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党费》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导入
先看一则新闻:
“这是父亲生前最后一个月的离休金一万元整,他在遗嘱里叮嘱我们一定要交给党组织,这是他上交的党费。”1月14日,湖北红安县委组织部收到来自92岁老人李友孝临终前的最后一笔“特殊党费”。(央广网2022年1月18日消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关于党费的故事,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物,又有哪些不同的感动呢~
党费
王愿坚
学习活动
1.了解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把握两次接头的故事,梳理情节脉络;
3.结合全文,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4.品读细节描写,感受小说的语言功力;
5.为人物撰写颁奖词,感悟革命精神。
活动一
了解相关知识
了解作者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作家,电影编剧。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197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了解作品
著有《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等短篇小说,剧本《闪闪的红星》。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活动二
梳理情节脉络
初读任务
小说以“我”的口吻,叙述了“我”同地下党员黄新同志两次接头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内容,填出右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我”与黄新的两次接头
第一次接头
第二次接头
黄新组织地下党员摘菜(咸菜)
黄新用窝头、咸菜招待“我”
黄新缴两块银洋党费被“我”拒绝
黄新拒让孩子吃咸菜
黄新用一筐咸菜缴党费
黄新为掩护“我”牺牲
交流探讨
这篇小说的结构有何特点
小说紧紧围绕缴党费这一典型事件, 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截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接头。全篇结构严谨,多处细节前后照应,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交流探讨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倒叙开头,使故事充满悬念。
③以小见大,层层铺垫。白色恐怖高压下,斗争环境恶劣,生存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的这一笔独特的党费有力地凸显了小说的大主题。
④在不同场景的见面中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彰显人物形象,使叙事更加集中。
活动三
品读人物形象
细读任务
小说表现了黄新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人物形象
①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思考探究
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赞成第一种观点
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②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赞成第二种观点
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活动四
品读细节描写
品读任务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写的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请回到小说中,找出最打动你的一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心理
举例:
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心理
举例:
妞儿不如大人禁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前后照应的细节,使情节发展自然
举例:
“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前后照应的细节,使情节发展自然
举例:
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小结
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丝微笑,一句话语,一样物品,一个场面……都是构成细节描写的元素,在细微处展现无限精彩。小说情节的精妙生动,感情的细腻真实,形象的鲜明感人,无不得益于细节描写的精彩。
活动五
撰写人物颁奖词
活动设计
阅读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的事迹和颁奖词,试着为小说《党费》中的黄新撰写颁奖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2010年3月21日14时50分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如其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王茂华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5月2日凌晨逝世。
【获奖名片】烈焰之中筑大爱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示例
一筐咸菜,一片一叶都不能据为己用,即使亲骨肉也不例外,这是共产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一份党费,是一份信念,一份热爱,更是一份烈火焚身也不改英雄本色的初心。你用行动立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你的名字将化作不朽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全文总结
这篇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它用一种极其亲切的语气和质朴的语言,把一位对党忠诚、拥有纯粹赤子之心的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刻画了出来。
同时,黄新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信仰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有这份恒心去做事,我们在前行路上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