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

资源简介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
教学设计
【教材结构】
第六课教材结构:
【教材分析】
第六课主要介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分为三个框题,本框属于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介绍了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中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用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
法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团结信教群众,反对邪教。
公共参与:践行我国民族和宗教政策,自觉履行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教学重点】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2.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民族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
1.如何巩固新型民族关系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样坚持完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万华镜》,导入本框课题。
议题一:视频体现了我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华民族
①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②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①是什么:“多元一体”
②表现
◆一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多元”)
◆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一体”)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③怎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3.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①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体现民主)
一般行政地方: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各族人民团结。
民族自治地方: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结合;一定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高度自治权。
②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体现集中)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接受中央政府统辖。即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议题二:为什么新疆千年绝对贫困能够历史性解决?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①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基本原则)
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什么
含义:
内容: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机关
特点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必要性
①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②国情: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
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重要性:优越性
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议题三:为什么说宗教问题“无小事”?如何解决?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含义
实质:让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议题四:《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施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内容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
坚持教育和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原则
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思考:依法加强管理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矛盾吗?
不矛盾,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国家坚决打击一切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
注意区分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
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注意:
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
②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
③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注意:不是社会主义
重要任务
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具体要求:“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爱国与爱教相结合)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