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江城子·乙卵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场景描写, 感受梦境的温馨和词人情感的深 挚,品味白描手法的艺术魅力 。
感悟诗歌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深 入体会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思念和 仕途上深沉的苦痛 。
搜集与苏 轼、王弗相关的人物生平方面的资 料,进一步丰满人物的形象,从而 更进一步地感受词人细腻深沉的 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描写梦 境的语句入手,联系与苏轼 、王弗 相关的助读资源,发挥想象,用散 文化的语言描绘梦中的经典场景。
体会上片中最能感动自己的词 句 ,思考它能打动自己的理由,感 受词人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思路点拨 、品读探 究、读写结合
课堂实录:
一. 回顾旧学,词风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 进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 日夜记梦》。 记得在必修上册的语 文书里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大家有感 情地背诵全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 两首词的词风。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师:大家感受一下《念奴娇·赤 壁怀古》,在这首词中,词人表现出 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词风?
生1:豪迈奔放
师: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然 而当一个豪放派词人在面对自己 心爱之人时,也会流露出他婉约细 腻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 词就是苏轼婉约风格的代表名篇。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我 选择从上学期学过的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入手。让学生有感情 地背诵全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 关注苏轼的词风,并启发学生豪放 派词人也会有婉约细腻的一面,从 而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 受苏轼内心的婉约细腻多情 。】
二.课题解读,整体感知
师:诗歌的标题交代了哪些信 息?
生2:交代了时间—— 乙卯年 正月二十日夜里
交代了写作的具体内容— 记录梦境
师:联系书下注释,我们了解 到“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再 联系我们课前搜集的背景材料,当 时的苏轼四十岁,任密州知州 。在 正月二十日夜里他梦见了结发妻 子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念亡妻的 千古名篇,从题材内容上看,这是 一首“悼亡词”。
其中“记梦”二字交代了写作 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是记录梦境 的,大家找一找整首诗中具体哪几 句是写梦境的。
生3:“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 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师:回答正确 。整首词只有这 五句是在写梦境,其余大都为抒情 性文字 。与“梦境”相对的是什么?
众生:现实
师: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将“现 实—梦境—现实”交织在一起,围 绕“梦”来展开,以“梦前—梦中— 梦后”为时间线索,层次非常清晰。 由此可见,整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 法是什么?
众生:虚实结合
【设计意图:以“梦”为主线,梳 理整首词的脉络,从而整体把握全 词的结构 。】
三. 以写促读,走入梦境
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梦境部 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着用散 文化的语言来具体描绘一下作者 梦中所见的情景—“小轩窗 ,正 梳妆。”自己动笔写一写,可以以第 一人称来行文。
(学生自由写作,老师请同学 分享自己的写作片段)
生4:梦中我轻而易举地飞回 家乡四川眉州,回到以前与妻子共 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晨曦微露,妻 子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她淡 扫远山眉,而我此刻正含情脉脉地 的看着镜中娇美动人的妻子。
师:这位同学描绘的场景让老 师联想到《菩萨蛮》中的“照花前后 镜,花面交相映。”
大家想象一下,苏轼当时是站在哪里观察妻子的?揣摩一下苏轼 的视角。
生5:我想象苏轼是刚从外面 回来,他站在窗前专注地看着正在 梳妆打扮的妻子,女为悦己者容, 苏轼感觉自己一天的疲惫都消散 了。
师:从这一场景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如何?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众生:琴瑟和鸣、鹅鳞情深、和 谐温馨
师: 梦中场景的基调是温馨 的 。盘点古代的模范优倆,我们可 以联想到文学史上哪些人物之间 的爱情故事?
生6:我联想到了李清照和赵 明诚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夫妻二 人都很喜欢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 忆力强,每次饭后一起烹茶,他们 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的先后 次序,谁能先说出某典故的出处谁 先喝茶,而赢者往往因为过于开心 反而将茶水洒了出来,弄得满屋茶 香。
师:是啊!这样的场景在李清 照与赵明诚的生活中常常会出现,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还常常会想 起二人在一起赌书泼茶的一幕幕, 内心伤感不已 。所谓“赌书消得泼 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苏轼在词 中选取的亦是日常生活中寻常的 场景,但正是这样寻常的场景却深 深地铭刻在诗人的记忆中。
苏轼思念死别十年的妻子,在 梦中久别重逢 , 内心自然是喜悦 的,为什么会“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7:“无言”并不是无话可说, 相反他们有千言万语要向对方倾 诉,但是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苏轼 终于见到了妻子,妻子还是像十年 前那样明艳动人,而此时的苏轼是 什么样子的呢?
生7:从上片的“尘满面,鬓如 霜”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两鬓如 霜,面色憔悴。
师:这样的情形,对于夫妻二 人来说,的确能带来一种心灵上的 冲击 。借用《瑟暂行》中的诗句“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言胜过千言万语,二人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喧。“泪千行”是一 处细节描写, 苏轼老泪纵横成千 行,妻子亦是千行清泪,二人无言 地诉说着死别之痛。
通过梦境部分的赏析,我们发 现作者基本全用白描,语言质朴自 然,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 间,这正是白描手法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这首词的标题是 “记梦”,那么对梦境的赏析自然成 为了学习的重点。我让学生以写的 形式来挖掘作者创作的留白部分, 从而引导学生去感受画面的温馨, 进而品味苏轼对妻子的情感。联系 古代文学史上模范优倆的爱情故 事,归纳得出,梦中词人所看到的 “寻常”之场景,正是铭刻在词人记 忆中的情感印记,也正是能深深感 染读者的地方 。】
四.咬文嚼字,以声传情
师:梦境越是美好,则越是反 衬出现实的悲苦。作者的现实生活 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请同学 们自由朗读这首词的上片,思考哪 些词语应该重读?请大家抓住富有 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点评和 交流。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教师 点拨)
生8:“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 “茫茫”指的是词人和死去的妻子 双方茫然不相知的状态,也非常贴 合梦境中那种朦胧迷茫的感觉。
师:分析得不错 。死者对人世 是茫然无知的,活着的人对逝者也 是一样,花落人亡两不知 。恩爱夫 妻,生死相隔,转瞬十年。你觉得十 年的时光对作者来说长不长?
生8:很漫长,妻子死后苏轼感 到很孤独,联系背景资料,当时他 在仕途上也很不顺利,所以特别思 念死去的妻子。
师:是的,也许异地之别的思 念,即使山遥水阔,还会有再次相 逢的期盼 。可是生死相隔,人各一 方,再无从知晓 。这种感情凄婉而 沉痛,笼罩着全词,奠定了全篇的 感情基调。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话吗?读出分隔时间的漫长,读出 生死两隔的茫然与沉痛。
(生8有感情地朗读)
生9:“不思量 , 自难忘”中的 “自”说明对妻子的思念是一种很 自然的心理状态,妻子一直都在苏 轼的心里,即便他不去想,他也会 时不时地记起。
师:说得很好,所谓“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 个“自”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这里 的“不思量”,前面可以加“即使”表 示假设,这是一种理解 。大家想一 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生10:我把“不思量”理解为不 想去想,不愿去想。
师:为什么呢?
生10: 因为相思太苦太伤人, 所以苏轼不敢思量 ,但结果却是 “自难忘”。
生11:“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 凉”中的“无处”表现出词人的孤独 无助,他想要向人倾诉,但是妻子 的坟墓却远在千里之外。
师:“千里”对仗前句的“十 年”,这两个词共同点出了生者与 死者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隔离。刚 刚我们同学的观点是立足于词人 的视角,感受到的是词人的孤独, 以及他对亡妻的思念。那么我们可 不可以尝试着换另一种视角。
生12:这里的“孤”是修饰“坟”
的,也可以理解为妻子的孤独,那 就是一种相思,两处凄凉。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还化用 了李清照的词。这里的“凄凉”你是 怎么理解的?
生12:我觉得不只是一种思念 之情,对于苏轼而言,政治仕途的 不顺,生活的困苦,都是凄凉之因。
师:刚才同学们对词语的赏析 都非常到位,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 朗读这两句话,一起来品味句中苏 轼对妻子的相思之苦和阴阳两隔 的孤寂凄凉。
(众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师:其实对于苏轼而言,王弗 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可以 互诉衷肠的知己,我们一起来看苏 轼写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一 段话 ,帮助大家来进一步认识王 弗。
(幻灯片出示:从轼官于凤翔 。 轼有所为于外 ,君未尝不问知其 详 。日:“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 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 反覆其言,日:“某人也,言辄持两 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 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日: “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 ,其去人必 速。”已而果然 。)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王弗是一个怎样的妻子?
众生:聪慧、贤惠、善于识人
师:这段话讲述的是王弗“幕 后听言”的故事,王弗非常了解自 己的丈夫,知道他是一个生性真率 随意的人。从她对丈夫的忠告和帮 助 ,我们可以看出王弗的贤敏睿 智 ,她不仅是苏轼生活中的伴侣, 而且还是苏轼事业上的贤内助。可 惜天妒良缘 ,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对诗人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生1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一句中的“纵使”表示 假设,即使相逢了,妻子应该也认 不出我来了,诗人充满感伤。
师:“纵使”一词是表示假设 的,死生异路,怎能重逢?这是一个 不可能的假设。虽然作者心里明白 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还是期盼着能 与妻子重逢,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思 念之苦。为什么妻子认不出苏轼了 呢? 当时的作者不过40岁,容貌应 该也不至于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吧?
生13: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 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这十年 正是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 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入了这场旋 涡之中,历经艰辛坎坷。
师:历经仕途坎坷的苏轼此时 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人物的 外部形象表现出了词人生活之困 顿和心境之凄凉。如果此时跟妻子 重逢,估计妻子也认不出“我”来了 吧。相逢而不相识比不能相逢更使 人不堪。
刚才同学们抓住句中的 一些 关键词,咬文嚼字,充分地去感受 现实中词人的心境和情感,分析得 非常精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感 情地朗读这首词的上片,重读这些 关键词。
(众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深入 地把握现实中作者的情感,我从句
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用炼字 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去品味,在 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 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以声传情,在读 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的死别 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
五.重返现实,以景结情
师:梦境再美,终有梦醒时分。 梦醒之后回到现实中,词人又是一 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生14:从“料得年年肠断处”可 见词人肝肠寸断。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肠断” 的主语是谁?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教师 点拨)
生15:“肠断”的主语是词人苏 轼,他想到长眠地底的爱妻,在冷 月清辉洒满大地的夜晚,是如此的 孤寂凄凉; 想到 自 己亦是孤身一 人,不免肝肠寸断。
生16:我觉得“肠断”的主语是 苏轼的妻子王弗 。在明月之夜,月 圆而人不圆,王弗远在千里之外的 短松冈,长眠地下,一定非常孤独 痛苦。
师:刚刚两位同学分别从词人 的角度和妻子的角度表达了对尾 句中情感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词 人将这一场景设置在“明月夜”,月 圆之夜本应是团圆的日子,词人却 与妻子生死两隔,以景结情的艺术 手法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表现 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作者设想妻子 的痛苦, 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 是一个巧妙的视角。
整首词由现实进入梦境,再由 梦境重返现实,苏轼用自己的一 曲 一帘幽梦,向世人倾诉着他对妻子 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六 . 拓展阅读 ,比较情感表达 手法
补充李商隐的悼亡诗《暮秋独 游曲江》,比较阅读,思考李商隐是 如何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的。
【设计意图:情感表达的技巧 是诗词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比较 阅读,来感受不同的技巧在情感表 达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