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单元同步训练题一、单选题1.反应分两步进行:①;②。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的反应一定要加热 B.物质A、B、X、C中X最稳定C.A和B的总能量大于C的总能量 D.①、②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2.下列有关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25℃、时,的燃烧热大于的燃烧热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热反应需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放热反应不需从外界获得能量C.甲烷的燃烧热,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已知: , ,则3.某实验小组用50mL盐酸与50m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B.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C.向盛装盐酸的烧杯中加NaOH溶液时要小心缓慢以免洒出D.改变盐酸和NaOH溶液的用量,所求中和热数值不变4.已知某些化学键键能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化学键键能/ 436 243 194 432 aA.根据键能可估算反应的B.根据原子半径可知键长:,进而推测C.与反应生成时,放出热量小于D.常温下和的状态不同,与和的键能有关5.已知物质所含的能量越低越稳定,弱电解质的电离会吸收热量,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热化学方程式 结论A. 的燃烧热为241.8kJ/molB. 含1molNaOH的稀溶液与稀完全中和,放出热量小于57.3kJC. D.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A.A B.B C.C D.D6.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已知2C(s)+2O2(g)=2CO2(g) ΔH=a;2C(s)+O2(g)=2CO(g) ΔH=b,则a>bB.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kJ·mol1,则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D.已知P(白磷,s)=P(红磷,s) ΔH<0,则白磷比红磷稳定7.下图是有关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a)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B.由(b)知,S(g)与S(s)所含能量相同C.由(c)知,白磷比红磷稳定D.由(d)知,CO(g)+H2O(g)=CO2(g)+H2(g)是吸热反应8.C和在生产、生活、科技中是重要的燃料。① 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的燃烧热为B. C. D.欲分解2mol,至少需要提供的热量9.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已知NaOH(aq) + HCl(aq) = NaCl(aq)+H2O(l) ΔH= -57.3kJ·mol-1,则含4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硝酸完全中和,放出57.3kJ的热量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 -566.0kJ·mol-1C.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D.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 + O2(g) = 2H2O(l) ΔH= -285.8kJ·mol-110.图表示某反应的能量变化,对于该图的理解,你认为一定正确的是A.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两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B.曲线Ⅱ可表示反应2CO2(g)=2CO(g)+O2(g)的能量变化C.该反应的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11.下列关于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1B.CO(g)的燃烧热ΔH=-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2×283.0 kJ·mol-1C.氢气的燃烧热ΔH=-285.5 kJ·mol-1,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 ΔH=+285.5 kJ·mol-1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12.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采用的是碳纤维材质,燃烧的是氢能源,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零碳排放。涉及氢燃烧反应的物质的汽化热(1mol纯净物由液态变为气态所需要的热量)如下:物质汽化热/() a b c若的燃烧热,则火炬燃烧反应的为A. B.C. D.13.科学家已获得了气态N4分子,其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mol N—N键吸收193kJ能量,断裂1mol N≡N键吸收946kJ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4和N2互为同素异形体B.N4分子中N-N键的键角是109°28′C.N4(g)=2N2(g)为放热反应D.以N4为原料替代N2合成等量NH3时,可放出更多的热量14.空间站是一种可以提供多名航天员巡防、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补充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化学反应来生成。电解水可以生成和,其中可以直接供人类呼吸使用。在一定条件下与人类呼出的反应生成和,然后又可以电解产生。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循环的反应链。在人体内,与葡萄糖反应生成和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B.断开氧气中的化学键会放出能量C.形成键吸收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二、非选择题15.已知。回答有关中和反应的问题。(1)如图装置中仪器的名称_______,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2)若通过实验测定中和热,其数值常常小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3)如果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16.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Ⅰ.火箭推进器中装有还原剂肼()和强氧化剂过氧化氢(),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mol液态肼与足量液态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4kJ的热量。(1)肼的结构式为_______,过氧化氢的电子式为_______。(2)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3)已知 ,则16g液态肼与足量液态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kJ。(4)上述反应用于火箭推进器,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Ⅱ.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可用于制取化肥和硝酸等。合成氨原料中的H2可用CO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已知:在25℃、101kPa下,① ② ③ (5)25℃、101kPa下,CO与水蒸气反应转化为和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6)已知298K时,正丁烷、异丁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则该温度下,正丁烷转化为异丁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7)已知298K时,正丁烷不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在某密闭容器中通入29g正丁烷和68.32L(标准状况)氧气,控制条件使之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到的CO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17.完成下列各题:(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①的燃烧热为_______;②燃烧1gC生成,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2)获取能量变化的途径①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已知:化学键种类 H-H Cl-Cl H-Cl键能(kJ/mol) 436 247 434计算可得:H2(g)+Cl2(g)=2HCl(g)△H=_______kJ·mol-1②通过盖斯定律可计算。已知在25℃、101kPa时:I.2Na(s)+O2(g)=Na2O(s)△H=-414kJ·mol-1II.2Na(s)+O2(g)=Na2O2(s)△H=-511kJ·mol-1写出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3)以CO2(g)和H2(g)为原料合成甲醇,反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①补全上图:图中A处应填入_______。②该反应需要加入铜-锌基催化剂。加入催化剂后,该反应的△H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8.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1=-99 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2)图中C表示_______。(3)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F代表什么意义?_______。(4)图中ΔH=_______kJ·mol-1。(5)若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l)的ΔH2=-Q kJ·mol-1,则ΔH1_______ΔH2(填“>”“<”或“=”)。参考答案:1.C【详解】A.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故A错误;B.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通过图中信息可X的能量最高,最不稳定,故B错误;C.由图可知A+B的能量和大于C的能量,故C正确;D.①步反应A+B的能量小于X能量,为吸热反应,②步物质X的总能量高于物质C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C。2.D【详解】A.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25℃、时,S的燃烧热是定值,故A错误;B.有的吸热反应需要从外界获得一定的能量才能发生,故B错误;C.甲烷的燃烧热,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应该对应生成液态水, ,故C错误;D.S(s)变成S(g)还需要吸热,故,故D正确;故答案为D。3.C【详解】A.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热量损失少,中和热的测定越准确,A正确;B.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增大热量的流失,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B正确;C.向盛装盐酸的烧杯中加NaOH溶液时要迅速,以免热量的流失,C错误;D.改变盐酸和NaOH溶液的用量,所求中和热数值不变,因为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所以中和热与溶液的量无关,D正确;答案选C。4.D【详解】A.根据反应热=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则:H2(g)+Cl2(g)=2HCl(g)中有:△H=+436 kJ/mol+243 kJ/mol-2×432kJ/mol =-185kJ/mol,选项A正确;B.Cl原子半径小于Br原子,H—Cl键的键长比H—Br键长短, H—Cl键的键能比H—Br键大,进而推测,选项B正确;C.键能>,反应生成HBr比生成HCl更难,放出的热量更低,故生成时,放出热量小于,选项C正确;D.Cl-Cl键能大于Br-Br键能,说明Cl2分子比Br2分子稳定,破坏的是共价键,而状态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D。5.B【详解】A.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吸收热量,H2的燃烧热应小于241.8kJ/mol,故A错误;B.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过程吸热,则用稀氢氧化钠溶液与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B正确;C.2mol碳单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更多,故有a>b,故C错误;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热,说明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而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故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故D错误;答案选B。6.C【详解】A.碳完全燃烧生成,不完全燃烧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碳,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大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燃烧为放热反应,为负值,故aB.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生成的水为液态水才能叫燃烧热,B错误;C.中和热是指稀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稀醋酸为弱酸,反应时电离吸热,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C正确;D.P(白磷,s)=P(红磷,s) 放热反应,白磷的能量高于红磷,红磷比白磷更稳定,D错误;故选C。7.A【详解】A.由(a)知,等质量金刚石的能量高于等质量石墨的能量,因此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B.由(b)知,S(g)所含能量比S(s)所含能量高,故B错误;C.由(c)知,等质量的白磷的能量高于等质量红磷的能量,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因此红磷比白磷稳定,故C错误;D.由(d)知,CO(g)+H2O(g)=CO2(g)+H2(g)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A。8.C【详解】A.燃烧热是指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的稳定物质时C为生成CO2放出的热量,故的燃烧热不为,A错误;B.H2在氧气中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 ,B错误;C.已知① ,结合B项分析可知反应②,(反应①-反应②)即可得到反应,根据盖斯定律可知,,C正确;D.由B项分析可知,,则 ,且H2O(l)转化为H2O(g)需要吸收能量,故欲分解2mol,至少需要提供480kJ的热量,D错误;故答案为:C。9.A【详解】A.硝酸为强酸,含40.0gNaOH的稀溶液中氢氧化钠为1mol,则反应放出的热量57.3kJ,A正确;B.燃烧热之一又称燃烧焓。在某一温度和压强下lmol某物质B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燃烧热,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有反应①ΔH= -283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2×①得:ΔH=+566.0kJ·mol-1,B错误;C.甲烷的燃烧热指的是CH4燃烧生成液态H2O,C错误;D.2gH2为1mol,则反应中的△H应为,D错误。故选A。10.C【详解】A.曲线Ⅰ和曲线Ⅱ可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Ⅰ没有使用催化剂,曲线Ⅱ表示使用催化剂,故A错误;B.曲线Ⅱ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2CO2(g)=2CO(g)+O2(g)为吸热反应,因此曲线Ⅱ不表示反应2CO2(g)=2CO(g)+O2(g)的能量变化,故B错误;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故C正确;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加热,如碳与氧气的反应,故D错误;答案为C。11.B【详解】A.H2SO4和Ca(OH)2反应不仅生成水,还生成硫酸钙沉淀,会放出更多的热量,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1,A项错误;B.CO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g)+O2(g)=2CO2(g)反应的ΔH=-2×283.0 kJ/mol,故2CO2(g)= 2CO(g)+O2(g) ΔH=+2×283.0 kJ/mol,所以B项正确;C.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焓变是负值。水电解是吸热反应,2mol水完全电解,反应吸热为571.0kJ,C项错误;D.1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而甲烷燃烧生成的气态水不是稳定状态,D项错误。故答案选B。12.B【详解】由题意知,① △H1=-QkJ/mol、② △H2=+akJ/mol、③△H3=+ckJ/mol,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③可得目标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即△H=△H1+△H2+△H3=(-Q+a+c)kJ/mol;答案选B。13.B【详解】A.同一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称之为同素异形体,故N4和N2互为同素异形体,A正确;B.N4分子类似于白磷P4分子,故分子中N-N键的键角是60°,B错误;C.根据反应的反应热=6×193kJ /mol-2×946kJ/mol=-734kJ/mol,故 N4(g)=2N2(g)为放热反应,C正确;D.由C项分析可知,N4(g)=2N2(g)为放热反应,则以N4为原料替代N2合成等量NH3时,可放出更多的热量,D正确;故答案为:B。14.D【详解】A.从图中看出: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B.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断开氧气中的化学键会吸收能量,故B错误;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形成H-O键放出能量,故C错误;D.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D正确;故选D。15.(1) 环形玻璃搅拌棒 隔热,防止热量散失(2)不可避免的会损失一些热量(或者测量会带来误差)(3)偏小(4)偏小【解析】(1)如图装置中仪器的名称为环形玻璃搅拌棒;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隔热,防止热量散失;(2)若通过实验测定中和热,其数值常常小于,其原因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会损失一些热量(或者测量会带来误差);(3)如果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热量会散失一部分,导致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因氨水为弱碱,其电离需吸收一部分热量,则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16.(1)(2) (3)408.5(4)产物是和,对环境无污染(5) (6) (7) 1:4 1325.8kJ【解析】(1)分子中每个N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每个H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因此的结构式为;为共价化合物,两个O原子间共用1对电子,每个O原子又分别与1个H原子共用1对电子,因此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2)0.4mol液态肼与足量液态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4kJ的热量,1mol肼燃烧放热256.4kJ=641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3)① ,② ;依据盖斯定律,①-②4得到: ,则16g液态肼与足量液态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故答案为:408.5;(4)肼燃烧生成和,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生成的物质无污染,故答案为:产物是和,对环境无污染;(5)① ,② ,③ ,依据盖斯定律,③-①-②得到: =,故答案为: ;(6)① ,② ,依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 =,故答案为: ;(7)n(正丁烷)==0.5mol,n(O2)==3.05mol,设得到的CO与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x+y=0.54,x+y=3.05,解得x=0.4mol,y=1.6mol,则CO与CO2的物质的量为0.4:1.6=1:4;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1325.8kJ,故答案为:1:4;1325.8kJ。17.(1) 393.5kJ/mol 32.8kJ(2) -185 Na2O2(s)+2Na(s)=2Na2O(s)△H=-317kJ·mol-1(3) 1molCO2(g)+3molH2(g) 不变【详解】(1)①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放出的热量,故的燃烧热为393.5kJ/mol;②由可知,1molC燃烧放热393.5kJ/mol,则燃烧1gC生成,放出的热量为32.8kJ;(2)①焓变等于反应物的化学键能和-生成物化学键能和,所以反应H2(g)+Cl2(g)=2HCl(g)的焓变为:ΔH=436+247-434×2=-185kJ/mol,故答案为:-185;②由反应I.2Na(s)+O2(g)=Na2O(s)△H=-414kJ/molII.2Na(s)+O2(g)=Na2O2(s)△H=-511kJ/mol结合盖斯定律可知,I×2-II得到Na2O2(s)+2Na(s)=2Na2O(s)ΔH=-317kJ/mol,故答案为:Na2O2(s)+2Na(s)=2Na2O(s)ΔH=-317kJ/mol;(3)①以CO2(g)和H2(g)为原料合成甲醇,根据能量变化图片可知生成1mol甲醇和1mol水,根据原子守恒可知,需要1molCO2(g)+3molH2(g),故答案为:1molCO2(g)+3molH2(g);②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但是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因此△H不变,故答案为:不变。18.(1)放热(2)反应产物的总能量(3)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4)-198(5)>【解析】(1)由题目条件可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1=-99 kJ·mol-1<0,该反应为放热反应。(2)由图示可知,图中C点为反应过程的最终时刻,即代表反应产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形成要释放能量,E代表断裂旧键时吸收的能量,则F代表形成新键时释放的能量。(4)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1=-99 kJ·mol-1,而图示代表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因此其焓变ΔH=2×(-99)kJ·mol-1=-198 kJ·mol-1。(5)SO3(g)转化为SO3(l)要放出能量,因此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l)放出的热量比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放出的热量多,则ΔH1>ΔH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