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高中语文部编版 必修上册英 雪莱致云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雪莱作者简介文化身份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同时也是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文化常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郭沫若的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即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雪莱作者简介生于英国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在伊顿公学读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开始踏上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著有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经历创作雪莱文学特色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他的作品充满了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艺术上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作者简介【有关雪莱的名言】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西风颂(节选)雪莱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请作赏析。运用了象征手法。这句话表面是说冬天到来了,春天也会很快来的。其实是在说一切的难事都会过去的,希望和成功也就要来了。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症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碎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的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写作背景《致云雀》是雪莱著名的抒情诗三部曲之一(其余二首为《西风颂》和《云》)。诗人在生动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表现了他和他的人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富于音乐美。这首诗写于1820年, 当时, 由于政治原因,诗人被迫旅居意大利。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英国国内的混乱, 激起诗人内心的层层波澜。如果《西风颂》表现了诗人对旧的一切充满强烈的破坏欲望的话,那么,《致云雀》则表明,诗人渴望在严冬之后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天地。所以,从云雀这个追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鸟儿身上,人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初读感知精读感受赏读感悟美读感情诗歌阅读“四部曲”初读感知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读出重音 读好停顿朗读指导全诗共 节。从内容上看,它们又熔为一个整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注意抓住诗歌的线索,分清层次结构,理解诗歌意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21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面的诵读指导,诵读1~4节。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饱含深情,“你好”重读,“啊”上扬,“欢乐”重音,“精灵”上扬,拉长“你”“从不是”重音“邻近”重音渐高,“酣畅淋漓”重音“雕琢”“倾吐”重音;“衷心”重读,拉长致云雀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上”“高处”重音;“飞翔”重读,上扬“一跃而上”重读渐高,“烈火”重音,“轻云”读出轻盈感“蔚蓝”重音饱满激昂,“歌唱着”“飞翔着”重音,“飞翔”“歌唱”高亢,上扬地平线下的/太阳,放射出/金色的/电光,晴空里/霞蔚云蒸,你沐浴着/明光飞行,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太阳”重读“金色”重音,“电光”拉长“霞蔚云蒸”重读“明光”重音,“飞行”轻快自由“不具形体”“喜悦”“迅疾”重音,“远征”拉长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融。像昼空里的/星星。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紫色”重音“消融”重音“星星”重音“形影”重音“却”重读,“听得清”“欢乐”重音;“强音”上扬,拉长【精读感受】自由朗读,思考:小组讨论,概括每段段意。你觉得整首诗写了云雀的哪些方面 云雀的特点、歌声、形象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二)划分结构,理清思路全诗共21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节:因为是 “信”,所以先致以问候,并充满敬意地称对方为“欢乐的精灵”;第2节:第一节是直观的感受,第二节则对第一节加以解说;第3-4节:从时间的角度写其歌唱之持;第5-6节: 从空间的角度写其乐音传布之广远;第7节:把云雀的“乐曲”比喻成“甘霖”;第8节:把云雀比喻成“像一位诗人”;第9节:云雀像居住深宫的“高贵的少女”;第10节:又把云雀比成萤火虫。第11节:云雀像玫瑰;第12节:连用三个比喻,专门形容云雀乐音之妙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二)划分结构,理清思路全诗共21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3节:探索云雀乐音之妙的源泉;第14节:承上节,继续写疑问;第15节:诗人做出了自己的揣测——因为有了“爱”作为源泉;第16节:这一节承上节的“爱”字,因为有“爱”,所以“欢快” ;第17节:还因为它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真切”的理解;第18节:开始向云雀倾诉苦恼与悲哀;第19节:指出“我们”之所以苦恼与悲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第20节:“我们”仍然无法接近云雀的“欢愉” 是“鄙弃尘土”;第21节:最终向云雀发出祈求:希望得到云雀的救赎,哪怕只把它的欢欣分一半给自己,自己的诗歌也会令全世界侧耳倾听致云雀祈愿探源献歌云雀是理想化的诗人内容小结——欢乐的精灵 (1-2)总体评价时空角度——自由歌唱的特点(3-6)——形象与其乐音(7—12)具体描绘——云雀乐音之妙的源泉(13—17)——倾诉“我们”的困境,渴望能像云雀一样自由、欢乐地歌唱。(18—21)任务活动二 研读与鉴赏(一)品味语言之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有关诗句对本诗中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1.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答案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是一处明喻,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云般的火焰,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出其冲破束缚、直入云霄的英雄气概。“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是一处拟人,描绘出云雀即飞即歌的乐观精神及其对困难与黑暗的藐视。【赏读感悟】2.“像一位诗人……”“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答案 这几节连用四个明喻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了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他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深宫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3.“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答案 这几节,间以设问、反问句式,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雪莱认为没有高尚、优美的思想和情愫,就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只有心怀对同类的爱,参透生死的真谛,才能超越生的烦恼与死的恐惧,与“痛苦绝缘”,上升到崇高的精神境界。4.“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一节中的“鄙弃尘土”有怎样的深意?“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诗中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5“你好啊,欢乐的精灵!”“呼告”的手法,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6.(拓展延伸)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呼告。如《红烛》中的:“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云雀》中开篇:“你好啊,欢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请学习诗中“呼告”的手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人或物,写一段抒情的文字。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示例)①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度过一生!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你早该享受那幸福的安宁,但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②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③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你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结合诗的后四节说说你认为云雀象征什么 在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孰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我。(二)欣赏情感之美【美读感情 】7. 最后一节中的“熟知的欢欣”有什么含义?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对云雀的爱以及他不能像云雀那样自由飞翔的遗憾。8.结合全诗,简析云雀这一意象的内涵及体现的诗人情感。(1)云雀不仅代表“向上又复向上,一直飞进穹苍”的大自然形象,更是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艺术理想的形象载体。(2)云雀的歌声清新飘逸,无忧无虑,散发着天然之美,没有任何刻意的雕饰。雪莱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他们都追求光明,讨厌尘世,都向往理想的精神世界。然而,他却不能像云雀那样摆脱现实生活的羁绊,随心歌唱,自由地超然度外。但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3)在赞叹云雀美妙歌声的同时,雪莱深切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渴望能像云雀那样放飞云间,在艺术殿堂里毫无顾虑地挥笔创作,让情感随意倾洒笔端,达到云雀般天籁之音的效果。因此,云雀不但是自由的化身,也是雪莱艺术理想的体现。【美读感情 】9. 《云雀》中,诗人是如何借云雀来抒写自己的?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1)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它是高贵而又自由的化身。① 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着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社会。② 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着诗人不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他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③ 云雀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④ 最后一节“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正体现了作者渴望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2)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对社会的公正充满信心,为了人民的光明前途而努力。雪莱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难以与云雀比肩的叹息,同时他也对自己实现理想充满了信心。其实诗人和云雀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渴望离开地面,翱翔天际。但是诗人受到现实的束缚,无法像云雀那样随心所欲,展翅高歌,云雀是诗人的理想。观点1:云雀象征诗人自己。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观点2:云雀象征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10.《致云雀》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诗歌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三)欣赏艺术之美《致云雀》这首极富浪漫主义思想的诗歌,借助描述展翅高飞的云雀,唱着动听的歌曲飞上天际的情景,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主题归纳讨论:《红烛》和《致云雀》都运用了与所咏对象展开对话的方法来整体构思,这种构思有什么样的妙处?任务活动三 比较赏析: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1.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请找出其中的三处问句,并由此梳理全文的情感脉络。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第1节为第一问:诗人啊,你的心和红烛可是一般颜色 第2节为第二问 :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文的情感脉络:赞叹—疑惑—敬仰—振奋—痛苦—坚定—同情—鼓励《红烛》中,诗人以反复呼号伴随着对红烛的追问,呈现出抒情主人公不断求索、不停反思的过程,又以在求索中主观情感的跌宕起伏,形成诗歌内在的情感线索,展现出诗人执着追求的心路历程,具有感染力。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运用第二人称“你”,直接和云雀进行对话,表达了对云雀不受任何约束飞行,冲上万里碧空,自由且昂扬向上姿态的赞美,情感强烈。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向云雀发问“美的根源”在哪里?由此引出云雀超越痛苦和逆境,永远坦荡淡然,永远充满爱意。本课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与其抒发的情感有何关系?任务活动三 比较赏析:本课四首诗歌虽同属现代诗作,但在结构、韵律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其中,《致云雀》格律较为严格,可划入现代格律诗的范畴。其他三首则可称之为自由体诗。(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几乎不讲诗歌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宣泄,急不择言。全诗共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读者低吟浅唱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句式,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性,粗犷豪放的语言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径直坦陈的赤裸情感,更易于与读者交流,产生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2)《红烛》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整首诗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仍然大致是匀整均齐的,九小节中,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行节之间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发展轨道,诗歌的情感结构由此得以完美构建。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3)《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看作一首较典范的自由体诗。它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返 回(4)《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虽然这四首诗歌的外在结构各具特点,但都从属于情感抒发的需要,四首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都得到了完美的抒发,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转盘游戏选择诗歌,小组代表根据选择,朗读展示。开始/结束红烛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致云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