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道德与法治 我们的公共生活——认识公共生活教材分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由《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我奉献》三课时组成。主要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上的价值引领,带领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单元逻辑结构图如下:“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基础上,由三个活动园组成,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初步认识公共生活与个人的关系,公共生活的公开性和公共性,公共生活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懂得公共生活中,我们的行为是公开的,所以更要注意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公共生活,明确公共生活与每个人有怎样的关系,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提升良好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文明有教养的人。依据教材的内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道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生活就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多样的公共生活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2. 认识到私人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人们的言行举止有什么不同,认识到公共生活空间里的言行举止具有公开性和公共性。3. 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网络虚拟世界也有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规则。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社会公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学校上学,去超市购物等,那么,在这些场所,要注意什么呢?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探讨我们的公共生活。首先,请听浩宇同学分享的周末生活,注意听,他都去了哪些公共场所?(录音边描述,课件同时播放相关场景)二、学习新知 开展活动活动一、公共生活我参与1.读一读:出示公共生活定义,认识多种多样的公共生活,懂得人人离不开公共生活。2.说一说,你参与过哪些公共生活,他对你的生活与成长带来了哪些好处?3.教师小结:根据公共场所作用的不同,人们大致分为以下场所:体育场所、就诊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文化交流场所、交通场所、休闲餐饮场所等。不同的公共空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的感受,有的给我们解决了现实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有的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乐趣,还有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相机贴图片板书)活动二:交流辨析明事理1.话题一:区别“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1)议一议:再次播放小法官的录音,思考:酒店房间属于公共空间吗?(2)想一想:我们平常的私人空间还有哪些?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里的言行举止一样吗?(3)教师小结:在私人空间中,我们的行为是自由的,没有约束,而公共空间,大家的行为都是公开的,你做了什么大家都可以看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共生活的范畴也在逐步扩大。浩宇同学又要考考大家(播放录音:爸爸在网上买票,属于网上购物,网络虚拟世界存在公共生活吗?)2.话题二:网络虚拟世界存在公共生活吗?(1)同桌讨论,并说明理由(2)全班交流(3)视频播放《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交流观后收获。3.教师小结:网络虚拟世界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活动三:公共生活有规则1.出示课本23页图(播放配音:同学们,今天我和小伙伴来到公园踢球,发生了这样一幕:其中一个小伙伴因为踢球太累了,想休息休息,这时,他看到了一个长椅,特别想躺下来休息,请问:他可以躺在上面吗?)(1)同桌讨论:可以躺在上面吗?(2)点名汇报并说理由。2.出示四个情境图片,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商量能不能这样做,为什么?在这些场所应该注意什么?3.说一说:在公共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行为?(引导学生多说,贴近生活)4.出示习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讲话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齐读)5.教师小结:公众场所举止文明,不只体现个人形象与修养,有些场合也代表国家形象,正像那句广告语说的:公德是众德,需要你做的那一点点。三、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同学们,公共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帮助,为了号召更多的人文明参与公共生活,我班同学做了一份公共设施及使用现状的调查表(课件出示调查报告)同学们课后展开调查,将你看到、听到的写下来,我们下节课交流。说课及反思我执教的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第一课时“认识公共生活”。这个单元由《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我奉献》三课组成。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上的价值引领,带领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所执教的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共生活,知道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和公开性,认识到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要注意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结合五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点:1.知道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就在身边。2.知道多样的公共生活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3.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社会公德。为了体现突破这些目标,我在教材重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公共生活我知道、交流辨析明事理、公共生活树形象。其中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此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一谈,明白公共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第二个活动是通过两个活动园: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以及认识网络世界,让学生明确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引出第三个活动:公共生活中,我们该怎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落实到生活现象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设置作业为下节课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较清楚,但对于网络虚拟世界还是没有深刻体会,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网络虚拟世界不存在公共生活。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模式,通过辩论和观看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这个新的公共生活有了深刻认识,从而规范了他们以后的网络行为。另外,用成浩宇同学的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还不够,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更加全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挖生活中的现象。今后,还得继续深入学习道法课课标。将大思政理念运用到课堂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