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体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2、教材结构分析:
课文明确指出这一时期对秦汉边疆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匈奴,秦汉时期,双方战和交替,本文选取了秦朝为抵御匈奴修建长城,汉与匈奴的和、战政策,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汉的对外交流。通过对几个史实的表述,让学生理解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最后,课文简单描述了西汉政府对南方地区的有效管理以及汉朝与朝鲜、日本的来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两朝与匈奴人之间的战和历程,并理解攻守之势转换的原因;掌握两汉时期在开疆拓土的表现,认识在同西域地区对外交流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观察地图,用表格等方式梳理相关史实,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方式探究汉匈关系变迁的原因、探究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史实,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解对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树立开放交流的理念,初步树立文明史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匈关系的演变、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原因,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
策略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ppt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当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师生共同合作,深入探讨。
(3)情景设置法:秦汉时代离现在比较远,学生难以想象。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六、【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王昭君出塞——引出汉族与匈奴的渊源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趣凝神,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开疆拓土
1、匈奴兴起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在秦朝时,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是哪一个?(匈奴)
匈奴是怎样兴起的?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有关匈奴的基础的史实,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归纳的能力。
2、民族关系
(1)掀起战火——战争篇
出示材料,分析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过渡:匈奴强大后经常侵扰汉族边境。针对匈奴侵扰,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多媒体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结合图3-18和教材,回答:
秦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修长城有什么作用?(可提供不同观点,让学生辩证思考)
设计意图:了解长城修建的原因,同时客观公正的评价修建长城的影响,学会评价历史现象。
(2)水火交融——战和篇
①西汉时期
过渡:秦末汉初,中原混乱,匈奴再次乘机南下,威胁中原。
汉高祖刘邦即位不久,率军抵御,结果如何?
(被围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
战争失败后,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和亲”政策)
学生活动:书59页阅读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思考: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善于用人、卫青、霍去病才能出众等)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匈奴部分开始西迁,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西汉边境安定,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汉武帝对匈奴战争胜利的原因,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构建起前后知识联系的理念,第二问的设置为下面的内容作好铺垫。
过渡:西汉时,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设问:你认为决定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西汉国力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力密切相关,同时了解前后和亲的不同性质也因国力的变化而产生的根本的转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59页《昭君出塞图》,小组探究: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总结: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汉与匈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②东汉时期
多媒体展示:匈奴的变化
南匈奴 同汉友好,逐渐南迁
匈奴
北匈奴 仍住在蒙古草原,时常侵扰东汉边境
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出示表格,合作探究
朝代
与匈奴交往史实
国力情况
和亲性质
秦朝
西汉时期 汉高祖时期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之后
东汉时期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 两部。 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 匈奴仍住在 草原,经常侵扰东汉边境。东汉也曾派遣大军大败 ,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 草原消失。
3、张骞出使西域
师:因为匈奴,在西汉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大家猜一下是谁?(张骞)
师: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请问:西域指是哪一区域?
生:阅读书本内容及地图,了解西域的范围及概况。
(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
学生活动:书60页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回答: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受谁的派遣?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汉武帝、大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了吗?(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他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的愿望。)
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说一说大致路线。张骞经过的地方现在大致属于哪些国家?他途中会经过哪些高山和沙漠?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学生活动:书61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设问: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西汉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教师整理归纳: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意义(作用):任务未完成,但西行使人们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立四郡。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
4、 西南地区
西汉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汉武帝赐滇王之印)。
(二)、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
师: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更加强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是何时由谁开辟的?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起点和最远处在哪里?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什么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哪些影响?
(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4个问题的设计,简单明确丝绸之路的概况及历史作用。
2、汉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1)汉朝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2)汉朝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和中国交往的历史也很悠久。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
3、出示表格,合作探究:
历史事件
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概况
积极影响
汉与匈奴之间
汉 匈奴
张骞通西域(中原与西域之间)
中原 西域
汉与朝鲜 日本
西汉 朝鲜
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 多个和汉朝有往来;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曾颁给倭奴国使臣的“汉倭奴国王”全印。
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对知识点更加直观清晰。
环节三:历史在这里沉思(任选一个)
(一)汉代离我们其实有点距离,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到今年刚好整整去世2100年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段历史,有何意义,你认为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这段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历史?
(二)开疆拓土当然是令人兴奋的事件,到现在还是如此。你认为开疆拓土,征服的是土地,还是人心?土地靠什么征服,人心又要靠什么征服?你渴望现在今天的中国还去开疆拓土吗?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你认为今日之中国要依靠什么去征服世界。
(三)汤因比曾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汤因比还曾经说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取决于该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可接触的程度。人类的文明在互相接触中不断地运动和创造着”。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后面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让学生结合实际加深对本课内容理解,使历史更富有活力。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开疆拓土 对外交流
匈奴 西域 西南 日本
朝鲜
水火交融 秦 西汉
(战—和—再战—和)
东汉 丝绸之路

南匈奴 北匈奴
九、【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