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山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与命题解说说明: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下面参考答案说法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3. 除有特别说明的试题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1.【参考答案】(1)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3)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5)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6)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评分标准】(1)答对任意1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2)每句错、漏、多一字扣0.5分,扣完该句分数为止。【命题解说】本题涉及的诗文包括第12课《<诗经>二首》、第22课《<礼记>二则》、第23课《马说》、第24课《唐诗三首》以及第三、六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本学期背诵默写任务较重。本题的前4小题为直接型默写,第5小题为理解型默写,第6小题为运用型默写。在前4小题中,第1和3小题为“给前空后”默写,第2小题为“空前给后”默写。2.【参考答案】(1)撺掇 (2)枯燥 (3)草长莺飞 (4)行将就木【评分标准】答对1个词语(含成语)得1分,每词错、漏、多一字,扣0.5分。【命题解说】本题涉及的四句话分别出自《社戏》《大雁归来》《大自然的语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四个词语中,“枯燥”常被误写为“枯躁”,“草长莺飞”常被误写为“草长鹰飞”,因此要重点考查。3.【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A选项中的“磅礴”用来形容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下产生的巨大力量,该选项正确。“告诫”意为“警告劝诫”,选项的句意是:“记得”是对死亡的劝慰、慰藉,而不是警告劝诫。B选项错误。“袖手旁观”指的是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C选项正确。“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纷:多,杂乱;沓:重复,多。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D选项正确。【命题解说】本题涉及的四个词语(含成语)分别出自《安塞腰鼓》《壶口瀑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登勃朗峰》。词语出自教科书,语料出自课外,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按照一般的习惯,二字词语在前,四字成语在后。4.【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A选项中,“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加”一句中“规模”和“增加”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扩大”。B选项中,“图片、文字、视频、多媒体”四个并列词语的概念有交叉,图片、视频等都属于多媒体,应将“多媒体”删去。C选项中,“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属语序不当,正确语序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D选项的语病是句式杂糅,即“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小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刚刚告别懵懂童年的中学生”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小书是为刚刚告别懵懂童年的中学生写的”两句话的糅合。该选项的修改是正确的。【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判断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等,最好采用“主干分析法”来判断。病句判断与修改是八年级下册教材“知识补白”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应予以关注。四个选项的语料,B项体现了本土特色,D项结合教材,改编自教材第74页的句子。其他两项紧扣时事素材。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注重病句分析方法的指导与训练。5.【参考答案】(1)① C ② D (2)示例一:小语。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主人公保尔的经历一定会给你启发。保尔理想坚定,他立志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奋斗,即使双目失明,双腿瘫痪,仍用文学创作为武器,写成《暴风雨所诞生的》,重返战斗队伍。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无惧死亡,勇往直前。在修铁路时,天气非常恶劣,物质极度匮乏,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始终没有退缩,最终因伤病不得不回家。示例二:小文。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艺术成就非常高的书。该书形式丰富,文章穿插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或环境描写非常出色,有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等作用。【评分标准】① 每空1分,共2分。②能选择1个推荐对象,有针对性地推荐,2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示例1结合其他人物形象或者作品主题进行分析可酌情给分。推荐理由和推荐对象不匹配,不得分;只选择推荐对象,没写推荐理由,不得分。【命题解说】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把握。第2小题综合考查了人物形象及作品艺术特色。学生需要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熟悉名著人物及相关内容,并提炼关键信息。命题者创设了“学校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图书推荐活动”的情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小题,依据教材内容中的选择性阅读这一方法,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人物设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第(2)小题,需要考虑推荐对象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给出契合对象的推荐理由。6.【参考答案】你打算把它放到什么容器里?(2分)这位年轻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溶解一切物品”的想法与“至少要有一种器皿能够不为这种溶液所溶解”产生了矛盾。填入这样的回答既委婉揭示了年轻人的逻辑矛盾,又友善幽默、客观合理、机智有趣。(2分)【评分标准】应对回答合理,得2分;结合表格,理由表述充分,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对方提问的性质与态度,准确理解其意图,然后快速做出应对的能力。“应对”是八下口语交际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的应对应该明确对方态度,弄清对方意图,同时抓住对方观点,巧妙回应。学生应该掌握幽默回应式、针锋相对式、偷换概念式、归谬反证式、转换话题式等应对技巧。本题分析的角度有二:一是抓住年轻话语中“万能溶液”的逻辑矛盾,用归谬法应对;二是抓住题目中提供的表格材料,掌握不同的提问性质对应采取的应对态度,合理组织语言。7.【参考答案】(1)花 (2)邀请 (3)先前的(之前的)【评分标准】每小题空1分,意思接近亦可酌情给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重要实词的理解能力。《桃花源记》一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较多,教学时要注意落实。这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要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等。本题涉及的三个词语中,“落英缤纷”现在仍常用,“延”“向”皆为古代常见的实词。8.【参考答案】(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评分标准】翻译出“避秦时乱”,1分;妻子,妻子儿女,1分;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分;句意通顺,1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力。这几句话包含着“妻子”“绝境”等古今异义词。翻译时首先要关注重点词语,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其次要注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确保句意通顺。9.【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A选项中,成语“无所事事”中第一个“事”是动词,可翻译为“从事”,利用“成语推断法”,结合语境可知,原文中的“不事生产者”中的“事”也意为“从事”。B选项中,把“洵”的“流泪”这个字典义代入原文后,翻译不通,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洵”应该译为“确实、的确”。C选项中,“便舍船,从口入”与原文中的“舍骑步行”情境相同,运用“课内迁移法”可知,都可译为“离开”。D选项中,“顾”的偏旁“页”与头有关,多译为“看”“回头看”,代入后,符合原文语境。【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重要实词的理解以及课内外迁移的能力。与传统的课内外文言实词意义对比或者直接让学生写出文言词语的意思的考查方式不同,本题不仅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课内外迁移的能力,还教给了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成语推断法”“语境分析法”“课内迁移法”“偏旁推断法”等。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应理解并刻意运用这些方法。10.【参考答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评分标准】断对1处给1分;少断、多断,每处扣1分,直至扣完本题分数。【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命题时注意,需要进行断句的句子一般不出现在首尾。考生在断句时要关注一些断句“标志词”,例如“曰”表示说话,要断开;对偶句,要从中断开;有语气词的地方,往往需要断句等。本题中“数里”中的“里”是计量单位,“悠悠然”中的“然”是形容词后缀,都有提示断句的作用。不过断句还是要建立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之上。11.【参考答案】①景色优美,宁静舒适,自然而富有生气。②人们都淳朴勤劳,安居乐业,万物都和谐融洽。【评分标准】答出第①点,得1分;答出第②点,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理解、课内外对比以及分类概括的能力。这篇文言文所描写的乡村生活、人物关系、生活状态、思想主题等与《桃花源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文中描写的男女勤奋劳作,分工和谐,老人、小孩各得其乐,安居乐业,鸡犬鸣叫声此起彼伏,门前有豆棚瓜架,树木长得很茂盛,万物都各得其所,和谐融洽,这些都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乡村生活有共同点。分析的角度有二:一是抓住文中关于乡村生活环境等描写,结合《桃花源记》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对比,从相似性中提炼共同点;二是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状态、生活方式,从思想主题、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的关系中提炼两文的相似性。附翻译: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在挑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门前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认为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十分和谐融洽,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12.【参考答案】(1)选择特定的日。(2)通过观察风与云的运动变化来占卜。【评分标准】每点1分。【命题解说】本题围绕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结合文本,归纳分析文本的说明内容。13.【参考答案】(1)举例子。第③段列举了苏州地区的农民在元日这一天通过观察风和云的动向来占卜一年之中农事吉利与否的事例来说明古人会在元日占卜预测一年收成的现象。这就使读者对古人通过观察风与云的动向来占卜的特征有了非常具体的认识。(2)引用。第⑦段引用《陶朱公书》中关于冬至观察云和风的走向来预测农事的具体内容来说明古人在冬至观测天气的方法,使古人在特定日期来占卜天气这一现象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评分标准】能找出举例子和引用的例子各得1分,能够结合例子说明举例子和引用的作用各得1分,满分4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但考查重点不在于给定具体语句来模式化、套路化地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而在于依据原文对具体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这更有助于考查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该题与《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保持一致。14.【参考答案】不能放在第③段后面。第③至⑤段按照时间顺序说明元日、正月初八和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二这三个具体的时间,人们占卜农事的方法。第⑥至⑧三段则是按照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和冬至两个节气来占卜农事的方法。虽然第③⑥段都与预测收成有关,而第④⑤段都与预测降水量有关,调整之后会导致上下文的说明顺序混乱,逻辑结构不合理。【评分标准】明确表明态度,1分;分析清楚段落内容之间的关系得2分;调整之后导致的后果得1分。考生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也应酌情给分。【命题解说】本题考察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要求学生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如果更换说明顺序效果会有何不同,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15.【参考答案】①洞里面的钟乳石千奇百怪,美不胜收。②洞里面很大、很高。③形成的时间十分漫长。【评分标准】从第①④段中进行概括,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把握,作答时要抓住题目中的“特点”二字,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16.【参考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钟乳石柱形成的耗时之长、难度之大。表达了作者对溶洞石柱形成的惊叹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写“时间跑到地下”以及洞名叫“织金洞”等内容作铺垫。【评分标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从钟乳石形成的时间、难度进行分析,1分;从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1分;从情节结构等角度分析,1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对文中的排比手法进行赏析。赏析词句要有思路,要能够从描写对象、情感态度、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17.【参考答案】①引用温庭筠的词,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反衬出织金洞形成时间之漫长。②引用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更是以“藏在何处”“又到了哪里”引出了后文的内容。③引用词和散文,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表达出作者对织金洞的惊叹与赞美之情。【评分标准】能分别概括出温庭筠、朱自清的词文内容,各1分;能从表达效果和文章主题角度分析,2分。【命题解说】本题考查引用词文的作用,学生在答题时既要关注词文的内容,又需要注意引用的词文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并从文章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18.【参考答案】不同意。①作者将织金洞里的钟乳石柱经过千万年的层层相加才形成的过程形象地表述为“储存时间”,每一根石柱都见证着时间的流逝。②以“储存时间的溶洞”为题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述,新颖别致,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文章并未否认“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不可能被储存,是线性的”,所以不存在逻辑矛盾。【评分标准】明确表达态度,1分;从文章内容、题目特色等角度进行分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答“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本题得分不超过3分。如考生没有分析题目和“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不可能被储存,是线性的”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扣1分。【命题解说】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标题等综合理解能力,答题时,应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明文章标题“储存时间的溶洞”的合理之处。19.【评分标准】作文等级 评 分 标 准一类卷 (45—50分) 1.切合题意,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3.语言得体、流畅。二类卷 (40—44分) 1.符合题意,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有真情实感。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3.语言规范、通顺。三类卷 (30—39分) 1.基本符合题意,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有情感。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3.语言基本通顺,错别字较少。四类卷 (29—15分) 1.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缺乏情感。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五类卷 (0—14分)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情真意切,立意深刻。2.构思独特,富有创意。 3.语言优美,富有个性。4.文面整洁,书写优美。扣分 1.没有标题扣2分。2.不足5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 3.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最多扣3分。4.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5.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6.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补充 1.只有一类卷、二类卷加分,加分1-3分。 2.完全抄袭试卷中阅读材料的,只给2分。抄袭杂志、报纸故事材料 且占大量篇幅的,或确定大部分内容抄袭他人作文的评为五类卷。【立意等级参考】本题是话题作文,根据“信”的不同词性和含义,自选一种进行选材和立意。话题作文最要紧的是“选题和立意”,选题包含拟定一个文题,选定一个角度,确定一组素材,立意是作文的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对自己或读者有什么启迪和作用。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题和立意:一、信作为名词,意为“书信”,宜记叙关于“书信”的人和事。可采用“动词+信”的动宾结构的句式进行拟题,如“(给妈妈)写一封信”“珍藏一封信”;还可采用“定语+信”的偏正结构的句式进行拟题,如“爸爸的一封信”“难忘的一封信”。还可以采用“信+谓语”的主谓结构的句式进行拟题,如“那封信让我成长”“信短情深”。以上三种是信作为名词时的基本拟题思路,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美化和升华,如“信”可用“锦书”“家书”“短信”“微信”替换,打通时空,切换虚实,如“寄给明月(李白、留苏轼)的一封信”“一封珍贵的家书”“等待一条短信”“请回信”等等。不论选用何种角度,是写信、读信、收信都要牢记的一点:写出此“信”所承载的特定读者、特定信息、特定感情,写出信的意义所在。二、信作为动词,意为“相信”“信任”“信服”等。可写有关此意的事件,也可对此意表达观点。如“他终于相信了我”“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他让我信服”“信任是一种尊重”。同时需注意,像“相信”“信任”“信服”这类动词往往是对人物或事情的定性,应着力写出定性的过程,即人物的转变、事件的波澜,可采用抑扬结合、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写出“信”的过程,令人信服。三、信作为形容词,意为“诚信”“可信”“守信”,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如“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做一个诚信的人”,当然,也可以反向立意,如“不做失信的人”“无信而不立”。可记叙、可立论,均需注意选材要精当,要选用一诺千金、言行必果的典型事例,可采用侧面烘托、对比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法,凸显可信度。以上三种释义并非互相割裂,泾渭分明,而是提供相对清晰的思考路径。在实际运用中,信的词性和含义,会因语境发生变化。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信”的基本意,然后适当引申,并拟定一个鲜明的标题。题好一半文,好在立意、好在角度、好在表达。如“珍贵的一封家书”亦可题为“家书抵万金”“读家书 传家风”“家书·家风·家国”等等。总之,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广角视觉,考生宜根据自己的经历,定题、定料、定旨,做到精要,不可泛泛而谈。一类卷立意(45-50):文体鲜明,选题精巧,立意高妙。能从话题中选取一个“信”的含义,理解精当,选材典型,中心突出,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信”之人和事,“信”之言和意,“信”之情与理。二类卷立意(40-44):文体恰当,选题正确,立意明确。能从话题中选取一个“信”的含义,理解正确,选材恰当,中心明显。能详尽“信”含义、内容和主旨。三类卷立意(30-39):文体无误但不够鲜明;选题无误但立意尚可。从话题中选取 “信”的含义,出现理解宽泛化,模糊化,俗套化,导致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落入俗套。四类卷立意(15-29):文体模糊不清,选题宽泛不明。对话题中“信”的理解不能提取其中一意进行聚焦写作。或面面俱到,或游离偏题,中心涣散。五类卷立意(0-14):文体不当,选题失误,没有按照话题指引,严重偏移“信”的含义,文不对题,空洞无物。★启用前注意保密中山市2022一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八年级语文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一、积累运用(30分)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诗经·关雎》)(2)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是故谋闭而不兴,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礼记·大道之行也》)(4)故虽有名马,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5)人生中的不幸事之一便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这句俗语意思相近的一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6)假期你到百丈潭游玩,望着悠悠碧水,听着嘤嘤鸟鸣,顿觉神清气爽,禁不住感慨道:“这真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啊!”(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cuanduo起来。(2)单调kūzà0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3)这样看来,花香鸟语,cǎozhǎng-yingfei,都是大自然的语言。(4)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xingjiang-jimù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凝聚起了新时代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B.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有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从这个维度来讲,记得就是对死亡最好的告诫。C.即使担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自己的生活也屡遇困顿,老艺术家王铁成却从不做袖手旁观的社会看客。D.随着气温升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吐尔根乡的那拉提杏花谷景区内野生杏花盛开,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八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宽带”,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加,电子政务发展指数进入全球前列。(将“增加”改为“扩大”)B,中山好人馆在面积47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以图片、文字、视频、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了600多名好人的感人事迹。(将“多媒体”删掉》C.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保护好”和“传承好”互换位置)》D.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小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刚刚告别懵懂童年的中学生写的。(将“的主要读者对象”删掉)5.学校图书馆计划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图书推荐活动,邀请你作为好书推荐官向同学们推荐《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名著。(1)阅读整本书时,读者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带着某个具体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请你根据小语和小文的关注点,向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2分)推荐章节:A.三礼第五B.《春秋》三传第六C.《战国策》第八D.辞赋第十一人物关注点推荐章节游说之士在古代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通常口才极佳,小语①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很感兴趣。我通过端午节知道了屈原,感动于他的爱国之情,想对小文②他有深入的了解。(2)作为好书推荐官,你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读书需求,有理有据地给出推荐理由。请你根据小语或小文的需求向其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4分)小语:我最近很迷茫,我对未来有很多向往,想搞好学习,但数学实在很难,很难坚持下去。有和我一样的人吗?小文:我热爱小说创作,最近陷入了困境,总感觉写作形式单一,不太吸引人。我选择向推荐,推荐的理由是6.在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出回应,就是应对。应对时要判断对方提问的性质与态度,准确理解其意图,然后快速做出反应。请结合表格提示,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并说明理由。(4分)一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希望加入爱迪生实验室,他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有个伟大理想,要发明一种万能溶解剂,它能够溶解一切物质。”爱迪生吃了一惊,回答说:“万能溶解剂吗?那么,八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中山市 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语文试卷.pdf 中山市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与命题解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