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1.(2023七下·新民期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如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②是隋文帝在位期间开凿③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④以洛阳为中心,北抵今北京,南至今杭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大运河修建的时间、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浙江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水: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北-南)。2.(2023七下·新民期中)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还任用各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和亲政策……因此,各民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上述材料说明( )A.唐太宗统治时对外交往频繁B.唐太宗时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唐太宗重视汉族,轻视少数民族【答案】C【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还任用各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和亲政策.….因此,各民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说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中原汉族,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唯独他对他们一视同仁,这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者说平等的民族政策、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排除ABD,选项C正确;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点。3.(2023七下·新民期中)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们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B.她开创了殿试制度C.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答案】A【知识点】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B. 她开创了殿试制度 ,不符合题意;C. 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不符合题意;D.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4.(2023七下·新民期中) 将下列图片描绘的史实淇其历史意义连接,正确的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a.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b.开创了所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c.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答案】B【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使得佛教在日本广泛的传播;玄奘西行天竺, 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和文字的提示,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回答。5.(2023七下·新民期中)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答案】B【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解析】【分析】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其根本原因.解答本题注意识记唐朝经济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6.(2023七下·新民期中)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A.农业发展的水平 B.疆域范围的辽阔C.对外开放的气象 D.社会矛盾的尖锐【答案】C【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气象,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7.(2023七下·新民期中) 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答案】B【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汉族烧制的瓷器,却具有当时的辽国的民族风格,这表明这一时期,汉族和辽国的文化交融频繁,两族文化相互影响,故选项B符合题意;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8.(2023七下·新民期中) 窑变艺术是制瓷过程中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钧窑瓷器艺术其实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俗语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有的呈玫瑰紫色,有的呈海棠红色,犹如青天的彩霞,让人痴醉。这主要体现了古代手工业者(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C.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D.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窑变艺术是制瓷过程中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钧窑瓷器艺术其实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俗语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有的呈玫瑰紫色,有的呈海棠红色,犹如青天的彩霞,让人痴醉”,可以看出,这体现了古代手工业者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故选项A符合题意;B. 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 ,不符合题意;C. 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不符合题意;D. 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9.(2023七下·新民期中)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兴盛C.文化的昌盛 D.商业贸易的繁荣【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以看出,宋代的开封店铺林立,交易数额巨大,这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故选项D符合题意;A.农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B.手工业的兴盛,不符合题意;C.文化的昌盛,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要读懂题干含义。10.(2023七下·新民期中)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权强化到顶峰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答案】C【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多人担任,着反映了丞相的权利被分散,权利被削弱,故选项C符合题意;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不符合题意;B. 君权强化到顶峰 ,不符合题意;D.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看出现象后再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现象的实质。11.(2023七下·新民期中) 如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答案】B【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契丹的文字,它是由汉字的一些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契丹文字借助汉字形成,这说明当时的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故选项B符合题意;A.政治对立,不符合题意;C.经济往来,不符合题意;D.军事冲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注意一定是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2.(2023七下·新民期中) 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天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岳飞相关的是(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答案】A【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精忠报国,最终被“莫须有”的罪名冤杀,故选项A符合题意;B.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不符合题意;C. 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不符合题意;D. 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13.(2023七下·新民期中)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A.统一蒙古 B.统一全国C.建立元朝 D.创立行省制度【答案】A【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铁木真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并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学生要知道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同时要会区分蒙古政权与元朝建立。14.(2023七下·新民期中)如图历史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是( )A.西藏 B.四川 C.台湾 D.腹里【答案】A【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由题干的“宣政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事务,A项符合题意。B项四川,当时设置四川行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台湾,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对其管理,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是腹里,是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15.(2023七下·新民期中)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北方,并从唐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两宋时期的南宋;D、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16.(2023七下·新民期中)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府 C.琉球巡检司 D.台湾巡检司【答案】A【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项A符合题意;B.台湾府,不符合题意;C. 琉球巡检司 ,不符合题意;D. 台湾巡检司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17.(2023七下·新民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了科举制并加以完善,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班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还有很多手工工匠,他们在逻些(今西藏拉萨)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修建大昭寺。此举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材料三: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他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材料四: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唐朝建立后的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遣唐使组织完备,成员有翻译、医师、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琥珀、玛瑙等贵重礼品。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1) 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古代在哪方面发生了变化?(2) 材料二中体现的民族交往的方式是什么?(3) 材料三所描述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4)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5) 综合以上材料,说说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何特点?【答案】(1)选官制度方面。(2)和亲。(3)玄奘西游天竺。(4)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5)繁荣与开放。【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汉族的公主嫁到了吐蕃,这属于民族交往的和亲;(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真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朝时期,多次派使者到唐朝,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说明了 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这是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代;故答案为:(1)选官制度方面;(2)和亲;(3)玄奘西行天竺;(4)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5)繁荣和开放【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结合题干的提问进行分析理解回答;(2)(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综合所给的材料,看出这些材料属于哪些方面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18.(2023七下·新民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材料二: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逐渐交融。材料三: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选自《中国历史》(1) 根据材料一分析,重文轻武政策有哪些负面影响?(写出两点即可)(2) 结合材料二,分析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写出两点即可)(3) 根据材料三回答,宋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2)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3)由战争到和平。【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等;(2)依据材料二信息“ 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逐渐交融”,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宋辽之间由澶州之战,变为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战后的和平,宋辽之间战争到和平;故答案为:(1)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2)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3)由战争到和平。【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不要向外延伸。19.(2023七下·新民期中) 搜集、分析资料,探究历史的真实。下面我们通过各种类型的资料探究海外贸易。材料一:1998年在印尼忽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石附近,发现了一艘阿拉伯式缝合帆船沉船,打捞的德国寻宝者将它命名为“黑石号”。沉船上满载着运往西亚的中国货物,仅瓷器就有67000多件,引起巨大轰动。长沙窑釉里红碗 越窑执壶 白釉绿彩狮柄执壶材料二: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季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三: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一樊树志《国史概要》(1) 材料一中“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为中国历史上的哪条航线提供了重要物证?(2) 依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3) 材料三反映了宋朝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答案】(1)海上丝绸之路。(2)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阻断陆上“丝绸之路”;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交往国家多,贸易时间长,对外港口多等。【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印尼海域发现了运往西亚的中国货物,这表明中国的商品经海路运往西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为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物证;(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阻断陆上“丝绸之路”;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宋朝对外贸易 交往国家多,贸易时间长,对外港口多等;故答案为:(1)海上丝绸之路(2)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阻断陆上“丝绸之路”;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 交往国家多,贸易时间长,对外港口多等。【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不要向外延伸。1 / 1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1.(2023七下·新民期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如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②是隋文帝在位期间开凿③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④以洛阳为中心,北抵今北京,南至今杭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023七下·新民期中)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还任用各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和亲政策……因此,各民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上述材料说明( )A.唐太宗统治时对外交往频繁B.唐太宗时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唐太宗重视汉族,轻视少数民族3.(2023七下·新民期中)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们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B.她开创了殿试制度C.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4.(2023七下·新民期中) 将下列图片描绘的史实淇其历史意义连接,正确的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a.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b.开创了所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c.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5.(2023七下·新民期中)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6.(2023七下·新民期中)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A.农业发展的水平 B.疆域范围的辽阔C.对外开放的气象 D.社会矛盾的尖锐7.(2023七下·新民期中) 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8.(2023七下·新民期中) 窑变艺术是制瓷过程中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钧窑瓷器艺术其实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俗语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有的呈玫瑰紫色,有的呈海棠红色,犹如青天的彩霞,让人痴醉。这主要体现了古代手工业者(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C.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D.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9.(2023七下·新民期中)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兴盛C.文化的昌盛 D.商业贸易的繁荣10.(2023七下·新民期中)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权强化到顶峰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11.(2023七下·新民期中) 如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12.(2023七下·新民期中) 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天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岳飞相关的是(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13.(2023七下·新民期中)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A.统一蒙古 B.统一全国C.建立元朝 D.创立行省制度14.(2023七下·新民期中)如图历史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是( )A.西藏 B.四川 C.台湾 D.腹里15.(2023七下·新民期中)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6.(2023七下·新民期中)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府 C.琉球巡检司 D.台湾巡检司17.(2023七下·新民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了科举制并加以完善,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班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还有很多手工工匠,他们在逻些(今西藏拉萨)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修建大昭寺。此举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材料三: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他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材料四: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唐朝建立后的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遣唐使组织完备,成员有翻译、医师、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琥珀、玛瑙等贵重礼品。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1) 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古代在哪方面发生了变化?(2) 材料二中体现的民族交往的方式是什么?(3) 材料三所描述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4)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5) 综合以上材料,说说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何特点?18.(2023七下·新民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材料二: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逐渐交融。材料三: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选自《中国历史》(1) 根据材料一分析,重文轻武政策有哪些负面影响?(写出两点即可)(2) 结合材料二,分析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写出两点即可)(3) 根据材料三回答,宋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2023七下·新民期中) 搜集、分析资料,探究历史的真实。下面我们通过各种类型的资料探究海外贸易。材料一:1998年在印尼忽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石附近,发现了一艘阿拉伯式缝合帆船沉船,打捞的德国寻宝者将它命名为“黑石号”。沉船上满载着运往西亚的中国货物,仅瓷器就有67000多件,引起巨大轰动。长沙窑釉里红碗 越窑执壶 白釉绿彩狮柄执壶材料二: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季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三: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一樊树志《国史概要》(1) 材料一中“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为中国历史上的哪条航线提供了重要物证?(2) 依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3) 材料三反映了宋朝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大运河修建的时间、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浙江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水: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北-南)。2.【答案】C【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还任用各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和亲政策.….因此,各民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说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中原汉族,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唯独他对他们一视同仁,这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者说平等的民族政策、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排除ABD,选项C正确;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点。3.【答案】A【知识点】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B. 她开创了殿试制度 ,不符合题意;C. 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不符合题意;D.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4.【答案】B【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使得佛教在日本广泛的传播;玄奘西行天竺, 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和文字的提示,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回答。5.【答案】B【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解析】【分析】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其根本原因.解答本题注意识记唐朝经济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6.【答案】C【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气象,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7.【答案】B【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汉族烧制的瓷器,却具有当时的辽国的民族风格,这表明这一时期,汉族和辽国的文化交融频繁,两族文化相互影响,故选项B符合题意;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8.【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窑变艺术是制瓷过程中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钧窑瓷器艺术其实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俗语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有的呈玫瑰紫色,有的呈海棠红色,犹如青天的彩霞,让人痴醉”,可以看出,这体现了古代手工业者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故选项A符合题意;B. 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 ,不符合题意;C. 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不符合题意;D. 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9.【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以看出,宋代的开封店铺林立,交易数额巨大,这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故选项D符合题意;A.农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B.手工业的兴盛,不符合题意;C.文化的昌盛,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要读懂题干含义。10.【答案】C【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多人担任,着反映了丞相的权利被分散,权利被削弱,故选项C符合题意;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不符合题意;B. 君权强化到顶峰 ,不符合题意;D.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看出现象后再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现象的实质。11.【答案】B【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契丹的文字,它是由汉字的一些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契丹文字借助汉字形成,这说明当时的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故选项B符合题意;A.政治对立,不符合题意;C.经济往来,不符合题意;D.军事冲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注意一定是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2.【答案】A【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精忠报国,最终被“莫须有”的罪名冤杀,故选项A符合题意;B.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不符合题意;C. 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不符合题意;D. 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13.【答案】A【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他给予铁木真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铁木真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并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成吉思汗,学生要知道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同时要会区分蒙古政权与元朝建立。14.【答案】A【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由题干的“宣政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事务,A项符合题意。B项四川,当时设置四川行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台湾,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对其管理,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是腹里,是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15.【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北方,并从唐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两宋时期的南宋;D、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16.【答案】A【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项A符合题意;B.台湾府,不符合题意;C. 琉球巡检司 ,不符合题意;D. 台湾巡检司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17.【答案】(1)选官制度方面。(2)和亲。(3)玄奘西游天竺。(4)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5)繁荣与开放。【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汉族的公主嫁到了吐蕃,这属于民族交往的和亲;(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真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朝时期,多次派使者到唐朝,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说明了 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这是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代;故答案为:(1)选官制度方面;(2)和亲;(3)玄奘西行天竺;(4)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5)繁荣和开放【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再结合题干的提问进行分析理解回答;(2)(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综合所给的材料,看出这些材料属于哪些方面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18.【答案】(1)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2)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3)由战争到和平。【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等;(2)依据材料二信息“ 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逐渐交融”,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宋辽之间由澶州之战,变为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战后的和平,宋辽之间战争到和平;故答案为:(1)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2)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3)由战争到和平。【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不要向外延伸。19.【答案】(1)海上丝绸之路。(2)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阻断陆上“丝绸之路”;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交往国家多,贸易时间长,对外港口多等。【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印尼海域发现了运往西亚的中国货物,这表明中国的商品经海路运往西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为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物证;(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阻断陆上“丝绸之路”;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宋朝对外贸易 交往国家多,贸易时间长,对外港口多等;故答案为:(1)海上丝绸之路(2)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阻断陆上“丝绸之路”;统治者的支持;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3) 交往国家多,贸易时间长,对外港口多等。【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不要向外延伸。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