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中职)体育与健康第七章 篮球运动课件第七章 篮球运动第一节 篮球运动概述主题一 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篮球运动是我国最普及的运动之一,通过它可以结识许多趣味相投的朋友,对正处于身体发育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篮球改善其形体效果显著。对于中职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性等主要身体素质的提高作用明显。篮球比赛按照移动东西的规则进行,是社会活动的缩影。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培养中职生按照社会心理、法律、道德、纪律等社会运动规矩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具备健康的心理品格;提高社会适应性,培养团队精神。运动场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体验,形成发现、理解、承担、怜悯、反省等人格品质,是中职生融入社会的预演,是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一节 篮球运动概述主题二 必需的装备第一节 篮球运动概述主题三 进行比赛随着跳球合规进行,比赛开始。每队通过进攻和防守,以比对手得更多分为目标进行比赛。进攻通常以传球(即一边跑动一边连续拍球)的方式进行,当球员感觉位置适合得分,他们便出手投篮,篮球比赛中会有多次投篮得分。篮球比赛中有以下几种角色的球员:一、控球后卫通常为队里跑得最快的球员,组织队员实施事先策划好的进攻方案,控球并制造得分机会。二、得分后卫这个位置的球员身高通常较前锋矮,但跑动较快,主要任务是得分或制造得分机会。三、小前锋小前锋的主要任务是得分,其次是抢篮板球,重要性居于大前锋及中锋之后。小前锋必须是个出色的得分高手。四、大前锋虽然这个位置的球员外表上不必像小前锋或中锋,但是他必须在进攻时能够抢好篮板球,尽可能从距篮筐大约2米处投篮得分。五、中锋这个位置的球员通常是球队中个子最高的,他的主要工作是阻挡对方投篮并抢篮板球。主题一 熟悉篮球第二节 如何打好篮球第二节 如何打好篮球主题二 基本技术及练习方法一、传、接球1.双手胸前传球2.单手肩上传球3.双手接球二、运球1.低运球第二节 如何打好篮球2.高运球 3.运球急停急起4.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第二节 如何打好篮球三、投球1.单手肩上投球 2.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3.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 4.勾手投篮四、移动1.滑步第二节 如何打好篮球2.后撤步3.攻击步第三节 比赛如何获胜主题一 常用基础配合方法基础配合是指两三个人之间的配合,是整体战术的配合基础,包括进攻和防守两类基础配合。进攻基础配合有掩护、突分、传切等配合;防守基础配合有补防、夹击、关门等配合。以下通过图例展示几种常用的基础配合方法。一、侧掩护配合二、反掩护配合四、关门配合三、突分配合五、夹击配合六、补防配合主题二 三打三篮球比赛一、半场三打三练习 方法:进攻队投中后继续进攻,不中或球被对方抢去后,防守队变进攻队,两组攻守交换继续练习。要求:通过移动、传球、突分、掩护、策应等配合,创造与选择好的投篮时机。投篮要果断迅速,机会不好时不要勉强投篮,投篮后积极冲刺篮板球,防守以防接球、防投篮为核心,积极顽强地进行防守。二、如何打赢三打三篮球比赛1.进攻方法——侧掩护给无球队员作侧掩护(反掩护)给持球队员作侧掩护:2.防守方法——挤过主题三 如何打赢五打五篮球比赛一、进攻方法1.进攻半场人盯人2.进攻区域联防二、防守方法1.人盯人防守2.联防防守第三节 比赛如何获胜第四节 篮球运动规则简介及课程考核标准主题一 比赛场地篮球比赛是在一块平坦、坚实且无障碍物的长28米、宽15米(从界线的内沿丈量)的长方形场地上进行的。主题二 比赛规则简介(1)篮球比赛有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5人,其中一人为队长,替补球员不超过7人。(2)在3分区内将球投入对方球篮得2分;在3分区外投入对方球篮得3分;罚球中1次得1分。(3)比赛由4节组成,每节10分钟。在第1节和第2节(第一半时)之间,第3节和第4节(第二半时)之间以及每一决胜期之前有2分钟的比赛休息时间,两个半时的比赛休息时间为15分钟,以全场得分多者为胜。(4)如果在第4节比赛时间终了时比分相等,需要一个或多个5分钟的决胜期来继续比赛,直至决出胜负。(5)比赛中每队的换人次数不限。但是,在第一半时的任何时间要登记的暂停每队可准予2次。(6)整个比赛过程由裁判员(包括主裁判员和副裁判员)、记录台人员(包括记录员、助理记录员、计时员和24秒钟计时员)和技术代表管理。(7)违例,即违反规则。罚球则是将掷球权判给对方队在靠近发生违例的地点掷球入界。第四节 篮球运动规则简介及课程考核标准主题三 篮球课程考核标准考核项目(1)运动技能目标:单手头上投篮(男)、双手头上投篮(女)。(2)身体素质目标:全场直线运球往返上篮(男8次、女6次)。(3)比赛中技术、战术运用。(4)作业:比赛观后感、教学建议。总评成绩=考试成绩(投、运、技战术运用、作业)×50%+平时成绩×50%作业:内容包括篮球比赛的欣赏与分析、对篮球教学的建议。平时成绩=考勤(占10%)+课内参与(占15%)+课外参与(占15%)+学生自评与互评(占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