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知识2、了解作者及人物相关知识;3、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物通讯知识2、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质【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读准字词挽起 (w ǎ n ) 签署 (qiān)一蔸 (dōu) 淤泥 (yū)籼稻 (xiān) 捍卫 (hàn)茎秆 (jīng) 粳米 (jīng)花蕊 (ru ǐ ) 饥馑(jǐn)积累成语1.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极为突出。2.不可避免:一般情况下无法避免而指定要发生。3.义无反顾:做正义的事只有上前,绝不回头退缩。4.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文体知识——新闻1.新闻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狭义新闻专指消息。2.新闻要素: 时、地、人、事、因、果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客观性(“零度写作”)4.新闻结构①标题(引标、正标、副标):概括新闻要点,引起读者注意。②导语:开头的一句或一段话,概说主要事实。③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写事件的始末,内容充实,层次分明。④背景:消息的从属部分,为背景材料。无固定的位置,穿插在主体中,以说明事件的原因、环境等。⑤结语:消息的小结部分,或有所归结或有所预期。5.新闻的分类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简而快)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突出特点为报道事件完整的一种新闻体裁。(事件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时效性不及消息与特写)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夏衍的《包身工》)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鲁豫有约)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6.走进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三种类型走入文本作者简介沈英甲,吉林辉南人。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等。(二)题目解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1、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明确】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奖项。2、袁隆平荣誉1981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985年 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8年 英国让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93年 美国菲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1995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1997年 世界“先驱科学家奖”1999年 国际永久编号第81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 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2004年 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奖”(农业)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07年 凤凰卫视等主办“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之“终身成就奖”2010年 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201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题目引用诗句有何好处?①引用毛泽东诗句,富有诗意,引人联想,更有利于表现袁隆平身上所具有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②表现了人物的理想和成就,“喜看”是袁隆平的理想,“稻菽千重浪”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就。③吸引读者,引导读者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4、写作背景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 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1995 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 年2 月19 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 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1 年2 月22 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精读文本(一)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1、这些主要事迹是以什么线索串联起来的?【明确】以时间为线索,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二)解读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1、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明确】倒叙。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2、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意义?【明确】①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时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②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动力的原因。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3、赏析第6段片段: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明确】细节描写。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4、第7段片段: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明确】细节描写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三)解读第二部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1、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明确】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2、这部分主要说明了袁隆平哪方面的品质?这部分主要围绕什么情节来写,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表现他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三)解读第四部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1、如何理解袁隆平的“梦”?【明确】一个个杂交水稻科学实验成功之后,主人公袁隆平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满足,相反地,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就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对主持人,也是对自己说出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语。这不是“梦”,而是基于严谨科学态度上信心的坦诚表露,是未来科研累累硕果的可感、可触、可敬的展示。梦所提出的战略设想不仅是袁隆平的理想,更体现了他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主题归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及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深入研究1、一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明确】(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① 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②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解放思想,敢于创新)④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⑥ 袁隆平的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3)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 1961 年7 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2、本文按什么样的结构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五、拓展延申1、你还知道哪些杰出的劳动者 请选取其典型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尝试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通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