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2023·福建)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蒹葭(蒹葭苍苍)》中“所谓伊人,   ”两句,有人翻译为“美丽的姑娘啊,她在对岸”。
(2)真挚的情谊不会因空间阻隔而改变。毕业前夕,我们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   ,   ”赠别。
(3)刘禹锡《陋室铭》开头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用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章主旨。
(4)古人常以仰观俯察视角描绘自然风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一碧万顷”。
(5)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结尾“   ,   ”两句,用浪漫想象表达词人的追求。
2.(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户外活动时间缺①(fá),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过度,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主要原因。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注意(  )。户外活动能沐②(yù)阳光、能眺望远方,对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很有益处。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家长的一言一行,(  )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要(  ),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当前,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家长应监督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阅读书写姿势,提高学习效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能让孩子长时间“③(zhái)”在家里。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劳逸结合 无时无刻 以身作则
B.劳逸结合 时时刻刻 言传身教
C.一张一弛 时时刻刻 以身作则
D.一张一弛 无时无刻 言传身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B.多数家长已很严格并重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C.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D.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3.(2023·福建)初次阅读整本名著,会遇到一些疑难,有的同学没有耐心读下去。请你以阅读某部名著为例写一段简要的话,分享你化解某个疑难的成功经验与获益,启发他们读下去、读完它。
二、阅读(67分)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遥碧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4.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B.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C.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D.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不失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失期:   
人有奇志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奇:特异,罕见。(《古代汉语词典》) 奇:   
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 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说云天河与海通。
②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9.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财[注](节选)
王愿坚
①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②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③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④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⑤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⑥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⑦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⑧“‘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⑨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⑩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B.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C.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D.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11.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12.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
13.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勤俭节约是海晏河清之基,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
②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于个体而言,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养之道”。奢靡浪费,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人的意志品质。以俭养身,方能永葆本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
③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颜氏家训》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
④勤俭节约精神是治国之道。惟俭者兴,惟勤者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感叹,道出了勤俭节约的重要地位。“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反映出的是人格修养,但折射出的是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让戒奢尚俭、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编自谢卫平《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
材料二:
1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逐层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材料一第二段从反面论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C.材料一综合运用事实材料、道理材料、数据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材料二可以看作是材料一提及的“适度”“节用”生活理念的生动注释。
16.下列两则事例,哪一则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事例一:某酒店推行“N-1”点餐方式,要求服务员根据比就餐人数少一人的饭菜量引导消费者下单,“按需点菜”。
事例二:司马光注重家庭教育,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要以节俭为美德,不可追求奢靡生活。
17.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简要点评下面两位同学的行为表现,表明你的态度,说明你的理由。
同学甲洗手后没有关紧水龙头就离开了,同学乙看到后马上上前拧紧了。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菜是中国常见的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南方,青菜就是青菜。既名曰“青菜”,一定要绿油油的才讨喜。但在大部分北方人的眼中,“一份青菜”约等于“一份蔬菜”,内涵边际非常大,黄瓜、芹菜、莴笋、茄子、萝卜、白菜等等都包括在内,可谓包罗万象。蔬菜品种众多,但在过去,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许多地方还是很难吃到新鲜多样的蔬菜。如今,随着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进步,设施蔬菜、高原夏菜、南菜北运等丰富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各式各样,吃想吃的菜已经不再是难事。
(摘编自张君燕《餐桌上的青菜》等)
材料二:
青菜口感清淡,是餐桌上的常客。冬日里民间有一道“青菜豆腐汤”。烧上一锅青菜,切几块豆腐放锅里,热气氤氲,一家人吃得浑身热乎乎的。据说这道菜,还有个美好的寓意:青菜豆腐保平安。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青菜“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
青菜朴实无华,散发着平常日子里的烟火气,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据说郑板桥当年流落苏北小镇时,在房门口贴了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想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郑板桥自己种菜,过着清苦淡泊的生活,但他还能在寻常事物中看出一点动人的美来,歌咏生活。
(摘编自徐廷华《青菜》)
材料三:
齐白石,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人。他常以白菜、萝卜、蘑菇、柿子等蔬果入画,画中寄寓了深厚的精神内涵,画风亦俗亦雅,喜爱者甚多。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菜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它的内涵边际在我国南北方存在较大差异。
B.没有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居民就难有随时吃各种蔬菜的自由。
C.引述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材料,意在强调人们生活离不开青菜。
D.郑板桥和齐白石都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进而表现美、创造美。
19.青菜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校园艺术活动周期间,班级开展“艺术与生活”主题活动,某小组准备推荐材料三齐白石的两幅画作。请你结合材料,从命名用意角度拟写一段推介语,代表该小组在班级交流。
三、写作(60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在水一方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上下天光
(5)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涯 、 蓬 ”
故答案为:⑴ 在水一方 ⑵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⑶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⑷ 上下天光 ⑸ 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答案】(1)乏 |浴|宅
(2)A
(3)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⑴ ①“缺fá”写作“缺乏”;②“沐yù”写作“沐浴”;③“zhái在家里” 写作“宅在家里”。
⑵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劳逸结合:工作和休息相结合。一张一弛:比喻宽严要互相补充,交替使用。今也比喻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有紧有松,劳逸结合。根据“注意”的提示,选“劳逸结合”恰当。
无时无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之意。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根据“不”的提示,选“无时无刻”恰当。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言传身教: 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根据“带头不做‘低头族’”的提示,选“以身作则”恰当。
⑶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答案】示例一:如果你也读不了繁难的诗词歌赋,尝试先跳读吧。我喜欢孙悟空,读《西游记》就挑有他的情节读,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我才发现描绘大圣与妖魔各种“斗杀”的诗词歌赋特别精彩、带劲。我回头再看那些文言,都不在话下了。示例二:我喜欢读文学故事,观察与实验类的科普著作很难读进去。偶然看到同学昆虫手绘本读书笔记,其中一页就记录了20多次不同昆虫在各种情境下的“装死”实验,我才发现《昆虫记》也这么有吸引力。我开始每天读一点,渐渐走进了科普世界。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应针对初中你阅读任意一部名著 遇到的关于内容、背景、历史等方面不了解的情况,运用常见的名著阅读方法加以解决。
故答案为:示例一:如果你也读不了繁难的诗词歌赋,尝试先跳读吧。我喜欢孙悟空,读《西游记》就挑有他的情节读,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我才发现描绘大圣与妖魔各种“斗杀”的诗词歌赋特别精彩、带劲。我回头再看那些文言,都不在话下了。示例二:我喜欢读文学故事,观察与实验类的科普著作很难读进去。偶然看到同学昆虫手绘本读书笔记,其中一页就记录了20多次不同昆虫在各种情境下的“装死”实验,我才发现《昆虫记》也这么有吸引力。我开始每天读一点,渐渐走进了科普世界。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运用能力。联系自己的实际,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答案】4.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5.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第一问: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意思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故答案为: 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5.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由此得出: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 温柔的新山。
故答案为: 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答案】6.A
7.误期;不平凡;近旁
8.①往昔的传闻说银河与大海相连通。
②这个人详细说明了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
9.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旧时传说天河与大海相连通,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有人有个不同寻常的想法,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阁楼,又带足了干粮,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时间里,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后来则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远远望去,只见宫里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到小岛旁边饮水。牵牛的人吃惊地问:“你怎么来到此处的?”这个人详细的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说:“你回去后到蜀郡,寻访严君平便知道了。”最终他没有上岸,于是按时回来。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起这件事,严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计算年月,正是他到银河见到牵牛人的时间。
6.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某-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可据此断句为: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故答案为: A
7.①句意为: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失期:误期。
②句意为:有人忽发奇想。奇:奇特,不平凡。
③句意为: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在小岛旁边让它饮水。次:近旁。
故答案为: 误期 ; 不平凡 ; 近旁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重点词:说,传说;通,连通。②重点词:具,详细地;说,说明。
故答案为:①往昔的传闻说银河与大海相连通。②这个人详细说明了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
9.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本文也同样描绘了一处海上仙境:这里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处,许多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俨然是个城市模样,房屋内有许多年轻的女子在织着彩锦,不远处有-条宽阔的河流,河边有个男子牵着老牛,老牛在悠闲地喝水。这样的美好生活同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两篇文章都是虚构了这样的美好社会,也表现人古人对求知世界的探索。
故答案为: 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答案】10.B
11.①革命信仰坚定 ②恪尽职守 ③不忘革命本色
12.①政委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能缓解下属工作压力。②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13.①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性。②连接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
14.示例一: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示例二: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0.ACD.正确。
B.有误,结合“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 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分析,表明他并没有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故答案为: B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剥’。 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 我夜里想到天明”表现了老胡革命信仰坚定;“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表现了老胡恪尽职守;“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表现了老胡不忘革命本色。
故答案为: ①革命信仰坚定 ②恪尽职守 ③不忘革命本色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 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分析,政委看到“我” 难过的样子,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缓解“我” 的工作压力。结合“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一革命意志、 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 了”分析,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故答案为: ①政委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能缓解下属工作压力。②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我”访问胡行长,结合“要抖落老账哩”,不得不提到“账本”。 结合“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分析,老李回忆起过去的事情。“账本” 连接了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和真实性。
故答案为: ①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性。②连接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此题可以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示例:以回忆的角度投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酒。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 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故答案为:示例一: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示例二: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答案】15.D
16.第一问:事例二适合。第二问:因为第三段观点是“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是家风建设行为,能支撑观点。
17.示例: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重视细节,为同学乙点赞。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做好每个细节,才能在学校、社会、国家各个层面上保证勤俭节约落到实处。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据;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⑶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5.A.有误,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第二部分是并列式结构。
B.有误,材料一第二段从正面论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C.有误,材料一没有运用数据材料,“5000多年文明史”的数据不能算作材料。
D.正确。
故答案为: D
16.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事例一中消费者“按需点菜”论述了“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事例二中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是家风建设行为,与第三段中“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内容-致,能支撑观点。
故答案为:第一问:事例二适合。第二问:因为第三段观点是“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是家风建设行为,能支撑观点。
17.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一中“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如果-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等内容以及材料二中的人物表现,对甲乙二人的行为加以评论,注意态度要明确。
故答案为: 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重视细节,为同学乙点赞。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做好每个细节,才能在学校、社会、国家各个层面上保证勤俭节约落到实处。
【答案】18.C
19.因为青菜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审美价值。
20.示例:《百财聚来》以白菜、萝卜、蘑菇三种蔬菜入画,三种泛指各种、百种,“百菜”(或“白菜”)谐音“百财”,百财汇聚,寓意财源广进。《事事清白》以柿子、白菜入画,“柿”谐音“事”,“白菜”叶青茎白,寓意清清白白做事。这两幅画命名寓意美好,雅俗共赏。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8.ABD.正确。
C.有误.引述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材料,意在说明有药用价值,对人身体有益。
故答案为: C
19.根据“一定要绿油油的才讨喜”“他常以白菜、萝卜、蘑菇、柿子等蔬果入画,画中寄寓了深厚的精神内涵,画风亦俗亦雅,喜爱者甚多”,可知青菜有审美价值。根据“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青菜‘利肠胃, 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可知青菜有药用价值。根据“青菜口感清淡,是餐桌.上的常客”,可知青菜有食用价值。
故答案为: 因为青菜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审美价值。
20.解答本题时要说明选择这种菜的原因和其中的寓意,如第一幅《百财聚来》中“白菜”与“百财”谐音,寓意百财汇聚,财源滚滚。
故答案为:《百财聚来》以白菜、萝卜、蘑菇三种蔬菜入画,三种泛指各种、百种,“百菜”(或“白菜”)谐音“百财”,百财汇聚,寓意财源广进。《事事清白》以柿子、白菜入画,“柿”谐音“事”,“白菜”叶青茎白,寓意清清白白做事。这两幅画命名寓意美好,雅俗共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2023·福建)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蒹葭(蒹葭苍苍)》中“所谓伊人,   ”两句,有人翻译为“美丽的姑娘啊,她在对岸”。
(2)真挚的情谊不会因空间阻隔而改变。毕业前夕,我们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   ,   ”赠别。
(3)刘禹锡《陋室铭》开头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用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章主旨。
(4)古人常以仰观俯察视角描绘自然风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一碧万顷”。
(5)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结尾“   ,   ”两句,用浪漫想象表达词人的追求。
【答案】(1)在水一方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上下天光
(5)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涯 、 蓬 ”
故答案为:⑴ 在水一方 ⑵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⑶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⑷ 上下天光 ⑸ 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户外活动时间缺①(fá),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过度,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主要原因。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注意(  )。户外活动能沐②(yù)阳光、能眺望远方,对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很有益处。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家长的一言一行,(  )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要(  ),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当前,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家长应监督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阅读书写姿势,提高学习效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能让孩子长时间“③(zhái)”在家里。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劳逸结合 无时无刻 以身作则
B.劳逸结合 时时刻刻 言传身教
C.一张一弛 时时刻刻 以身作则
D.一张一弛 无时无刻 言传身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B.多数家长已很严格并重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C.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D.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答案】(1)乏 |浴|宅
(2)A
(3)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⑴ ①“缺fá”写作“缺乏”;②“沐yù”写作“沐浴”;③“zhái在家里” 写作“宅在家里”。
⑵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劳逸结合:工作和休息相结合。一张一弛:比喻宽严要互相补充,交替使用。今也比喻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有紧有松,劳逸结合。根据“注意”的提示,选“劳逸结合”恰当。
无时无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之意。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根据“不”的提示,选“无时无刻”恰当。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言传身教: 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根据“带头不做‘低头族’”的提示,选“以身作则”恰当。
⑶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2023·福建)初次阅读整本名著,会遇到一些疑难,有的同学没有耐心读下去。请你以阅读某部名著为例写一段简要的话,分享你化解某个疑难的成功经验与获益,启发他们读下去、读完它。
【答案】示例一:如果你也读不了繁难的诗词歌赋,尝试先跳读吧。我喜欢孙悟空,读《西游记》就挑有他的情节读,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我才发现描绘大圣与妖魔各种“斗杀”的诗词歌赋特别精彩、带劲。我回头再看那些文言,都不在话下了。示例二:我喜欢读文学故事,观察与实验类的科普著作很难读进去。偶然看到同学昆虫手绘本读书笔记,其中一页就记录了20多次不同昆虫在各种情境下的“装死”实验,我才发现《昆虫记》也这么有吸引力。我开始每天读一点,渐渐走进了科普世界。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应针对初中你阅读任意一部名著 遇到的关于内容、背景、历史等方面不了解的情况,运用常见的名著阅读方法加以解决。
故答案为:示例一:如果你也读不了繁难的诗词歌赋,尝试先跳读吧。我喜欢孙悟空,读《西游记》就挑有他的情节读,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我才发现描绘大圣与妖魔各种“斗杀”的诗词歌赋特别精彩、带劲。我回头再看那些文言,都不在话下了。示例二:我喜欢读文学故事,观察与实验类的科普著作很难读进去。偶然看到同学昆虫手绘本读书笔记,其中一页就记录了20多次不同昆虫在各种情境下的“装死”实验,我才发现《昆虫记》也这么有吸引力。我开始每天读一点,渐渐走进了科普世界。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运用能力。联系自己的实际,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67分)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遥碧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4.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答案】4.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5.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第一问: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意思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故答案为: 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5.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由此得出: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 温柔的新山。
故答案为: 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B.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C.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D.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不失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失期:   
人有奇志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奇:特异,罕见。(《古代汉语词典》) 奇:   
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 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说云天河与海通。
②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9.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6.A
7.误期;不平凡;近旁
8.①往昔的传闻说银河与大海相连通。
②这个人详细说明了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
9.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旧时传说天河与大海相连通,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有人有个不同寻常的想法,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阁楼,又带足了干粮,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时间里,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后来则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远远望去,只见宫里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到小岛旁边饮水。牵牛的人吃惊地问:“你怎么来到此处的?”这个人详细的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说:“你回去后到蜀郡,寻访严君平便知道了。”最终他没有上岸,于是按时回来。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起这件事,严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计算年月,正是他到银河见到牵牛人的时间。
6.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某-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可据此断句为: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故答案为: A
7.①句意为: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失期:误期。
②句意为:有人忽发奇想。奇:奇特,不平凡。
③句意为: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在小岛旁边让它饮水。次:近旁。
故答案为: 误期 ; 不平凡 ; 近旁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重点词:说,传说;通,连通。②重点词:具,详细地;说,说明。
故答案为:①往昔的传闻说银河与大海相连通。②这个人详细说明了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
9.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本文也同样描绘了一处海上仙境:这里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处,许多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俨然是个城市模样,房屋内有许多年轻的女子在织着彩锦,不远处有-条宽阔的河流,河边有个男子牵着老牛,老牛在悠闲地喝水。这样的美好生活同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两篇文章都是虚构了这样的美好社会,也表现人古人对求知世界的探索。
故答案为: 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财[注](节选)
王愿坚
①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②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③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④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⑤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⑥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⑦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⑧“‘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⑨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⑩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B.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C.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D.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11.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12.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
13.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0.B
11.①革命信仰坚定 ②恪尽职守 ③不忘革命本色
12.①政委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能缓解下属工作压力。②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13.①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性。②连接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
14.示例一: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示例二: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0.ACD.正确。
B.有误,结合“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 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分析,表明他并没有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故答案为: B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剥’。 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 我夜里想到天明”表现了老胡革命信仰坚定;“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表现了老胡恪尽职守;“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表现了老胡不忘革命本色。
故答案为: ①革命信仰坚定 ②恪尽职守 ③不忘革命本色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 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分析,政委看到“我” 难过的样子,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缓解“我” 的工作压力。结合“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一革命意志、 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 了”分析,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故答案为: ①政委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能缓解下属工作压力。②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我”访问胡行长,结合“要抖落老账哩”,不得不提到“账本”。 结合“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分析,老李回忆起过去的事情。“账本” 连接了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和真实性。
故答案为: ①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性。②连接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此题可以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示例:以回忆的角度投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酒。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 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故答案为:示例一: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示例二: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勤俭节约是海晏河清之基,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
②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于个体而言,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养之道”。奢靡浪费,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人的意志品质。以俭养身,方能永葆本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
③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颜氏家训》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
④勤俭节约精神是治国之道。惟俭者兴,惟勤者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感叹,道出了勤俭节约的重要地位。“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反映出的是人格修养,但折射出的是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让戒奢尚俭、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编自谢卫平《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
材料二:
1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逐层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材料一第二段从反面论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C.材料一综合运用事实材料、道理材料、数据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材料二可以看作是材料一提及的“适度”“节用”生活理念的生动注释。
16.下列两则事例,哪一则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事例一:某酒店推行“N-1”点餐方式,要求服务员根据比就餐人数少一人的饭菜量引导消费者下单,“按需点菜”。
事例二:司马光注重家庭教育,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要以节俭为美德,不可追求奢靡生活。
17.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简要点评下面两位同学的行为表现,表明你的态度,说明你的理由。
同学甲洗手后没有关紧水龙头就离开了,同学乙看到后马上上前拧紧了。
【答案】15.D
16.第一问:事例二适合。第二问:因为第三段观点是“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是家风建设行为,能支撑观点。
17.示例: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重视细节,为同学乙点赞。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做好每个细节,才能在学校、社会、国家各个层面上保证勤俭节约落到实处。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据;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⑶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5.A.有误,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第二部分是并列式结构。
B.有误,材料一第二段从正面论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C.有误,材料一没有运用数据材料,“5000多年文明史”的数据不能算作材料。
D.正确。
故答案为: D
16.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事例一中消费者“按需点菜”论述了“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事例二中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是家风建设行为,与第三段中“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内容-致,能支撑观点。
故答案为:第一问:事例二适合。第二问:因为第三段观点是“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是家风建设行为,能支撑观点。
17.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一中“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如果-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等内容以及材料二中的人物表现,对甲乙二人的行为加以评论,注意态度要明确。
故答案为: 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重视细节,为同学乙点赞。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做好每个细节,才能在学校、社会、国家各个层面上保证勤俭节约落到实处。
(2023·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菜是中国常见的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南方,青菜就是青菜。既名曰“青菜”,一定要绿油油的才讨喜。但在大部分北方人的眼中,“一份青菜”约等于“一份蔬菜”,内涵边际非常大,黄瓜、芹菜、莴笋、茄子、萝卜、白菜等等都包括在内,可谓包罗万象。蔬菜品种众多,但在过去,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许多地方还是很难吃到新鲜多样的蔬菜。如今,随着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进步,设施蔬菜、高原夏菜、南菜北运等丰富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各式各样,吃想吃的菜已经不再是难事。
(摘编自张君燕《餐桌上的青菜》等)
材料二:
青菜口感清淡,是餐桌上的常客。冬日里民间有一道“青菜豆腐汤”。烧上一锅青菜,切几块豆腐放锅里,热气氤氲,一家人吃得浑身热乎乎的。据说这道菜,还有个美好的寓意:青菜豆腐保平安。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青菜“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
青菜朴实无华,散发着平常日子里的烟火气,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据说郑板桥当年流落苏北小镇时,在房门口贴了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想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郑板桥自己种菜,过着清苦淡泊的生活,但他还能在寻常事物中看出一点动人的美来,歌咏生活。
(摘编自徐廷华《青菜》)
材料三:
齐白石,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人。他常以白菜、萝卜、蘑菇、柿子等蔬果入画,画中寄寓了深厚的精神内涵,画风亦俗亦雅,喜爱者甚多。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菜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它的内涵边际在我国南北方存在较大差异。
B.没有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居民就难有随时吃各种蔬菜的自由。
C.引述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材料,意在强调人们生活离不开青菜。
D.郑板桥和齐白石都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进而表现美、创造美。
19.青菜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校园艺术活动周期间,班级开展“艺术与生活”主题活动,某小组准备推荐材料三齐白石的两幅画作。请你结合材料,从命名用意角度拟写一段推介语,代表该小组在班级交流。
【答案】18.C
19.因为青菜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审美价值。
20.示例:《百财聚来》以白菜、萝卜、蘑菇三种蔬菜入画,三种泛指各种、百种,“百菜”(或“白菜”)谐音“百财”,百财汇聚,寓意财源广进。《事事清白》以柿子、白菜入画,“柿”谐音“事”,“白菜”叶青茎白,寓意清清白白做事。这两幅画命名寓意美好,雅俗共赏。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8.ABD.正确。
C.有误.引述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材料,意在说明有药用价值,对人身体有益。
故答案为: C
19.根据“一定要绿油油的才讨喜”“他常以白菜、萝卜、蘑菇、柿子等蔬果入画,画中寄寓了深厚的精神内涵,画风亦俗亦雅,喜爱者甚多”,可知青菜有审美价值。根据“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青菜‘利肠胃, 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可知青菜有药用价值。根据“青菜口感清淡,是餐桌.上的常客”,可知青菜有食用价值。
故答案为: 因为青菜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审美价值。
20.解答本题时要说明选择这种菜的原因和其中的寓意,如第一幅《百财聚来》中“白菜”与“百财”谐音,寓意百财汇聚,财源滚滚。
故答案为:《百财聚来》以白菜、萝卜、蘑菇三种蔬菜入画,三种泛指各种、百种,“百菜”(或“白菜”)谐音“百财”,百财汇聚,寓意财源广进。《事事清白》以柿子、白菜入画,“柿”谐音“事”,“白菜”叶青茎白,寓意清清白白做事。这两幅画命名寓意美好,雅俗共赏。
三、写作(60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