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凉州词》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凉州词》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凉州词》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第一首诗,为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出生于名门望族,开元十四年任冀州衡水主簿,但遭人诬陷诽谤,遂辞去官职居家唱和。《凉州词》便是他在居家十五年期间创作的一首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责任”,《凉州词》正符合此主题。全诗由山川的雄阔苍凉起笔,描绘出边塞的景色特点,继而说《折杨柳》这一伤别的曲调由羌笛吹出,格外增加了征夫的离愁,蕴含无限的乡思。最后笔锋一转,说玉门关地处遥远,就连春风都吹不到这里,暗指边塞寒苦、将士生活艰苦,表达了戍边者久久不得还乡的哀怨之情,悲凉中又有慷慨之气。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诗中的具体意象深入解读诗歌,引领学生领悟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
本诗文字简单质朴,读懂诗的表面意思并不难,但是透过表面意思挖掘意象背后的深意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设置各类情境,开展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诗人内心的情感。鉴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师在教学时除反复的诵读外,更应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充分体验、角色代入等方法完成对诗歌的鉴赏。
本诗围绕“何须怨”这条线,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怨”作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深入探究诗中“何须怨”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 运用已学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味,并熟读成诵。
2.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视频欣赏、体察悟情、资料拓展等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何须怨”之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意象,于反复吟咏中深刻感悟诗人思乡、离愁、哀怨、慷慨的复杂愁绪。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视频欣赏、体察悟情、资料拓展等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何须怨”之情。
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意象,于反复吟咏中深刻感悟诗人思乡、离愁、哀怨、慷慨的复杂愁绪。
教学过程
身临边塞,初探“何须怨”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不过相信这首诗很多同学都会背了,来,读!(《凉州词》)这首诗的作者我们也很熟悉,是?(王之涣)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初读感知。
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读。
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读诗,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先请你用自己的节奏练一练,至少读两遍。
①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节奏。
②在读好节奏的基础上读出韵味:可以用上适当的声调、语调,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或表情。如果最后一句加上一点余韵,会更有感觉。教师指读,集体评议。全班齐读。
边塞诗拓展。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我们学过不少,比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用一两句话简单地告诉大家什么叫边塞诗。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概括:边塞诗描写的是边塞风光、战争以及边塞战士的生活情景。
再读体会。今天,就让我们伴着这首《凉州词》,穿越千山万水,领略王之涣心中、眼中的边塞。
教师指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读着读着,边塞的景物就浮现出来了。
①师生配合完成画面。指生说景物,教师课件显红景物: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呈现时相机理解:“仞”及“万仞山”的意思和含义。②欣赏边塞景。边塞到处是这样壮美的景色,想去看一看吗?出示图片及动图。指生说这样的边塞带给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理解“远上”。结合这幅图,你能理解这“远上”是什么意思吗?联系上下文,谁来猜一猜?(向远处流去,黄河远远的,诗人看得很远)
①再看图,越往远处看,黄河越来越高,直到上到了?(白云间)所以,“远上”有时候也可以作“直上”。
②那么这个“远上”,得读得怎么样?指说(绵长、遥远的感觉)。你来试试?指读整句,师相机评价。
③让我们一起望一望这直上云间的黄河,齐读!
拓展想象:我们驻守边疆的战士们,就驻扎在这?(一座孤城)请你想象一下,你来到这座孤城举目四望,你能看到些什么?
①微课欣赏。
②边塞诗拓展。难怪古人们是这样写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指生说:这地方可真是?(凄凉、孤寂、荒凉)可是,边塞的战士们,在这儿一待就是很多年。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是什么地方?边塞长什么样?这都是学生凭借自身经验难以理解的地方,同时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要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借助图片、视频、同类古诗等帮助学生理解边塞之凄凉、孤寂、荒凉。
(二)靶准诗眼,直击“何须怨”
如果你是边塞战士,常年驻扎在这样的地方,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情绪?怎样的心情或情感?(思乡)
都是人之常情!听,城墙上,总能听到战士们吹奏哀怨的乐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齐读。猜猜“羌笛”是什么?(一种乐器)出示图片。指生介绍羌笛。
理解“怨”的含义:这两句诗,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很多同学理解起来不简单。读懂这两句诗,先要读懂战士们心中的那份“怨”。(3)合作学习,探究话题。
话题探究:怨什么
读材料,了解“杨柳”的典故。《折杨柳》内容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也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借助注释,自说诗意;
小组交流,互相说诗意。
全班交流。生回答,师相机指导总结诗句意思:战友啊,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
说得很好,如果联系后面那句诗,你说它是在埋怨什么?(春风不来)
“何须怨”,告诉战士们不要怨春风了,为什么不要怨?
预设1:春风吹不到玉门关;
预设2:吹也没有用师相机总结:玉门关身处边塞荒凉之地,根本感受不到春天的到来。
拓展想象:劝慰战友。借助这两句诗的意思,劝一劝这位吹着哀怨曲子的战士吧: _______啊,何必用羌笛吹起_______,去埋怨_______,你可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注:你也可以自己想象,进行补充。
想象练笔:思乡心切。说得真好!怎么可能仅仅只是埋怨春风不来呢?又有谁能不理解战士们的心情呢?每每夜深人静,每每战事停歇的时候,总是难免想起玉门关外远隔千里的家乡,家乡的情景,一幕一幕涌上心来,那是怎样的家乡呢?
①请同学们拿出笔,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战士们日思夜想的家乡写下来。
②师引读心中思念着家乡,而身远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心中牵挂着家人,而身远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心中怀念着家乡的生活,而身远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追问:所以,战士们心中,应该是有怨的啊!谁来说说——预设1:环境太恶劣;预设2:离家乡太远;预设3:思念家人;小结:对啊,这哀怨的杨柳曲勾起了战士们心里无数的情思和怨啊!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设计意图】“羌笛”和“杨柳”这两个典故指向了“怨”这一情感。教师借助“劝慰战友”和“思乡心切”这两个想象板块,引导学生具身场景,切身体会战士身处边疆的“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
(三)深挖话题,剖析“何须怨”
可是,战士有在怨吗?(没有)哪里知道?(何须怨!)
话题探究:“何须怨”思考:为什么“无须怨”?
自读背景材料,想象战士们的战争生活。边疆不稳。北御突厥回纥,西抗吐蕃。唐王朝也逐渐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朝虽控制西域安西北庭,但边境依旧战争不断。
(2)联系背景资料和诗意,想象说话。(同桌选一句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首诗虽表达了戍边者久久不得还乡的哀怨之情,但其悲凉中又有慷慨之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哀怨背后的慷慨?背景资料的引入、说话支架的搭建,让学生了解了当时边疆的状况。潜移默化中,学生了解了边塞战士内心深处的“无须怨”:身为战士即使心中充满了无数的哀怨也无须抱怨,因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安定。
(四)旁征博引,升华积累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涌现过无数这样具有家国情怀的英雄豪杰。心系国家的杜甫写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忧国忧民的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于职守的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回读古诗,师引读。短短28个字,粗犷豪放的边塞风光跃然纸上,读——短短28个字,战士们崇高的家国情怀淋漓尽致。
难怪,人们称它为“七绝压卷之作”。其中,有两句诗流传千古,充分写出了战士们为国舍身的英雄气概,你觉得是哪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何须怨”三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战士们的心中,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这两句诗认认真真地写下来。注意书写美观、行款工整。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