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梳理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梳理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知识点清单
目录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
一、 洪涝灾害
1. 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 分布规律
(1)从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地区: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 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 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
(1)地形地势:地势越低洼、排水越不畅,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2)降水集中程度: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其造成的损失越大。
(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4)抗灾能力:抗灾能力越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小。
5. 洪水和涝渍的特点
类型 洪水 涝渍
实质 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泊(水库)等容纳,水位上涨、泛滥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
多发期(区) 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河流汛期 蒸发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
分 布 纬度 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
气候区 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区 江河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洼地区
二、干旱灾害
1.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干旱没有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就不是旱灾。
2. 旱灾多发区
(1)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2)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 危害
(1)干旱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干旱会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干旱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三、台风灾害
1. 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 组成及特点
(1)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
(2)旋涡风雨区:产生最强烈的降水。
(3)台风眼: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3. 危害
(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 时空分布规律
(1)从世界来看,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从我国来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5. 台风带来的好处:补充所影响地区的淡水资源,缓解旱情;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四、寒潮灾害
1. 概念: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小时内下降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 时空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 影响
(1)不利影响: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2)有利影响:冻杀害虫,杀灭病菌,减轻农作物病虫害;大雪缓解旱情;大雪覆盖越冬作物,起到防寒保暖作用;有利于消除雾霾,净化空气。
五、夏季风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1. 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雨带分布的关系
时间 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旱涝灾害分布状况
4、5月 华南一带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多降水 华南一带易出现涝灾;华北易出现旱灾
6、7月 江淮地区 锋面雨带徘徊,形成“梅雨” 江淮地区出现涝灾;华南易出现旱灾
7、8月 华北、东北地区 锋面雨带移来并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东北、华北易出现涝灾;江淮地区易出现伏旱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
8、9月 东南沿海 受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暴雨 东南沿海易出现涝灾
2. 夏季风的强弱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1)夏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移动速度快,锋面雨带会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涝灾;而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容易形成旱灾。
(2)夏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移动速度慢,锋面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涝灾;而北方由于受单一气团控制,多晴朗的天气,降水较少,容易形成旱灾。
六、我国旱灾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旱灾 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春旱 华北地区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时节,需水量大;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伏 旱 江淮 地区 7、8月,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持续性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需水量大、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夏秋旱 华南地区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雨带北移,降水少 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
活用水量大
冬春 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季节,受云贵高原阻挡,阴雨天气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北部地区,而西南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 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大;水利设施不完善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 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 地震构造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即震源与震中的距离。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等震线并不是同心圆。
(6)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3.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震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每相差级,能量相差约倍。由于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 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发生后,由于不同地区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故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个等级,烈度小于度,大多数人无明显感觉,但仪器能监测到;烈度大于度,地面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1)震级: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2)震源深度:一般来说,震源深度越大,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的能量消耗越大,烈度越小;震源深度越小,烈度越大。
(3)震中距:一般来说,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
(4)地质构造:地震发生区域的地质构造越稳定,烈度越小;地质构造越不稳定,烈度越大。
(5)地面建筑:地面建筑越坚固,烈度越小;反之,烈度越大。
5. 危害
(1)社会方面: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2)自然方面: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露、疫病蔓延等灾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6. 分布
(1)世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震易发地区。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
1. 滑坡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运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1)滑坡体向下滑动时,在斜坡顶部形成的陡壁称为滑坡壁
(2)滑坡体下滑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滑坡阶梯
(3)滑动的岩体、土体称为滑坡体
(4)岩体、土体下滑的底面为滑动面
2. 多发地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
1. 泥石流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 主要形成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 危害: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四、为何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
1.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
(1)地质构造不稳定诱发地震,影响地貌;地震诱发滑坡;地质、地貌对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有直接影响;气象灾害(暴雨)诱发泥石流;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破坏地质稳定性,诱发滑坡、泥石流。其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2.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
①自然原因
地质构造: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易发生地震。
地形: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势高差大,山高谷深,易发生滑坡。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泥石流。
②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违规开矿、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和岩层的稳定性,易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
(2)危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 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 防灾减灾工作的内容
(1)灾害监测:我国建成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二、自救与互救
1. 灾前准备
(1)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2)在地震多发区,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 灾中救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2)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3)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4)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3. 灾后自我保护: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2)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1. 概念:是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 优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 卫星遥感技术原理示意
4. 应用
(1)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
2. 组成
(1)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3. 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
4. 特点: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5. 主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6.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
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星座,集卫星定位、短信
报文、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传递。
三、地理信息系统
1.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3. 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4. 区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1)从“点”与“面”上区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
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是“面”。若突出监测方面,则是遥感技术;若突出处理、计算得出结果,且可以制定预案、评估损失的,则是地理信息系统。
(2)从“想”与“看”上区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想”就是对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计算、思考等,凡是需要“想”的都是地理信息系统;只需“看”不用“想”的是遥感技术。
5.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主要是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变化过程。通过卫星云图,不仅可以及时了解阴晴雨雪等天气状况,还可以预测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发展轨迹等,有利于防灾减灾;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发现一些初期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千里眼”的优越性;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可以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等进行监测。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测量等。在防灾减灾中,可以快速确定受灾人员位置,发出求救信号,可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