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暑假衔接 五升六语文 第八讲 古代诗文 课件+专练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暑假衔接 五升六语文 第八讲 古代诗文 课件+专练卷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暑假衔接五升六语文第八讲·古代诗文
语文统编版 五年级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够划分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理解作者或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知识回顾
故人具鸡黍。
按212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也可以按23的节奏形式划分。
1.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盖世人读书······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盖”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例题一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参考答案:A
升入六年级,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内容越来越丰富,古文篇幅越来越长,考查范围也越广,难度也加大。六年级不仅要理解古诗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还要求我们学会分析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
五升六对接
1.结合具体事件来分析。
《杨氏之子》,通过讲述梁国杨氏一个九岁男孩秒答客问的故事,体现出男孩的敏捷思维和机智幽默。
2.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
范成大《田园四十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一句通过昼和夜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乡村男女辛勤劳作的景象,表现了农民们勤劳朴素的人物形象。
3.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两个儿童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对话,表现出两个儿童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的人物形象,可感知作者对他们大胆质疑的肯定。
例题二
阅读古诗和短文,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解释诗中的加点字。
(1)漪:___________(2)腔:____________
2.“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一个“_______”字,写出了日落西山,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的情形,可见诗人是怀着一颗童心来描写事物的。
例题二
3.从第三、四两句诗中可以体会到牧童_________的特点,这一点可以从“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处看出来。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侧重写人的活动。
B.诗人描写一个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笛子的牧童,表现出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C.夕阳西下,孩童晚归,表现出诗人对孩子顽劣的气愤和对他不懂珍惜时间的劝诚。
D.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感觉。
参考答案:
1.水中的波纹。曲调。
2.拟人衔
3.调皮天真、悠闲自在横牛背信口吹4.C
1.了解时代背景:要想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必须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和背景。
2.分析诗文标题:要理解古诗文的大意,首先要审清标题。“早发白帝城”意思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那么故事大概就是路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3.掌握重点字词。要理解词义,将古诗文转化为现代文,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文的意思。
4.懂得古诗文的写作手法。古诗文常常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文的意境,如比喻、夸张、烘托等修辞手法。
5.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习古诗文除了理解它的内容、意思,还要学习其中深刻的道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衔接 五升六语文第八讲·古代诗文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儿童活泼可爱形象的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B.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C.稚子金盆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达的感情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君平/诣其父。 B.父/不在,乃/呼儿出。
C.为/设果,果/有杨梅。 D.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5.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甚聪惠(同“慧”)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
C.孔指以示儿曰(表示) D.乃呼儿出(就,于是)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出了农村生活的繁忙景象,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稚子用彩丝穿冰当银钲的做法新颖有趣,充满智慧。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体现出一种晚归的悠然闲适。
D.范成大、杨万里、雷震都是宋代的诗人。
二、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写山农村初夏时乡村男耕女织、日益辛劳情形的诗句是:“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诗人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诗句是:“ , 。”我们还学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两句是“故人西辞黄鹤, 。”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   ,“五千仞岳”指的是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   和很   。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多选)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
(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古诗阅读。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写所闻:_________。(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______________,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远上”和“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对边地图景的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五、文言文阅读。
王冕求学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①(zhé)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②(tà)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hé)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辄:就。 ②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③曷:何。④恬:安然、坦然。
1.王冕因为什么事情被父亲“怒挞” ( )
A.不好好上学,去放学。 B.学习不用功,被老师批评。
C.去学舍偷听,把牛忘了。 D.不愿放牛,偷偷去了寺庙。
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C.琅琅达旦(天亮) D.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3.“冕小儿,恬若不见。”这句话是对王冕的( )描写。
A.心理 B.神态 C.语言 D.动作
4.“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这是对王冕动作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王冕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2.A3.D4.B5.C6.A
二、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1)黄河;华山;长;高(2)B;D(3)C
(4)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四、(1)黄河 白云 孤城 杨柳
(2)皇帝(朝廷)的关怀 双关
(3)“远上”二字描绘了黄河滔滔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孤”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孤独寂寞的情怀。(4)D
五、CAB 4.勤奋好学,刻苦努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