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7张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谏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
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背景
课文诵读欣赏
读准字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
夫(fú)在殷(yīn)忧
必浚其泉源(jùn)
虑壅蔽(yōng)
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è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塞sè流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高大.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高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其: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况:何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形名。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主持,掌管. 当国者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极天:天之极处,皇权。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休:美好,福祉。休戚相关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
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思考题: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比句
排比句
比喻论证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
殷:深切的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所有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盖: 表判断,大概. 岂:难道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以:而,表并列。
傲物:轻视 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督责. 以:介词,用.
震:威吓.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貌:名状 恭:恭顺.
惟:只是. 覆:颠覆.
慎:警惕.
纵情
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原文: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翻译:当初取得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情感,傲视他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越这样的敌对国结成一个整体。傲视他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除刑罚,却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 )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 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 二 段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思考题:
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
忽:轻视,怠慢。
君:名作动,统治。
诚:假设连词,如果.
可欲:想要的东西
以:以便,目的连词.
安:使动,使….安定.
高危:(地位)高而险.
冲:谦虚. 牧:约束、修养.
满溢:比喻骄傲自满。
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礼贤下士
乐:以… …为乐。
以为:以(之)为。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想到谦虚谨慎来自我修养;害怕(自己)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要想到把从三面驱赶,留一面作为限度。
赏析:提出“十思”的内容:前五思: 一思知足不纵欲, 二思知止不扰民, 三思谦冲不傲物, 四思居下不自高, 五思三驱不纵猎.
原文: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懈怠:意志松懈。
而:并列连词. 敬:慎重.
雍蔽:被堵塞、蒙蔽.
以:表修饰
谗:动名,说坏话的人.
邪;形名,邪恶的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加:施加.
无:同“毋”,不要。
以:因果连词,以致.
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而:以致.
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翻译: 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使自已的品行端正来排斥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以致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赏析: 六思慎重不懈怠,七思兼听不妄行, 八思正身不近恶,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加罚不滥刑
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总:归纳. 宏:扩大,弘扬.
兹:这,此. 简:选拔.
能:形名,贤能的人。 而:顺承连词.
善:形名,好的建议。
尽:形动,用尽。
播:扩大. 惠:惠泽.
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这九种德行,选拔 有才能的人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用尽)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的恩惠,诚信的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可以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聪明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赏析: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补充《尚书 皋陶谟》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能在行为中表现出这九种品德,就会吉祥顺利啊!
问题思考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2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人尽其能 垂拱而治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1.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浚源
二.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居安思危
一.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 理清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结构图示
全文以“思国之安”起,以国可“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作结,以“居安思危”为纲,以“十思”为目,强调善于用“思”,则可以无“思”。
——林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刍议》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写作特色】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2.载舟覆舟
覆,使动用法
3.则思知止而安人
安,使动用法
4.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
宏,使动用法
6.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使动用法
7.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
5.弘兹九德
【词类活用】
8.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9.惧谗邪
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0.当神器之重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1.居域中之大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3.貌恭而不心服
貌,名词做状语
14.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名词活用做动词
12.择善而从之
15.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振通震
无通毋
【古今异义】
根本:
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虚心:
使心虚,
今,谦虚的美德
以为:
以之为,
今,认为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
【一词多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疑问副词
项王曰:”沛公安在 ”
什么,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养人

垂拱而治
治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孚福也
忌不自信
诚实
信任
信用
相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探求
祈求
追求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之以安人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同”而”注释为:”来”
介词,用,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目的连词,以便
介词,因,因为
介词,把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语助词,呢
语助词,表反问
语助词,呢
牧,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
【成 语积累】
出自本课的成语
知足常乐:
善始善终:
鲜克有终
恃才傲物 :
根深蒂固:
百川纳海:
【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梳理结构。
2 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学习“十思”的现实意义。
3 归纳文言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