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3.1维护秩序 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序号
教具 多媒体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题 3.1维护秩序 课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核心 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规则,正确认识社会规则、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2.道德修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3.法治观念: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 4.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能维护社会秩序,适应社会规则的变化。 5.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内容 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框题维护秩序,本框题设置两目内容“社会生活有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能够从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角度,分析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问题, 从而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本节课是单元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感受规则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为后面的遵守规则的学习做好铺垫。
重点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难点 维护秩序靠规则
学情 分析 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重要的学情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秩序与规则的相关概念也有所了解,但由于他们看待事物还比较浅显,不够深入,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维护秩序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是本课着重考虑的因素。
学习 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关于社会秩序的图片等材料,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来接孩子的家长和车辆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并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 学生思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本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身边这些破坏社会秩序的案例,开启下文“维护秩序”。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授新课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什么是社会秩序? 2.社会秩序分为哪几类? 3、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 4、社会规则的形成和内容 5、社会规则有什么作用? 三、探究平台 提问:谈谈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图片展示:无序的付款、无序的交通、无序的公共场合...... 教师小结: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过渡:那么社会秩序包括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幅图片。 图片: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教师小结: 社会秩序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社会秩序的种类: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 (学生可以边看书边标注) 图片分析 通过图片辨别社会秩序的种类。 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可以了解课本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辨主要的几种社会秩序,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授新课 活动一:案例析秩序 1.观看视频1“《总台记者直击磨西镇震后第一夜》” 思考:震后有序的状况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小结: 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观看视频2《唐山烧烤店打人案》 思考:请结合人民检察院的通报,思考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教师小结: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教师小结: 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作用):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层面)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个人层面) 教师小结:(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秩序,并了解了秩序的种类和作用,那么社会秩序靠什么来维护呢?接下来让我们探究如何维护秩序?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 合肥八中校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要穿校服入校;要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禁止打架斗殴······ 思考:材料中分别有哪些规则?这些规则有什么作用? 教师:社会规则是人们关于“怎么做”的约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分为道德、纪律、法律三类,前两类是非强制性的,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 提问:生活中你知道的规则还有哪些?(小组讨论,分别举例) 1.社会中的规则:(法律) 2.(1)禁止车辆闯红灯 (2)子女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 (3)禁止工厂排放废气废水 2.校园中的规则:(纪律) (1)上下楼梯靠右行 (2)不准在教室内喧哗 (3)尊敬师长、关心同学 (4)禁止打架斗殴 (5)考试中不能作弊 3.生活中的规则(道德) (1)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2)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3)排队时不拥挤 教师小结: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展示图片,思考并回答:结合本课知识说说,上述现象破坏了什么?应该如何管理这些乱象? 教师小结:认识到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案例分析 观看视频,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2“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并思考回答: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交流。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图片材料分析 归纳总结 对以上三组材料所反映出的规则进行讨论。 通过学生的观看和分析相关的案例,并让学生结合情境思考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落实知识点,内化知识 通过呈现案件并进行合理设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通过图片案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社会规则所发挥的作用,并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若违反规则则会付出代价,有序是一种美,规则也是一种美。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生活有序化的状态,不仅保障了人们安居乐业,也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既已学习了规则,就要自觉遵守规则,为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努力。 师生共同 总结归纳 归纳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能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从而实现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课堂练习 见多媒体 学生思 考作答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3.1 维护秩序 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 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社会秩序 3、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1、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 2、社会规则的作用 3、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题纲式板书更加清晰明了的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作业布置 A层: 选择题1—5题 B层: 选择题6—8题 课后完成 巩固基础 学以致用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