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期中过关检测卷1.小红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了祝融号模型,发现祝融号和一个成年男性差不多一样高,如图所示,那么祝融号高( )A. 0.9 m B. 1.8 mC. 3.6 m D. 7.2 mB解析:祝融号和一个成年男性差不多一样高,所以祝融号的高度约为1.8 m。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 ①187.6 mm;②187.5 mm;③187.8 mm;④189.6 mm;⑤187.7 m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mm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mm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D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A解析:“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的,故A错误;“遥招手”是为了不发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怕水中的鱼听到声音而受惊,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C正确;“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故D正确。故选A。4.(20-21·临沂平邑期末)在学校复学期间,为了加强防疫,建议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域师生要继续佩戴口罩,戴口罩给师生交流带来的影响是( )A.戴上口罩后产生了回音 B.改变了声音的音色,制造了噪音C.降低了声音的音调 D.减小了声音的响度D解析:戴上口罩会改变声音的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5.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B解析:彗星与地球及其他天体之间位置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植物生长是生物现象, 猎豹与地面、蜗牛与地面之间位置都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选B。6.男低音歌唱家大声歌唱,女高音歌唱家轻声为他伴唱,则两位歌唱家的声音特征分别对应下列波形图组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C7.(21-22·东营月考)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民族吹管乐器——唢呐,在很多喜庆的场合,经常听到它演奏出美妙的声音。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声令人愉悦,主要是通过气体传到听众的耳朵里D解析:用不同的力度吹奏,发声体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所以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使声音聚拢,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现场听到唢呐声是靠空气传入人耳,故D正确。8.如图所示,下列对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正立虚像B.图乙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立的虚像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色光,说明白光是复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解析: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手挡住,在后面的屏(墙)上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不是虚像,故A错误;斑马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C正确;光发生漫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9.(2021·烟台中考)下列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B解析:A图凸透镜将光会聚到一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B图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C图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上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D图玻璃板成像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B。10.(20-21·临沂兰山区期中)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解析:用红光照射白色瓷盘、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①白色瓷盘,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瓷盘呈现红色。②红色的苹果只能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③黄色香蕉,只能反射黄光,吸收红色的光,因此在红光照射下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故选D。D11.在“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龙舟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t1时间内,甲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 0~t1时间内,甲队与乙队运动的距离相等C. t1时刻甲、乙两队的速度相等D. t1时刻甲运动速度比乙运动速度大 C12.(21-22·聊城月考)小明家离学校2 km,早晨小明步行去上学,小明的速度为5 km/h,出发5 min后父亲发现小明忘带物理教科书,立即以10 km/h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骑车追小明,假定小明步行的速度大小不变,则小明父亲经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明( )A. 6 min B. 7 min C. 4 min D. 5 min D13.(2021·德州临邑校级模拟)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B.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的都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解析: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D错误。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A14.(20-21·临沂河东区期中)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向平静的水面,光线与水面的夹角是3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反射角是32°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4°C.折射角可能是58° D.折射角可能是45°解析: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向平静的水面,光线与水面的夹角是32°,则入射角为90°-32°=58°,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为58°,故A错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58°+58°=116°,故B错误;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小于58°,折射角可能是45°,故C错误,D正确。故选D。D15.(2021·临沂河东区校级模拟)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飞机C919试飞期间,一伴飞飞机与C919在不同高度,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如图4所示为伴飞飞机上的科研人员某时刻通过舷窗所看到的C919的情景,已知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且两架飞机各自飞行高度不变,则一段时间后该科研人员看到的情景可能是( )解析:伴飞飞机与C919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且两驾飞机各自飞行高度不变,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C919应该相对于伴飞飞机向后运动,且水平方向的高度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C16.(21-22·济宁曲阜期中)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表。甲乙相比( )A.甲声音的响度较大B.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C.乙声音的音调较高D.甲、乙的音色不同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为70 dB,乙为110 dB,则甲的响度要小于乙的响度,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小,故A错误,B正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甲的音调高于乙的音调,故C错误;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所以甲、乙的音色相同,故D错误。B17.如图所示,游泳池中的水面下方的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池底产生光斑P1,折射光线在天花板上产生光斑P2。如水面下降一小段距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角增大 B.折射角增大C.光斑P1右移 D.光斑P2右移D解析:当水面下降时,入射光线传播方向和传播介质不变的情况下,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都与原先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平行,即折射角和反射角都不变,据此可作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P1向左移动,P2向右移动,故D正确。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 cm刻线处,通过移动蜡烛和调节光屏的位置来进行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蜡烛移到10 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B.将蜡烛移到45 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正立、放大的虚像C.将蜡烛移到35 cm刻线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D.将蜡烛从10 cm 刻线处移向40 cm刻线处的过程中,光屏上呈现的像会变大D解析: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 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 cm刻线处,将蜡烛移到10 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 cm-10 cm=40 cm,凸透镜焦距为10 cm,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将蜡烛移到45 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 cm-45 cm=5 cm,则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将蜡烛移到35 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 cm-35 cm=15 cm,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C错误;将蜡烛从10 cm刻线处移向40 cm刻线处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则光屏上呈现的像和像距都变大,故D正确。 D 20.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t1 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B. 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C. t3~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D. 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D21.小然假期和家人一同旅游,看到水面上呈现了山峰的倒影,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山峰顶端距离水面50 m,则山峰顶端到水中倒影顶端的距离为 m,小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现山峰向自己“走来”,他是以 为参照物。解析:看到水面上呈现了山峰的倒影,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山峰顶端距离水面50 m,则山峰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50 m,山峰顶端到水中倒影顶端的距离为50 m+50 m=100 m;山峰与小然之间有位置的变化,他以自己为参照物,会发现山峰向自己“走来”。虚像 自己10022.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所示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纽扣的直径是 cm。1 mm 解析:由题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纽扣左侧与2.00 cm对齐,右侧与3.10 cm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为d=3.10 cm-2.00 cm=1.10 cm。1.1023.如图所示,记录的是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在1 200 m的运动中, (选填“甲”或“乙”)车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是 m/s。 乙 3024.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乙车的速度是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 (选填“静止”或“运动”)。1 m/s 静止25. 在河边散步的小明(C点)发现,水中的鱼游到了“路灯罩”里,小明看到水中的灯是因为光由 (选填“A”“B”或“C”)点射向水面,发生 (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解析:小明看到水中的灯是路灯通过水面反射形成的虚像;路灯从A点发出的光经过水面反射后进入小明的眼睛C点,人眼逆着该光线看去,就看到了路灯的像;看到水中的鱼是变浅的虚像,是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而形成的。A 折射反射26.小明站在池水旁观赏游鱼,恰好看见一架飞机飞过,如图所示,分别用A代表小明的眼睛、B代表看到的鱼、C代表看到的飞机,请画出小明看见鱼和飞机的光路图,并用“D”大致标出鱼在池水里的实际位置。(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解析:C点是飞机,A点是人眼,人眼看到飞机即飞机反射的光直接进入人眼,故连接AC,并标上箭头,箭头指向人眼;人看到水里的鱼在B处,连接AB与水面交点为O,由于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外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即水面以上为折射光线,以下是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鱼的像在B处,故水面以下的是虚线,鱼实际位置在B点下方D点,连接DO,即为入射光线,并标上箭头,箭头指向O点。27. 如图甲所示,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都是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行车时,车内景物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成在司机前面斜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线,保证驾驶安全。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眼睛(B点)通过挡风玻璃MN看到车内装饰物(A点)的像的光路图。 28.(21-22·济南济阳期中)小英在观察小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发声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弦的条件及发声音调的高低情况。(1)分析比较第 两次的实验情况,能得出在弦的松紧、横截面积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的结论。解析:(1)分析比较第1、2两次的实验情况可知,在弦的松紧、横截面积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的结论。1、2实验次序 弦的材料 弦AB间的长度/cm 弦的横截面积/mm2 弦端所挂钩码的个数 弦发声音调的高低1 尼龙丝 30 0.5 3 较低2 尼龙丝 20 0.5 3 较高3 尼龙丝 20 0.3 3 更高4 尼龙丝 20 0.3 5 最高28.(21-22·济南济阳期中)小英在观察小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发声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弦的条件及发声音调的高低情况。(2)分析比较第 两次实验情况,能得出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的结论。解析:(2)得出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的结论时应控制松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故选择2和3。2、3实验次序 弦的材料 弦AB间的长度/cm 弦的横截面积/mm2 弦端所挂钩码的个数 弦发声音调的高低1 尼龙丝 30 0.5 3 较低2 尼龙丝 20 0.5 3 较高3 尼龙丝 20 0.3 3 更高4 尼龙丝 20 0.3 5 最高28.(21-22·济南济阳期中)小英在观察小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发声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弦的条件及发声音调的高低情况。(3)分析比较第3、4两次的实验情况,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分析比较第3、4两次的实验数据可知,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弦越紧音调越高实验次序 弦的材料 弦AB间的长度/cm 弦的横截面积/mm2 弦端所挂钩码的个数 弦发声音调的高低1 尼龙丝 30 0.5 3 较低2 尼龙丝 20 0.5 3 较高3 尼龙丝 20 0.3 3 更高4 尼龙丝 20 0.3 5 最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4)探究过程通过采用下列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研究;③提出问题(猜想);④得出结论。你认为小英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填写序号)(5)整个实验过程中,小英应用的主要实验探究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解析:(4)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②实验研究;①分析与归纳;④得出结论;即所采取的步骤的合理的顺序是③②①④。 ③②①④ (5)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音调与某个因素的关系,这采用了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29.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其测量原理是 。 间接 29.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2)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解析:(2)由(1)知,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测量时间的秒表;秒表 29.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3)实验测得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 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 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0.5 29.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发现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解析:(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降低斜面坡度 29.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5)小楠实验时,又选用了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小车,在同一个斜面上做了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 (选填“有”或 “无”)关。 无 30.兴趣实验小组的小立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两块纸板A和B连接起来,并可以绕ON折转。解析:(1)实验时,把平面镜放在桌面上,为了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把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垂直(1)实验时,为了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该将纸板 放置在水平平面镜上。(2)小立将纸板B绕ON向后折转,在纸板B面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应该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比较两者大小关系这样的探究方式是为了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30.兴趣实验小组的小立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两块纸板A和B连接起来,并可以绕ON折转。解析:(2)小立将纸板B绕ON向后折转,在纸板B面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 (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选B。B31.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小华在竖直的玻璃板前A位置放置点燃的蜡烛,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如图甲所示,用一张不透明纸挡在玻璃板与像之间,他在图甲所示位置观察 (选填“仍然能”或“不能”)看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像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2)撤去不透明纸,小华又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发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知平面镜成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记录物像的位置A、A′。解析:(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用一张不透明纸挡在玻璃板与像之间时,他在图甲所示位置观察仍然能看到蜡烛的像;仍然能等大反射(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B与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31.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经过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自备器材做该实验,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看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的像,这是因为 。 玻璃板太厚导致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发生了反射,两个表面都成虚像 (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虚像,如果玻璃板足够薄,则两个像基本重合,人眼分辨不出来,如果玻璃板比较厚,则会看到两个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2.聪聪和同学们乘坐汽车去郊游。汽车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20 m/s的速度匀速靠近,汽车鸣笛,经3 s后,聪聪听到回声。(v声=340 m/s)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多远? 32.聪聪和同学们乘坐汽车去郊游。汽车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20 m/s的速度匀速靠近,汽车鸣笛,经3 s后,聪聪听到回声。(v声=340 m/s)求:(2)还需多久才能开到山脚下? 33.在如图所示的十字路口处,有一辆长10 m、宽2.2 m的客车,客车正以10 m/s的速度正常匀速行驶在马路中间,当它与斑马线中间线上的B点相距60 m时,马路上的小王同学正好从斑马线中间线上A点出发,并沿斑马线中间线穿过马路,A、B间的距离为8 m,问:(1)小王同学运动的速度为多少时,能够安全过马路? 33.在如图所示的十字路口处,有一辆长10 m、宽2.2 m的客车,客车正以10 m/s的速度正常匀速行驶在马路中间,当它与斑马线中间线上的B点相距60 m时,马路上的小王同学正好从斑马线中间线上A点出发,并沿斑马线中间线穿过马路,A、B间的距离为8 m,问:(2)为了减少十字路口发生人车相撞事故,请你分别向相关部门、汽车司机和过路行人提一条合理的建议。解:(2)相关部门:①设立警示标志,提醒注意十字路口;②设立强制减速带。汽车司机:①通过十字路口要减速慢行;②注意观察避让行人。过路行人:①正确估计车速、车距,保证足够的过路时间;②宁等一分不抢一秒。(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