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统编必修下册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青蒿素-统编必修下册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走进作者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度“感动中国”屠呦呦颁奖词
1学习目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学习目标:
1.了解获奖感言的体裁特点,体会其准确严谨、朴素自然、平实易懂的语言特色。
2. 把握文章以小标题结构文章的好处,梳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
3. 体会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好奇心、求真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了造福社会的信念与毅力。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89岁高龄的屠呦呦授予“共和国勋章”。10月22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2011 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 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拉斯克医学奖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本文结构的特点:
①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读者借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对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由个别到一般等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从最后一部分看,中国医学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献 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石杉碱甲 老年痴呆
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
芍药苷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中新网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杜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坚持中西医并重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并全力开展中医药防控工作。截至2月22日,在中医药治疗患者中,使用中药汤药的比例82%。中医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2%。
中新网南昌2月16日电 (吴鹏泉 徐潮)记者16日从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该省,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率达95%。
从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截至2月14日,全省230例确诊患者中有193位接受中药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83.9%,8所中医医院、49名中医医护人员参加陕西医疗队、中医医疗队紧急驰援湖北。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国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做出的新贡献。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入探究
① 对工作的热情。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写到毕业、工作、脱产学习,“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从此,在青蒿素研究的每一个阶段,作者都踏踏实实,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默默做着烦琐的工作,甚至亲身做志愿者,试验药物疗法。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对科研的奉献,是科学创新的前提。
1.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② 对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豪情。
研究工作经历了种种困难:太多的中草药需要挑选,青蒿提取的实验结果难以重复,青蒿素的提取方法难以解决,青蒿素药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青蒿素的普及和传播困难重重……这些都不曾使作者沮丧和退却,反映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正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才充满了成功的自豪之情,不管是文章开头写童年时没想到有一天会被人称颂,还是文末写到的梦想,都是这种自豪之情的直接体现。
③ 对团队的感激之情。
文章写青蒿素的科研工作时,时时处处不忘提到团队的作用,受命伊始有团队,临床试验有团队,普及传播有团队,研制衍生物有团队。不仅不忘自己领导的团队,第三部分中,还写了“523 项目”的大团队,文章还多处提及高校院所的作用。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心底无私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伙伴的感激之情。
在屠呦呦身上凸显出了哪些科学家应该具有的品质
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研究不辍,并勇敢地做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的志愿者。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出身医学世家,呼吸病学专家。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人物。
现任中华医学会顾问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会成员等职 。主要从事高氧/低氧与肺循环关系研究。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健康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学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
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