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龙岩市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1.(3 分)
D 解析: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否定这种观剧心态。
2.(3 分)
C 解析:A 项“都抱着认知的目的”有误,是“十有八九抱着认知的目的”。B 项材料一第五段“重演技的结果锻
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不能必然推出选项内容。D 项《杨门女将》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中国戏曲程式化的
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都有象征性的特点。”
3.(3 分)
A 解析:A项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B 项桌上一枚官印象征官府。C 项蟒袍加身,象征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不同色彩也可以区分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年龄。
D 项京剧表演体系中,攻城略地时的翻跟斗表示斗争激烈。
4.(4 分)
①先总说中西方戏剧观念迥然有别。②接着分别从舞台表演和欣赏角度论述了中西方戏剧的差异。③最后总结中
西方戏剧的差别主要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 4 分。
5.(4 分)
①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虚拟化、象征性的特点,如果像西方戏剧那样布置真实的场景,将失去写意性。
②通过演员“前合后偃”的动作表现拥挤的场景,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③中国戏曲更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演技,舞台上没有拥挤的行人,更考验演员的演技。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6.(3 分)
A 解析:B 项,“同情心和正义感”有误,带有尖刻意味。C 项,“自尊自强”有误,这说明他在看客面前为了保
住“天二哥”名号,而强忍病痛的作派和虚荣。D项,“觉醒”错误,是自欺中寻找心理平衡。
7.(3 分)
C 解析:C项,“轻快的笔调”有误,是审视、冷峻、深沉的笔调。
8.(6 分)
①对话: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人物的关系,语言个性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场景:故事发生的地点
在栅门口、王三饭店,场景较为集中。③矛盾冲突:小说主要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层层推进,使读者一直处
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
①内容方面: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以底层百姓为写作对象,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民众的愚昧、麻木、
冷漠,引起疗救的注意。②风格方面:冷峻、深沉,幽默、讽刺。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3分)
BFG 原句“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译为: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
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
11.(3分)
B 解析:B 项,苏洵《六国论》的“愈”为副词,意为“更加,越发”;C 项,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反
覆”为古今异义,意为“书信往来”。
12.(3分)
B 解析:由文中第三段“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可知,“其”指代的是苏秦而非张仪,且他转而游说
的是合纵,而非连横。
13.(8分)
(1)(4分)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终(还是)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克”“弱”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4分)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下”(第一处)与“故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3分)
①苏洵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主要是割地赂秦,国力亏损。
②李桢认为六国和暴秦一样,也想称霸天下,不施仁政,未得天助。
评分参考:答出苏洵观点给 1 分;答出李桢观点给 2 分。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
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一定像这
样(割地贿赂秦国),而后秦国的威胁(才)可以解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
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
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
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终(还是)自己削弱自己
而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的任用,而协助秦国统一天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
他那时之所以要为秦国谋划,只是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任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
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
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不是非常错误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夸耀相互欺诈,(他
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
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那么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
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
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
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
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
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
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
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3分)
D 解析:“历史虚无感”有误。“渺渺唤人愁”的感慨,暗写中原失地,尚待收复,抒发了词人杀敌建功、收复中
原失地的愿望和对异族入侵的悲慨。
16.(6分)
①本词用典,前半句化用了苏轼“我欲乘风归去”或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半句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
抒发了自己收复中原、从戎报国的壮志豪情;②《念奴娇·过洞庭》主要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以江水为酒,以北
斗为酒器,以自然万象为宾客,陪伴其纵情豪饮,体现词人虽遭贬谪却能超越世俗的宠辱得失的豪迈旷达之气。
评分参考:每首词手法 1 分,情感 2 分,其中本词的用典分析答出一个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6分)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四)课内文言文
18.(2分)
C 解析:A.“希”同“稀”,稀疏;“辨”同“辩”, 分辩。B.“共”同“供”,供给;“择”同“释”,舍弃。C.
“裁”同“才”;无通假字 D.“振”同“震”,震慑;“刑”同“型”,做榜样。
19.(2分)
A 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夫子您吧。B.被动句,“为”
表被动。句意:我们如今都要被他俘虏了。C.判断句,标志是“……也”。句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啊。D.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
20.(2分)
D 解析:①“西”,名词做状语,在西边。②“事”,名词作动词,办(事)。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夜”,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④“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相。⑤“活”,使动用法,使……活。⑥“远”,形容词作动词,远
离。⑦“却”,使动用法,使……退却。⑧“章甫”,名词做动词,戴着礼帽。⑨“谨”,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办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1.(6分)
①项上并未外戴金锁 ②如果金锁天天挂在衣外 ③很难放弃“金锁”标志/自然要画出金锁(语意相近即可)
评分参考:每处 2 分。
22.(4分)
《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
评分参考:每处 2 分。
23.(4分)
示例一:时,指识时务,合时宜,因时而动,如薛宝钗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全力相助探春改革。
示例二:慧,指聪明、智慧,如她在作诗与绘画等方面都有所造诣,在“元妃省亲”“探春起头结海棠诗社”等多
个情节中都有体现;又如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赢得大家的好感。
评分参考:关键字 1 分,结合情节分析 3 分。若写“勇”“痴”,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60 分)写作
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