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共35张PPT)【全考点】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实用课件系列(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共35张PPT)【全考点】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实用课件系列(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轮复习 夯实基础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知识结构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尊重文化
的多样性
原因
要求
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意义:重要动力
要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交融意义
对本国本民族文化
对世界文化
正确对待
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1.民族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三观”是文化的核心。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⑴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⑵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化,不能多元化。
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⑴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⑵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民族无优劣之分,文化也没有优劣之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挑战真题 
1.(2021·北京·高考真题)“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
②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
④“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详解】②④:由题意知,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可见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而不是语言文字,故①说法错误。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产生于人民的社会实践,而不是中国传统习俗。故③说法错误。
2.(2022湖南)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主要构成是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古道文化游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这有利于( )
①发挥自然遗产优势,促进湘桂文化交融
②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详解】①: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是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表明不是纯自然遗产,而是文化遗产,①不符合题意。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材料没有涉及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符合题意。
④: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做好古道文化游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有利于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④符合题意。误。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 ⑴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⑵文化交流的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融 ⑴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⑵文化交融的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推进人类文化交融,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挑战真题 
1.(2021·全国)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频繁。2019年12月,中民族舞剧《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舞剧以刻有孔子经典语录的竹简为舞台背景,通过演员的翩跹舞姿,形象演绎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故事,生动阐释了孔子想的大同世界。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带来了真正的中国风,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这表明( )
①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前提
②不同艺术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内涵
③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的价值
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详解】①: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关系,①排除。
②: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况且传统文化历史形成的,“不同艺术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内涵”说法欠妥,②排除。
③:“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带来了真正的中国风,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说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的价值,③符合题意。
④:中俄文化交流频繁,中民族舞剧《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传播中华文化,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这表明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④符合题意。
2.(2021·全国甲,19,4分,难度★★)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频繁。2019年12月,中国民族舞剧《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舞剧以刻有孔子经典语录的竹简为舞台背景,通过演员的翩跹舞姿,形象演绎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故事,生动阐释了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带来了真正的中国风,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这表明 (  )
①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前提 
②不同艺术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内涵 
③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的价值
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详解】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前提,①说法错误;不同艺术形式有助于展现传统文化的不同的本质内涵,而不是赋予,②说法错误;借助民族舞剧的表现形式生动阐释了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也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③符合题意;“中俄文化交流频繁,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带来了真正的中国风,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这有利于促进两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3.(2021·湖南,11,3分,难度★★)2020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外参观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赞不绝口;来自意大利的55个世界文化遗产被浓缩成5个主题,通过五面氛围大屏展示,给观众带来一场全方位的意式审美体验。中外文化遗产在进博会上的展示说明 (  )
①不同文化凝结着各自民族的智慧 
②文化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 
③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增进了文明互鉴 
④文化的内涵因现代科技而不断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详解】
②表述错误;材料没有直接涉及文化的内涵因现代科技而不断丰富,排除④;中外文化遗产在进博会上的展示,说明不同文化凝结着各自民族的智慧,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增进了文明互鉴,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⑴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都是错误倾向。
⑵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⑵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挑战真题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解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②符合题意;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对于更好地吸收国外文化精华,面向未来具有重要意义,③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④错误,文化创新本质上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而不能说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二部分 易错提示
1.对他民族的文化要认同
认同本民族文化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展
2.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3.坚持文化的多样性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提,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融合
4.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走向融合同一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会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但不是走向同一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要全盘吸收国外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要吸收国外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6.只有借鉴外国文化,才能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创新
文化发展创新需要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但不是绝对的
第三部分 模拟检测
1.(天津 二模)近年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拉美文化热”,跳拉丁舞、吃拉美烤肉等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中国的绘画、美食、针灸和武术等在拉美国家广为传播,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中拉文化交流掀起新热潮,基于( )
A.中拉有非常相似的文化发展历程 B.中拉两地人民对彼此的文化认同
C.中拉在文化交流中达到融合统一 D.中拉在社会实践中拥有文化共性
2.(天津 二模)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推出“百年百艺——国际民间文化艺术展”,遴选中国、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家的74个非遗项目、800余件作品,以非遗为载体展现丝路文化、讲述丝路故事。该艺术节的举办( )
①能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
②推动了沿线国家对彼此传统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了沿线各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诠释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丝路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天津 二模)当芭蕾舞遇上中国民族舞、在舞台上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近期,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了一场“苗味”芭蕾。芭蕾舞蹈《花一样开放》讲述了乡村志愿者在苗乡的扶贫故事,巧妙地将苗族舞蹈表现手法与芭蕾相结合,给人带来全新艺术感受。这充分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一切文艺作品创作源泉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熔铸了中华文化
④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广东 二模)中华艺术宝藏浩瀚精深。中国的民族音乐绵延千年,中国的舞台传统写意凝练,是东方审美观的独特表达。放着自家的宝贝不为我所用,却心甘情愿地被洋派俘虏、绑架,说到底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由此可见,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必须( )
①明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④加强文化交流借鉴,增进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广东 二模)《唐宫夜宴》是以唐三彩伎乐女佣的形象为基础创作的古典舞,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名画融入场景,在舞者的举手投足中展现大唐风华,给观众以绝美的享受,在河南春晚一经亮相,火爆出圈。该节目火爆出圈告诉我们( )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文化创新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③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④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山东 二模)11月,“志合越山海——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文艺演播”通过线上形式举办。整场演播分为“同音共律”“同舞共行”“同舟共济”三个篇章,中非艺术家们以歌、乐、舞等多种形式联袂出演,展现了中国和非洲各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这有利于( )
①展示中非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②继承源远流长的中非文化,面向世界汲取各国成果
③促进文明交融共存,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滋养
④实现中非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D B C C D B
1.(天津 二模)近年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拉美文化热”,跳拉丁舞、吃拉美烤肉等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中国的绘画、美食、针灸和武术等在拉美国家广为传播,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中拉文化交流掀起新热潮,基于( )
A.中拉有非常相似的文化发展历程 B.中拉两地人民对彼此的文化认同
C.中拉在文化交流中达到融合统一 D.中拉在社会实践中拥有文化共性
【答案】D
【详解】A: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拉文化发展历程并不相同,故A不选。
B: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能说中拉两地人民对彼此的文化认同,故B不选。
C:中拉在文化交流中借鉴,而不是达到融合统一,应坚持文化多样性,故C不选。
D:材料中,中拉文化交流掀起新热潮,基于中拉在社会实践中拥有的文化共性,故D入选。
2.(天津 二模)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推出“百年百艺——国际民间文化艺术展”,遴选中国、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家的74个非遗项目、800余件作品,以非遗为载体展现丝路文化、讲述丝路故事。该艺术节的举办( )
①能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
②推动了沿线国家对彼此传统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了沿线各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诠释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丝路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详解】①④:材料反映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文化交流,以非遗为载体展现丝路文化、讲述丝路故事,诠释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丝路文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各国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其他国家的文化,②说法错误。
③:增强了沿线各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3.(天津 二模)当芭蕾舞遇上中国民族舞、在舞台上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近期,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了一场“苗味”芭蕾。芭蕾舞蹈《花一样开放》讲述了乡村志愿者在苗乡的扶贫故事,巧妙地将苗族舞蹈表现手法与芭蕾相结合,给人带来全新艺术感受。这充分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一切文艺作品创作源泉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熔铸了中华文化
④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详解】①:材料中“当芭蕾舞遇上中国民族舞、在舞台上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近期,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了一场“苗味”芭蕾。”说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①入选。
②:社会实践是一切文艺作品创作源泉,②错误。
③: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舞遇上芭蕾舞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同时只强调苗族舞蹈表现手法与芭蕾相结合,给人带来全新艺术感受,不涉及熔铸了中华文化,③不选。
④:材料中“芭蕾舞蹈《花一样开放》讲述了乡村志愿者在苗乡的扶贫故事,巧妙地将苗族舞蹈表现手法与芭蕾相结合,给人带来全新艺术感受。”说明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入选。
4.(广东 二模)中华艺术宝藏浩瀚精深。中国的民族音乐绵延千年,中国的舞台传统写意凝练,是东方审美观的独特表达。放着自家的宝贝不为我所用,却心甘情愿地被洋派俘虏、绑架,说到底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由此可见,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必须( )
①明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④加强文化交流借鉴,增进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详解】②③:放着自家的宝贝不为我所用,却心甘情愿地被洋派俘虏、绑架,说到底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可见,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崇洋媚外,②③符合题意。
①:增强民族自信强调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而不是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①与题意不符。
④:增强民族自信强调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强调加强文化交流借鉴,增进对外来文化的理解。④与题意不符。
5.(广东 二模)《唐宫夜宴》是以唐三彩伎乐女佣的形象为基础创作的古典舞,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名画融入场景,在舞者的举手投足中展现大唐风华,给观众以绝美的享受,在河南春晚一经亮相,火爆出圈。该节目火爆出圈告诉我们( )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文化创新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③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④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详解】②④:题干强调《唐宫夜宴》古典舞,将名画融入场景,在舞者的举手投足中展现大唐风华,体现文化创新继承传统,告诉我们文化创新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同时题干强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告诉我们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
①:题干强调《唐宫夜宴》古典舞,将名画融入场景,在舞者的举手投足中展现大唐风华,体现文化创新继承传统,并不是强调体现时代精神,①说法错误。
③: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③说法错误。
6.(山东 二模)11月,“志合越山海——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文艺演播”通过线上形式举办。整场演播分为“同音共律”“同舞共行”“同舟共济”三个篇章,中非艺术家们以歌、乐、舞等多种形式联袂出演,展现了中国和非洲各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这有利于( )
①展示中非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②继承源远流长的中非文化,面向世界汲取各国成果
③促进文明交融共存,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滋养
④实现中非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详解】①③:中非艺术家们以歌、乐、舞等多种形式联袂出演,展现了中国和非洲各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这有利于展示中非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融共存,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滋养,并推动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对于源远流长的中非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世界文化要汲取其有益的文化成果,②错误。
④:中非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增进共识,而不能增进文化认同,④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非洲有其独特性,只有理解非洲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才能看懂中非关系,才能理解中非合作发展是“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不幸的是,偏见、传说和想象构建了部分人集体记忆中的非洲,它被矮化和丑化了,让中非合作被错误解读为“援助”“扶贫”“收买”等。读懂非洲,最需避免的是缺乏“双向思维”,人们热衷于谈论能给予非洲什么、能教会非洲什么,却忽略了能从非洲人的敬畏自然、村社治理和文化包容中学到什么;人们热衷于谈论去非洲投资,却忘了不断崛起的非洲中产阶级也在寻找去域外投资的机会……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双向思维”读懂非洲。
(2)根据所学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在中非合作中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要读懂非洲,首先必须了解其文化产生的原因,才能真正了解并尊重中非文化的差异。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要读懂非洲,在认同和尊重中华文化的同时,必须尊重非洲的民族文化。
①在非洲开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促进非洲对我们的了解,助力中非合作。
②中非互派艺术家进行表演,增进双方互联互通,助力中非合作。
③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加强中非文化宣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