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与法“童”行,法护成长——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为例[摘要]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法 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势在必行。但是法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课 堂教学中,要创设主题情境,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切体验, 通过具体案例探究将“法言法语”转化成“童言童语”。本文笔者将以《我们受特 殊保护》一课为例,进行法治教育初探。[关键词]法治教育;儿童立场;未成年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已经纳入中小学教材中。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我们发现每个学段都有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在整个课程中占比达 五分之一之多,特别是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开展法治 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 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 然要求。可是法律知识对于一线教师尚且感到抽象难懂,更何况是缺乏生活经验 的小学生了。如何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法规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交给学生呢? 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兴趣,使晦涩难懂的法治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呢?笔者决定以《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为例采用创建情境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本课知识,提升课堂效率。一、创设主题情境,助力法治学习《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法律 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包括“我们是未成年人”和“专 门法律来保护”两个部分,旨在向学生介绍我们需要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法律 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内容。六年级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是未成年人,但对于未成 年人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并不清楚。为了避免将本课上成枯燥的知识传授课,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始终关注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建立学生生活与 教学内容的连接。以“猜猜猜我的年龄”趣味游戏导入本课,借助文字、视频、图片等让学生猜猜不同的年龄,引发学生对年龄的思考。接着创设了参加成人礼的情境,让学 生想想:我们能参加吗?为什么?学生在三年级参加过成长礼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样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的理解,易于学生的思考。通过阅读 课本中提供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从而知道我国法律规定,未满 18 周 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18 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由此知道只有年满 18 周岁 才能参加成人礼。那么每个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一样吗?将知识窗里的信息通过表格的形式出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获取信息,让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国家名称 成年年龄美国 16 周岁英国 18 周岁中国 18 周岁日本、瑞士 20 周岁奥地利、意大利 21 周岁很明显,世界各国对于成年年龄的规定是不同的,只要未满成年年龄的就属于未成年人。这样的教学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学生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思考,不知不觉中知道了许多法律知识。二、立足现实生活,获取学习资源时代在发展,数据在不断更新,课本中提供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是 2010 年的,距今已是十几年了,因此在课堂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最新的 2021 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补充,2021 年全国人口约 14 亿,其中未成年人数占23%, 通过让学生算一算从 3.22 亿的数据中感受未成年人数之多。那么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活动园中的对话,结合课前让学生回家做的调查:我眼中的未成年人、成年人眼中的未成年人。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接着全班进行分享。分享的同时借助具体的事例来具体说一说,如学习能力强每天学习了这么多都吸收了;好奇心强,对陌生事物充满了探究欲望;有活力,一天到晚跑跑跳跳 也不觉得疲惫;热心,喜欢帮助他人;记忆力强……成年人眼中的未成年人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辨认能力弱,容易轻信他人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受伤;防范意识差,容易被陌生人欺骗;容易冲动……未成年人的这些特殊之处会带来一些不 良的影响:如好逞强,玩单杠摔下来;易冲动,同桌不小心碰了一下就和同桌打 了起来;自控能力差一个学生就分享了自己去舅舅家里玩平板的事例,明明和舅 舅约定好闹铃响了就不再玩平板了,可是时间到了, 自己还是没有忍住继续玩, 直到舅舅过来拿走了平板……正是因为这些特殊之处,未成年人易违法犯罪,易受侵害,需受教育。宪法第 16 条,第 49 条都是针对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法规,我们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 殊保护。最新的数据补充更能反映当下的实际国情,课前调查采访,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真实的学习资源,这资源就来自学生身边的亲人朋友,课内外资源结合,帮助 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明白为什么国家要给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将 知识难点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三、关注真切体验,设计探究活动法治教育的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枯燥的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趣味的,在教学 设计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出发,创设层层深入的活 动情境,联结学生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体验和感 受。为了让学生明白不同年龄节点在法律上的不同意义,我们可以创设小小法律宣传员进社区的情境,让学生以这样的身份学习相关的资料,思考如何运用通俗 易懂的语言表达相关的法律知识。开展小组活动,选取一个年龄节点进行探究, 并思考汇报形式。新闻报道:6—7 周岁是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年龄,但是有的父母并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在规定年龄里送孩子上学,图文播报两则真实新闻,让大家知道 接受义务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权利,作为家长有义务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观众互动:8 周岁无行为能力与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8 周岁以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 周岁以上限制行为能力人。现场观众互动,说说你对无民事行为能 力人的理解。如购买物品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或陪同下进行,游戏充值、打赏主 播等行为未经父母同意支付了大额金钱都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退款。这些特殊保 护的法律依据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九、二十条。情境演绎:12 周岁准许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中的规定。刚才的情境表演 中玲玲年满 11 周岁她的妈妈让她自己可以骑车上学,对吗?通过具体的案例向 大家普及法律知识更利于理解。每日警情:每天老师都会在班级群里发每日警情,以此提醒大家提高防范意识。以学生虐狗这一警情为例,3 名学生参与了虐狗事件,但是对他们做出的处罚却不同。通报中写到依法对已满 14 周岁未满 18 周岁的杨某、李某、王某做出 行政处罚,对未满 14 周岁的毛某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为什么处罚不同呢? 以此带大家读懂年满 14 周岁是因违法行为而可能受到刑罚处罚或行政法处罚的 最低年龄,法律依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警情作材料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 让人引以为戒。现场调查: 已经领取了身份证的人员有哪些?大家都是在什么时候领取的,领取身份证的用途是什么?有的领取身份证是为了参加体育比赛,有的领取身份 证是用于就医,有的则因为出国旅游等。还没有领身份证的同学什么时候可以领 取身份证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年满 16 周岁符合条 件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此外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年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离开 监护人单独居住,如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就会受到法律处罚,年龄越大所要负的责 任越大。配图解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中指出年满 18 周岁为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最低年龄条件。年满 18 周岁后即为成年人不再享受《中华人民 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可以享受成年人的权利 (出示相关图片), 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通过小组合作,各种形式的汇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些法律规定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 应的义务和责任。难懂的法律条例通过具体的案例事件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变 得更易懂,更易学。四、巧设案例辨析,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析、讨论等活动,学会从法律的视 角,思考问题,提升法治观念,提高学生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活动园中 12 周岁的小学生是否有责任做家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小学生可以做家务,也可以不做家务;有的学生认为未成年人也是家庭的一部分,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让学 生再次讨论,发表观点,最终在交流中明白,小学生也有做家务的义务,做家务 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在师生对话、生生对 话中,抽丝剥茧,打破固有认知和思维局限,在问题探究中,增强了学生的法治 意识,形成法治思维,发展法治情感,促成法治行为。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虽是难点,法治教学虽充满挑战,但如果我们能将“法言法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采取多元教学模式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童 言童语”,避免冰冷的法治条讲解,生硬的法律知识灌输。那么,学生对于法治 知识才会更感兴趣,在学习的同时转变自身不良行为,法治的种子才能真正根植 于学生心中,使其成长为有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新时代中国小公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