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材结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坚定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唯心主义。科学精神:用辩证思维方式正确看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形态。公共参与:自觉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评价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学难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议题一:“面对高考成绩,几家欢乐几家愁”体现的哲学道理?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存在):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意识(思维):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如:理论、 计划、 思想、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 、观点等主观性的东西。注意: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能混淆使用。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既学既练】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 ”是本原,存在决定思维。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心主义:“思维 ”是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两大阵营)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 ≠ 哲学的基本派别(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议题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依据可知论:有同一性 ; 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 ; 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总结】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活动:观看资料 ,结合教材讨论回答议题三:生活中处处面临着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对生活)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活动:观看资料 ,结合教材讨论回答议题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为什么都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哲学)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对哲学)学生活动:观看资料 ,结合教材讨论回答议题五 :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阵营)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既学既练】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②合理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③局限性: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②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③局限性第一,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否认联系的多样性。第二,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认为“理性”、“意识”“人们思想动机”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又称“半截子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①基本观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③评价: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三框)【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学既练】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表现: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如:古代汉语中常用“ 吾、心”等表示,唯“我”最大。(2)客观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表现:它必然导致神创论、天命观,让人相信神鬼的存在。如:中外的宗教观、宿命论、迷信思想等。【既学既练】【判断正误】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 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因:①先解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②再解释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因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例如: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唯心主义(黑格尔)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杜林 )【错误观点】【小结】【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