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字词练习课件(3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谏逐客书》字词练习课件(3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八次月考考后反馈练习
601班表扬名单
总分36分
梁娟玲35分、刘念念32分、郭雨萌32分、李祥鹏32分、段昱帆31分、胡海洋31分、郝思晨30分、洪浩萌30分
29分:王晨羽、肖懿铭、韩李修玥、阳娴雅、罗炎锦、崔致铭、彭文海、董智仁、胡文博、彭程
603班
总分36分
陈婕33分、陈奕晓32分、常馨月31分、周欣霖30分
29分:陈司敏、吴旻昊、徐苗湘、曾暄茹
一、文言文断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B.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C.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D.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句意: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
“二国并力合谋”是主谓结构,意思是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求解乎楚魏”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A。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
B.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
C.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
D.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
句意: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多数言行迂腐荒诞,虚浮不实,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
“其馀”和“文义”都是“士”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纤微”是“过失”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3.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臣以为无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而荐可,章善而替否,献 能 而 进 贤 朝 夕 诵 善 败 而 纳 之 听 则 进 否 则 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由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贡献才能并引进贤士,早晚都要将成败的因果告诉君主使君主采纳,如果听取就进用,不听就隐退。“献能而进贤”与前文“谏过而荐可”“章善而替否”句式结构相同,故在“献能而进贤”的后面E处应加句读;
“之”作“纳”的宾语,故在“之”的的后面M处应加句读;
“听则进”和“否则退”是表并列关系的两种情况,故在“听则进”于“否则退”的中间P处应加句读。
故选EMP。
4、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句意:早些时候,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
“先时”,作状语,在句首单独成句;
“中山负齐之强兵”,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动宾结构,省略主语,据以完整,单独成句;
“先王忿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G/K/N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小结
关注:句子成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句式结构(相同的结构)
二、标点
5.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拼接”一词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C.诗人与红烛的“对话”,表达了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D.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产生的年轮序列进行交叉验证并与时间“拼接”
“拼接”一词引号的用法是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 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强调。故选C。
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
6.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那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到处宣扬它们的价值,结果一鉴定,一幅真迹也没有。
B.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C.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D.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
6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讽刺或否定; B.强调;C.直接引用; D.特定称谓。故选D。
直升机除了可以正常飞行,还可以“悬停”在空中进行作业,这也是直升机区别于一般固定翼飞机的一种特有的飞行状态。 ① ?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悬停”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这个字有一段来历。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了。
D.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7.文中“悬停”的引号表示强调。A.表示讽刺或否定。 B.表示强调。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具有特殊含义。故选B。
申平写人与动物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母题:第一种侧重于动物与人的和谐描写……第二种主要描述人与动物的矛盾和冲突。
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阿Q正传》)B.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为了忘却的记念》)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D.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记念刘和珍君》)
例句中的冒号用于总说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故选D。A.表示总结上文;B.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此处是解释原因;C.表示总结上文;D.用于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三、标点方法小结
(一)引号的作用
(二)冒号的作用
1、提示下文
①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②用在“说”、“想” 、“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③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2、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3、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引用、强调、特殊含义、特定称谓、讽刺与否定
三、补写题
尘卷风虽然与龙卷风是“近亲”,但龙卷风首先在空中形成,逐渐延伸到地面,将地面的东西吸到空中,宽度为几十米到几千米,下接地,上连天;尘卷风则相反,首先 ,再向空中发展,宽度为几十米到几千米,高度多为几米到几十米。尘卷风动作迅疾,但旋转行进时相对不稳定。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地表粗糙不平,接触地表的小团空气不但会因地表的摩擦作用而减速,还会因流速发生差异而产生不同大小的空气涡旋......不管是哪种原因产生的涡旋,都会随着气流总的方向 ,前进中又相互干扰、变形、合并或扩散。
尘卷风 ,但相对来说,大的尘卷风更偏爱春季。在春季,树叶还没有全长出来,庄稼地面光秃秃的,地面没有遮挡物,地面空气温度变化较大,容易刮起尘卷风。
①在地面形成
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
③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
(2022,全国乙卷)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②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膜动脉阻塞时,③ ,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
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三、补写题知识小结
1.明确话题抓中心:把握中心,理解文意,读懂是解题基础。
2.理清关系划层次: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瞻前顾后重细节:①注重关键词 ②关注关联词 ③关注关系式 ④关注标点符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