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课件 (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课件 (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文言文二则
第2课时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检查背诵
夯实基础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他是天资聪颖的少年天才,是醉酒写诗的青莲居士,更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天才诗人,却也有逃学的经历,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白
《铁杵成针》
1.认识“卒”字,会写“逢、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学习目标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诵读正音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chǔ
ǎo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集中识字


组词:一兵一卒。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书写指导


半包围结构
最后一笔平捺写得舒展,托住被包部分。


最后一笔竖不要穿过两个“人”字。
上中下结构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文学常识
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著作,全书共七十卷。
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方舆胜览》
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
少年丧父,读书于朱熹家塾。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遍访民情风俗。
晚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
祝穆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或上下文,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
1.结合第一则文言文,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默读第二则文言文,运用所回忆的方法,结合注释或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3.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4.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合作探究
探究过程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结合第一则文言文,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遇到不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看注释。
有的字我们可以组词来理解,比如“贫”,可以组词“贫困”,我们就明白了。
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第一则文言文中的“囊萤夜读”,我见过萤火虫,它在夜晚会发亮,所以我知道“囊萤夜读”就是用口袋装萤火虫,夜晚读书时用来照明的意思。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意思。
正在。
放弃、离开。
传说。
老妇人。
没有学成。
这。
被她的意志感动。
回去完成了学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说一说文言文的意思。
文言文大意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勤奋学习,完成学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任务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说一说这则文言文对我们的启发。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合作探究
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
探究过程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从李白少年读书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读书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就。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有恒心
有毅力
方法
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
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
利用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新唐书》中记载:唐人李密一心向学,从不浪费时间,他常常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走路一边读书。
牛角挂书
孔子年纪大了以后,喜欢读《易经》,为了深入了解书中的道理,他反反复复,读了又读。那时候的书是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孔子读《易经》,竟然翻断了好几条串书的牛皮绳。
韦编三绝
读一读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拓展延伸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读一读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汉朝人孙敬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打瞌睡,耽误了学习时间,用绳子把头发扎起来吊在屋梁上,这样头一低,绳子拉扯住头发,人就会惊醒过来。战国时期的苏秦游说秦王,上书十多次仍未引起秦王重视。回到
悬梁刺股
家后,家人也冷眼相待,于是苏秦发奋苦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之后,苏秦提出了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政策”,成为六国的宰相。
——选自《文史典故精粹》北京日报出版社
拓展延伸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要想有所成就,肯定离不开刻苦学习,只有像他们一样手不释卷,寒窗苦读,才能学到本领。
古人没有条件读书,就自己努力创造条件。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应该要勤奋读书。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抓紧一切时间读书,不要等到头发白了才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拓展延伸
读一读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制作一枚书签,摘抄一句与勤奋苦读有关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课后作业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