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将进酒》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堂课取材于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将进酒》。依据《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李白的《将进酒》属于推荐背诵篇目,高一已在必修教材中学过李白 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学生对李白的生平和思想已有大致了解。而选择性必修教材在必修 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 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 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此,本堂课设计了比较阅读、梳 理文学意脉、探究人生观念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将进酒》,进 而启迪人生。
【学情分析】
笔者执教的高二 (7) 班是我校科技创新班,该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养较高, 而且长期进行科学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因此教授该班级需要结 合教材已有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也适合教授一些基本的人文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在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在背诵较长的诗歌篇目时感到非常困难,这是由于他们 不会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脉,无法理解长诗的内容是怎样有机连接起来的,所以本堂课教授的 分析诗歌意脉的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李白的《梦游天 姥吟留别》,熟悉李白的基本经历,通过课前预习材料和课堂引导,可以进行文本分析和比 较阅读,开展探究活动。
【设计思路】
《将进酒》的基本诗意不难理解,但它作为“人生失意,饮酒销愁”这一类作品中最杰 出的一首,极具代表性,可以把它放到文学史的脉络中,通过与李白模仿的对象——鲍照的 《拟行路难》(其五) 进行比较阅读,借此梳理出这类作品的情感逻辑, 以及情感逻辑背后 诗人关于终极关怀的追问,从而探究“酒”的文化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人是如何对抗人 生困境的。
本节课大致分为“情境导入”“体会情感”“梳理意脉”“探究内涵”几个教学环节。以 上环节遵循由浅入深的授课原则,首先初步感知《将进酒》中的复杂情绪,进而引导学生回 顾李白的生平经历,理解诗人复杂情感的成因;然后借助比较阅读,探究这些情绪以什么顺 序串联起来,梳理出诗歌的文学意脉,理解背后的文化逻辑;进而深入探讨诗歌传递出来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酒”的文化含义,理解李白自信昂扬的人生态度。遵循这样的思路, 希望帮助学生在更深入地理解《将进酒》的同时,掌握分析文学意脉这种阅读诗歌的方法; 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和高考最新命题趋势,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诗歌和跨文本综合探究的能力, 并且从李白自信乐观的人生观中获得启迪,提高审美情趣、深化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紧扣新教材的能力要求和高考最新命题趋势,通过比较阅读,提炼总结《将进酒》的 情感逻辑。
2.分析情感逻辑反映的中国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酒”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象征 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激情。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阅读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节选)、《新唐书 · 李白传》(节选), 回忆高一所学的李白的人生经历。
〇、视频导入,感知风格
观看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吉他弹唱的《将进酒》,感受其激昂豪迈的整体基调。 问题导入:相信大家都觉得陈涌海老师弹唱的《将进酒》很符合我们对李白的印象,因为这 首“劝酒歌”被演绎得十分激昂、豪迈。但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激昂、豪迈是《将进酒》 唯一的情感特征吗?
设计意图:《将进酒》为乐府古题,本就是一首“劝酒歌”,吉他弹唱版本的《将进酒》 能让学生直观地领略诗歌的风格,体会“谪仙人”李白豪迈不羁的气度,引发学生对文本的 兴趣和想象。
一、初读诗歌,体会《将进酒》的复杂情感
任务一:通过初步朗读,圈画诗歌中描绘心情的词语,梳理《将进酒》表达的复杂情 感。
1. 朗读诗歌,找到《将进酒》中直接提及“喜怒哀乐悲欢”等心情的诗句; 2.简要概括诗人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明确:“高堂明镜悲白发”——年老而悲;“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 饮酒而乐;“古来圣贤皆寂寞”——失意而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饮酒而销愁。
板书:悲——年老
欢、 乐——饮酒
寂寞——失意
销愁——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感知诗歌的复杂情感。如此丰 富的情感,又是以怎样的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的? 由此引出下一课堂环节——梳理诗歌的情感 逻辑。同时,为学生明确归纳诗歌情感的基本方法,巩固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
二、比较阅读,梳理《将进酒》的情感逻辑
任务二:通过比较阅读,圈画关键意象,梳理出鲍照《拟行路难》(其五) 和李白《将 进酒》前六句的共同情感逻辑。
1.在文学史上为李白的乐府诗溯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鲍照。比较阅读鲍照《拟行路难》 (其五) 和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几句,通过圈画类似的意象,找找它们在所写的内容和表 达的情感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都以自然景物起笔:“河边草”“城上日”与“黄河”;再提及人生的有限性:“黄泉”与 “白发”;从而发出及时行乐的感慨:“人生苦多欢乐少”与“人生得意须尽欢”;及时行乐 的方式都是喝酒:“沽酒钱”与“金樽”。
PPT 呈现:鲍照《拟行路难》(其五)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鲍照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是什么?和人生构成了何种关系?李白笔下的景物特征又 是什么?与人生是怎样的关系?
鲍照笔下的“河边草”冬天枯萎春日复生,“城上日”今日落下明天又升起,和一去不 复返的人生构成对比;李白笔下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正如青丝变白发、青春逝去 不再来, 自然与人生构成类比。但两者都是为了凸显人生的短暂和有限。
3.由以上内容,归纳出两首诗共同的逻辑脉络。
板书:
自然 类比 人生
人世 对比 有限 饮酒、行乐
总结:这一情感逻辑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当中相当常见,如以往学过的作品如曹操《短歌 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二,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以《将进酒》为代表的一类中国 古典诗歌的情感逻辑—— 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常常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发现人生的有限性,故而 生出及时行乐的感慨,通过“酒”来获得心灵的慰藉。把握这条情感逻辑,学生便能更好地 理解诗歌内容之间动态连续的过程,而且这条情感逻辑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中国古人实现自 我价值的苦心求索, 以及他们为人生找到的“出 口 ”,梳理出这条情感逻辑,为后面分析古 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铺垫。另外,紧扣当下高考的命题热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取关键意象 的方式,分析不同诗歌文本之间的相似性,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思考,探究情感逻辑反映的价值观念
任务三:交流研讨,这种逻辑顺序反映了中国古人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1.深入思考:面对“人生有限”这一困境,古人 (李白) 为何那么悲伤、焦虑?
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确认生命的意义——“不朽”的焦虑。而古人最常见的实现人生价 值的方式是仕途,通过入朝为官、建功立业,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结合预习材料,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李白在仕途上的经历。
资料链接:李白曾于开元十五年 (727) 写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其中明确了他 的志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而在天宝三年 (744) ,李白被“赐金放还”,政治理想宣告破灭。
《将进酒》作于天宝十一年 (752),对于此时的李白而言,儒家积极入世的这条路已经 行不通。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结合教材注释当中给出的 《将进酒》的写作时间,运用李白生平的一些背景资料和相关文本,梳理出李白人生大事记 的简要年谱,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在《将进酒》中表达的复杂心绪,理解他的郁愤、失意之 情。
2.小组研讨:关注诗歌第二节,如何理解“惟有饮者留其名”?“饮者”留下的是什么 “名”?
儒家入世之路行不通,李白便向道家、任侠寻找安慰,他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五花 马、千金裘”等名贵之物他都毫不在乎,可见“饮者”留下的是超然物外之“名”,轻财好施 之“名”,挣脱礼法束缚之“名”,自由之“名”。道家强调精神和人格的自由,肯定个体生 命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不能为外物 (钱财名利) 而牺牲。当然,还有如“陈王”一般的文 学诗才之“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研讨交流,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体会李白想要表达的人生追
求,联系选择性必修上册二单元所学的道家思想,深入理解李白的价值取向。这个问题学生 分析起来有较高的难度,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研讨的过程中多加启发,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 句,联系李白的思想渊源进行思考。
3.跨文本综合探究:如何理解行乐、饮酒的意义,它们何以成为确认生命意义的一种方 式?
联系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及时行乐的解读,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的酒 神精神,谈一谈怎样理解李白的行乐和饮酒。
资料链接:
李泽厚《美的历程》:“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那末个 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 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出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人对自己生命、意义、 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 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 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 ”
及时行乐的意义在于,它是源于人性最原初的、正当而热烈的追求,这种人性本身也是 值得尊重、肯定的。既然建功立业已经无望,生命不能就此走向虚无,那么至少要绽放当下 人生的精彩和美丽。
尼采《悲剧的诞生》:“我们就瞥见了酒神的本质,把它比拟为醉乃是最贴切的。 … … 在春日熠熠照临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酒神的激情就苏醒了。……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 异样最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 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 称这为酒神精神。 ”
“酒”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对于李白而言,哪怕冲破人生困境的种种方式都幻灭了,但 这股生命力依然是不可穷竭的。
设计意图:结合新高考跨文本综合探究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联系中外美学、 哲学著作,理解李白寄寓在“酒”里的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引领学生培养积极 向上、乐观坚毅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总结升华,理解孕育文学特征的时代背景
李白最可爱、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以大写的“我”、强烈的主体性对抗人生的困境, 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爱酒、他歌颂旺盛的生命力,而文学的 内核,正是情感和生命,这便是李白的诗歌打动人心的原因。养育生命和情感的血肉则是人 类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生活,正因为有了蓬勃昂扬的盛唐气象,才孕育出了李白笔下的盛唐 之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家作品与时代风貌的关系,借李白《将进酒》来理解“盛唐 气象”,它是一种强健、自信的精神面貌,也是当下的年轻人们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
五、课后作业
读写结合:李白应对人生困境的方式有没有打动你?如果你未来遇到了某种人生困境, 你会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呢?谈谈你的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