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2分)202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2.(2分)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中强调:“(这一阶段)我们的敌人是够大够多的。第一,帝国主义反对我们。第二,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反对我们。第四,地主阶级反对我们。……”据此推断“这一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 )
A.解放全国 B.巩固政权 C.经济建设 D.社会改造
3.(2分)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广泛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C.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4.(2分)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5.(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犯到中国国家利益的行为有( )
①出兵朝鲜并悍然越过三八线
②派遣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③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
④20世纪70年代初,阻挠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益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2分)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上述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一五计划的过程 B.一五计划的起因
C.一五计划的结果 D.一五计划的影响
7.(2分)2023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哪一制度的确立(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2分)如图所示为我国主要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9.(2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泡桐),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于1990年所作的一首词节选。这首词颂扬的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王进喜 D.焦裕禄
10.(2分)“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到残酷迫害(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D.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11.(2分)小武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某单元时,做了如图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京召开八大;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A.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伟大的历史转折
12.(2分)对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历史的变迁相关联,以下对联中,最能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状况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3.(2分)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指出:“从今以后,这项工作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 )
A.政治建设 B.阶级斗争 C.经济建设 D.组织建设
14.(2分)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
15.(2分)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A.解放思想 B.改善民生 C.增强国力 D.统筹兼顾
16.(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世博梦……你认为这些梦想成真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坚持正确的外交政策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17.(2分)以下是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民族政策 B.法治建设 C.制度创新 D.祖国统一
18.(2分)近年来,中央政府给西藏的财政定额补贴每年都在12亿元以上,总投资46亿元的62项援藏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B.我国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C.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
D.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9.(2分)20世纪80年代,中英双方对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英方曾要求香港作为单独的一方加入中英谈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B.“一国两制”将会以武力达成
C.香港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D.中国综合实力已显著提高
20.(2分)“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21年一曲《2035去台湾》爆红网络,引发共鸣。此曲走红说明( )
A.“一国两制”已成两岸民众共识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D.两岸人民都赞成“九二共识”
21.(2分)2012年9月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019年12月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2022年6月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材料反映了( )
A.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B.我国重点发展国防力量
C.我国导弹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D.新时期我国不需要发展陆军了
22.(2分)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可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认可
B.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崛起
C.亚洲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
D.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3.(2分)1949年我国护照为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我国护照语种变化的原因反映了( )
A.“一国两制”的政策 B.经济实力的强弱
C.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D.国际关系的变迁
24.(2分)毛泽东说:“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由材料可知( )
A.抵制他国的武力威胁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增强我国的航天实力
25.(2分)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
A.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好的歌曲往往记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阅读材料
歌词一:“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
——《走进新时代》
歌词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1)歌词一中提到的“中国命运自己主宰”始于哪一年什么事件?
(2)歌词二中提到的“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个城市?“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老人”。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消灭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其自由发展,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
——《历史纵横》
(1)据材料一概括,土地改革是怎样“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2)据材料二概括,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国家在农业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8.(12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随后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印度和缅甸。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有了保证,这些原则是国际关系上的重大创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三集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此新中国确立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2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还是解放海南岛、收复台湾都需加快海军建设,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大力支持。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首次率团访问苏联,苏联向中国提供1.52亿美元货款用于支付相关费用。
材料二:
材料三: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自北向南,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我国面临的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海军发展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我国海军建设发生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必须拥有强大海军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史实。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各民主党派、人民解放军、各地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B项正确,排除A项,排除C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影响的相关史实。
2.【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这一阶段”我们的敌人有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因此可看出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B项正确,此时全国已经解放,排除A项,排除C项,而会议召开于1950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在平时增强对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思考,同时也需要提高审题能力。
3.【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解答】“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意义。
【解答】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颁布,富农分坏田。排除A。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制定。排除B。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法律颁布后,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颁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5.【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背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犯到中国国家利益的行为有②派遣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
6.【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由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础薄弱,为此,故B项符合题意、结果,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记忆一五计划背景、目的、主要成就、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国务院;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解答】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是正确的选项,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全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9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8.【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图片的解读。
【解答】据图片看出,到1957年,这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B项符合题意,与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无关;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之后,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9.【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识记焦裕禄的事迹。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焦裕禄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先进模范,造福百姓。
故选:D。
【点评】注意识记和把握主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10.【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解答】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惨遭批斗,被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期间体现不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与题干无关;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与题干信息无关。
故选:D。
【点评】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刘少奇的冤案,本题培养学生记忆分析能力。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的相关史实。
【解答】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急于求成。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场繁荣的新面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故小武同学课堂笔记学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的相关史实。
12.【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从“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掀起于1958年。
B.从“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排除B。
C.从“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从“自主权打通富裕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从“责任制架起幸福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1978年”“从今以后,这项工作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项正确,排除B项,政治建设,排除A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4.【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解答】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据此可知“中国式体制”指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联合等多种形式。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15.【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答】A.由题干中的“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于解放思想,正确。
B.题干强调的是解放思想,未涉及到民生问题。
C.题干强调的是解放思想,与增强国力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D.题干强调的是解放思想,并未涉及到统筹兼顾的内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梦想成真的主要原因。
【解答】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由于综合国力的增强。
B.坚持正确的外交政策,不是梦想成真的最主要原因。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许多梦想。C正确。
D.中国还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梦想成真的主要原因。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17.【分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所以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C是正确的选项,属于民族政策;“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都是法律规定的内容,排除B,有利于祖国统一。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8.【分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理解。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解答】中央政府给西藏的财政定额补贴每年都达12亿元以上,总投资46亿元的62项援藏工程都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故选:D。
【点评】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结合材料,逐项分析,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考生需要熟知香港问题的由来以及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试图把香港从中国的管辖之内独立出去,香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材料中未体现“一国两制”将会以武力达成;材料中未体现香港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中国综合实力已显著提高。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一国两制”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相关知识。
【解答】A.“一国两制”并未成为两岸民众共识,如台独势力即不认可。
B.材料与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
C.材料“去看看那红旗漫卷映山红,还有那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的是台湾回归祖国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C项正确。
D.材料未涉及“九二共识”,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知道台湾回归是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21.【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海军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辽宁舰、山东舰,它们是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B.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我国重点发展国防力量。
C.材料体现的是航空母舰的发展,与导弹没有关系。
D.我国不需要发展陆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我国现代化军队建设的要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我国海军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抗美援朝战争;据“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及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也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抗美援朝战争和万隆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抗美援朝不能反映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崛起;亚洲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战争、万隆会议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注意题干材料的正确识读。
【解答】“一国两制”的政策正式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项;
经济实力的强弱与护照语种变化无关,排除B项;
题干没有反映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新中国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故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
24.【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主张研制原子弹的目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解答】由材料“……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可知,A项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
25.【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识记改革开放相关知识。
【解答】A.材料只是反映了广州和深圳地区的交通建设,没有体现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材料反映的是广汕地区交通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无关。
C.根据材料“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对深圳特别……等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材料主要反映了交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意义、经济特区的设置、邓小平南方谈话、评价邓小平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命运自己主宰”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鼓励特区加快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故歌词二中提到的“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又是一个春天。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深圳;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意义、经济特区的设置、邓小平南方谈话、评价邓小平等知识。
27.【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土地改革,消灭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基,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2)根据材料“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可知;根据材料“假如其自由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容易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轻工业原料等条件,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结合所学可知。
(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等。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原因: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低下;旧的生产关系容易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
(3)基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改革和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依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解放农村生产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识记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新中国确立的外交政策;第二问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
【解答】(1)国际环境: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为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这些原则”: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中的“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这些原则是国际关系上的重大创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故答案为:
(1)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点评】本题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强。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9.【分析】本题考查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收复台湾都需加快海军建设。对此。1949年底至1950年初,与苏联政府签订了购置海军装备的协议,建国初期我国海军发展的原因有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苏联的援助。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可知,我国海军建设发生的变化是由落后到逐渐强大。
(3)据材料三“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完全处在由岛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我国必须拥有强大海军的原因有海洋是今后可待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
故答案为:
(1)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2)由落后到逐渐强大,从购买外国退役军舰到实现军舰的自主研发。
(3)海洋是今后可待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等相关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