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无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2.品味复沓的写法及本诗语言结构特点。3.分析秦国的特点及此诗表达的精神。4.反复吟诵,感受诗的音律美,并背诵全篇。重难点:掌握《诗经》的复沓的写作手法,体味秦人的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他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先秦时代生动立体的历史画卷,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文学生命的起点,诗经中那些意境缥缈,神韵悠长的诗句,都承载着两千多年前人们的悲喜与感怀,他深深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液之中,那么诗经究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怎样的传承?透过诗经,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先秦时代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经·秦风·无衣》。讲授新课:一.了解《诗经》1.《诗经》起源《诗经》既是书名,也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都是四言诗。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共有305首,故又称“诗三百”。关于《诗经》的起源,最主流的说法是“采诗说”。春秋时期,周天子派了许多采诗官去往全国各地,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各地体察民情民风,并且采集民歌谱曲唱给周天子。 采诗官们,走南闯北,阅历丰富,将知识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他们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知识传播者,也是最早的教育工作者。采诗官们采集到民歌之后,暮春时分就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周天子的大殿上,向天子唱诗,唱诗的声势颇为浩大。正是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构成了诗经的主体。2.《诗经》的“三体”《诗经》的“三体”是指《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叫风、雅、颂。古代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因此风、雅、颂其实是乐调的划分。风:指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音乐。如安徽有黄梅戏、陕西有秦腔。雅:指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也就是雅乐正声。类似京剧。颂:庙堂音乐。相当于国歌一类的国家典礼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拉开了一个立体世界。讲述了一个复杂且完整的社会风貌。无论是平民百姓、帝王将相,亦或是婚丧嫁娶、国家兴亡,都在《诗经》中能反映出来。3.《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诗经》里的作品的表现手法有三种,分别是是赋、比、兴。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即不做任何修饰和渲染,而直接陈述。《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歌都用了这种手法。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上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类似于今天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的或一章诗的开头。一首诗中,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补充总结:《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例)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4.《诗经》的影响《诗经》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如孔子所所说:“《诗经》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王,还可以从中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从明朝开始,正式被列入科举考试必备内容。二.秦国特点及创作背景1.秦国特点①建国晚在西周初期,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如宋、卫、陈、鲁等等。此时的秦国尚未建立,秦国的祖先还是周王朝的附庸,一直替周王朝养马。到了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他的儿子周平王被迫东迁,定都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很受感动,就把他封在了岐山以西,这才建立了秦国。直到这个时候,秦国得以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说它建国晚。②战争多秦国在建国之前,主要活动在甘肃天水一带,与西戎接壤,双方为争地盘,战争从未间断。后来,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的时候,又对他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沣水的土地,你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周幽王是被西戎人所杀,周平王是被西戎人逼走,周天子没有解决的问题,秦国经过多年拼杀,居然真的把这些地盘从西戎人手中夺回。再后来,和六国开战,统一六国。所以, 秦国是一个以善武的国家,秦国人有着尚武的精神,秦人慷慨豪迈,豪壮粗犷,《秦风》中多有体现。2.创作背景《诗经·秦风·无衣》创作于春秋初年,距秦灭六国差不多还有五百年时间。但那个所向披靡,视死如归的秦国已在诗中初见端倪,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军中战歌。三.解说题目诗经:既是书名,也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以四言为主。因为无确切的作者,故在诗前加上“诗经”二字,表明诗歌出处。秦风:是指秦国的曲调;秦国的民风民歌。无衣:译为“没有衣裳”。四.讲解课文1.听朗读①扫清生字,并正音戟(jǐ) 偕(xié)裳(cháng)②划分本诗朗读节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读诗歌,思考本诗可分为几段?结构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本诗可分为三段。每段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句法和复沓写法。复沓写法的作用是:①易背诵;②层次清晰,节奏感强;③易于传诵。补充:复沓写法是指每一段句式一样,只改动了几个字而已,故称为复沓。因为《诗经》是配乐演唱的,所以这种写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3.研习本文第一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翻译: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战袍。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戈和矛。同仇敌忾赴战壕。第二段: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翻译: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汗衫。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矛和戟,并肩携手在一起。第三段: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裳:下衣,指战裙。甲兵:铠甲和兵器。偕行:一起前进。翻译: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穿战裙,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甲和兵,同心协力向前行。①找出诗歌中与“衣”相关的字,理解并分析它们所表现的情感?与“衣”相关的字有:袍、泽(同“襗)、裳。袍:是指长袍,穿在军人身上,就称为战袍;泽:是指贴身穿的内衣,就是汗衫;裳:古代人上衣下裳,裳就是下面穿的裙子。表现出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战士们彼此关爱、相互敦睦、相互激励、同的应敌的感情。②找出诗歌中与兵器相关的三个名词,理解并分析所表现的情感?与兵器相关的名词:戈矛、矛戟、甲兵。戈:是一根长柄配一个横着的刃,貌似镰刀,功能是钩;矛:是一根长柄配尖头,功能是刺;戟:是戈和矛的合体,既有横刃又有尖头,既能钩又能刺,威力更大;甲兵:是铠甲和兵器的合称,泛指兵器。(其实,戈矛、矛戟也可泛指兵器,如折戟沉沙。)战士们磨刀擦枪、舞女挥戟的场面,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③找出诗歌中的三个动词,理解并分析所表现的情感?三个动词是:同仇、偕作、偕行。同仇:是指你恨谁我就恨谁,强调思想一致;偕作:是指你干什么我干什么,强调行动一致;偕行:你到哪儿我到哪儿,强调方向一致。表现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补充拓展:燕赴壮士中个人英雄较多,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国壮士是群体性英雄,讲究“袍泽之谊、同仇敌忾”。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仗是打不赢的呢?五.合作探究1.总结本诗的写作特色?复沓写法。诗中名词差别不大,动词是递进式的。第一段同仇,是情感;第二段偕作,是行动;第三段偕行,战士们穿好战袍,擦亮武器,走上战场。歌唱起来,类似军歌。2.本诗表达了何种精神?《无衣》代表征伐,代表中国人慷慨激昂的勇气。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六.总结全诗这首诗共三章,采用了复沓的写作手法,将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复渲染,将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推向全人心驰神往的境界,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七.课堂情境练习①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与子同袍)和(与子同泽)两句。② 《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穿战裙,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③《无衣》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了战士们修整武器,共同对付敌人的状态。④《无衣》中(修我甲甲,与子偕行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一起奔赴前线杀敌的状态。八.布置作业在中国历史的发端时期,有两首诗对应着先秦时期的两件大事:一是《木瓜》对应礼乐,二是《无衣》对应征伐。思考这两首诗的有哪些异同?参考提示:同:都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复沓手法。异:①《木》的三段内容是平行关系,缠绵委婉;《无》的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慷慨激昂。②《木》来自于关东地区,经济发达,人们文化水平高,人们彬彬有礼,写出的诗温柔多情;《无》来自于关西地区,以农业为主,人们文化程度不高,百姓质朴尚武,写出的诗慷慨激昂。从诗中,可见民风差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