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红楼梦牡丹亭游园学习目标1.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作者简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考失利,后来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与莎士比亚同时代,都是剧坛泰斗。代表作:“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史赞曰:为官不济,为文不朽《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 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作品介绍“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游园惊梦》“皂罗袍”这段唱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情绪变化。读文赏曲自由诵读曲词,疏通曲词大意。游 园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chà)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tuí 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lè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tè)看的/这/韶光/贱。游 园 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chà)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tuí 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lè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tè)看的/这/韶光/贱。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赏心乐事:晋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朝飞暮卷: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忒:过于。 韶光:大好春光。游 园 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chà)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tuí 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lè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tè)看的/这/韶光/贱。【译】原来这姹紫嫣红的繁花开遍,似只能交给这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让人如何度过呢 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谁家才有呢 朝飞暮卷的楼阁,云霞掩映中的翠轩,蒙蒙细雨,微微春风,烟波中的画船,深闺人也太把这美好时光看的卑贱。1.读完本曲,你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 2.这支曲子富有诗情画意,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作者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哪些情感变化?是如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变化的 3.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美在何处?整体感知曲词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画船。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啊!你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 。杜丽娘的情绪变化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彩。想象中的美景,表达她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文本鉴赏杜丽娘的情绪变化“原来”句对应:春花秋月何时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锦瑟年华谁与度?……文本鉴赏创作背景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把二者截然对立,把“理”说成“纯善”的 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就更为残酷。写作背景《丛杂记》记载说:明时,“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女有不愿,家人或诟骂辱之,甚至有鞭打使从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男女七岁不同席,女无事不出中门”写作背景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这样,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反对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个 性解放等等。 到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杜丽娘的情绪变化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彩。想象中的美景,表达她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借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文本鉴赏作者是如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情景交融。曲中的景物描写都通过人物的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迭出,无景不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比鲜明。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了主人公失落、伤感的复杂微妙心理。多处用典。“赏心乐事”化用晋宋时期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以乐写哀。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绚丽夺目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但景美情伤,流露出无奈、哀伤之情,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这段曲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首曲子,那么美在哪里?音乐美:一韵an到底,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语言美:近似对偶,整齐华美,语言典雅绮丽。画面美: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情感美:偷偷踏春,看到如此春光只能付与断井残垣的惋惜和感叹,还有久在深闺的寂寞以及青春萌动,情窦初开的美好感情。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与反驳,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课堂小结“作者以杜丽娘之口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春景,并由姹紫嫣红的无人赏识,良辰美景的终乏欢悦,引起美好青春将成虚度的忧虑和伤感。这不仅表现了杜丽娘的觉醒,而且这些充满诗意的曲文本身,就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黛玉听到《牡丹亭》唱词为什么会伤感落泪?和杜丽娘有着相似遭遇的林黛玉当听到《牡丹亭》情真意切的戏文时,开始态度还比较冷静,神情“感慨缠绵”;继而听下去,婉转悠扬的词曲不禁使她发出感叹:“戏上也有好文章”;接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和“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象一块巨石掷入了平静的湖水,激起她心田的波澜,使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林黛玉耳昕戏文,心想自己的境遇:寄人篱下,幽困潇湘,风吹竹叶,如泣如诉。失去亲人的孤女,置身在黑暗的贾府这座牢狱里,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此时此地,此境此情,林黛玉平时零星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忧愁,在她细细咀嚼《牡丹亭》的戏文中,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