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预习自检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预习自检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预习自检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渚(zǔ) 茅(máo)店 黑云翻(fān)墨
B.醉(zhuì)酒 野旷(kuàng) 卷(juǎn)地风来
C.日暮(mù) 遮(zhē)山 路转(zhuǎn)溪桥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浊 眼帘 照耀 文思
B.印像 愁怨 平淡 顺心
C.梦想 迷萌 宅院 妩媚
3.关于《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B.“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忽见”一词写出了诗人由于沉浸在稻香美景中,以至骤然间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和入迷之情。
C.词中“七八个星”说明星星很多,“两三点雨”说明雨是毛毛细雨,这些都和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4.下列题目不适合运用想象的是(  )
A.飘在天上的日子。
B.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C.难忘的一件事。
D.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5.下面的诗句不是描写西湖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对下面一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A.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B.“说出来”是开放,“收回去”是花谢,“藏在心间”是孕育。
C.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D.花儿有开有谢,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就像又把花收回去。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zhuì     yōu yǎ     huǎng rán     cēn cī    
mó hu     bèn zhuō     fú àn     dān bó    
8.用拼音写出下列地名。
景德镇     秦皇岛     阿拉善    
上饶     库尔勒     呼伦贝尔    
9.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并总结分号的用法。
(1)清早    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傍晚    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2)春天的雨    细腻而轻柔    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
   迅疾而猛烈    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凉爽而惬意    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慈祥而温厚    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结论:   
10.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歌功颂        高望重 厚    载物    才兼备 大恩大    
声名    起 鸠占    巢 金    蜕壳 薄如    翼    谷飘香
11.按课文内容填空。
心驰神往
婆娑起舞
仰望高空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我    ,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    ,对光明    ;我从不    ,也不    。
12.精彩回顾。
(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    代诗人    。本诗的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中写远眺的是“   ”,写近观的是“   ”。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人运用“   ”和“   ”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
   气氛,也烘托出了诗人舟中赏雨的    心情。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3.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改成比喻句)
   
(2)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仿写排比句)
   
(3)歌声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改成反问句)
   
(4)这种境界,使人惊叹。这种境界,叫人舒服。(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4.课内阅读。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一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意思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疾: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疾恶如仇     疾风知劲草     疾苦    
(2)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②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3)用“ ”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句中用    比作    。
(4)用“ ”画出草原上行车洒脱的句子。
15.课外阅读。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还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透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收放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从容     虚伪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3)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    ,夏天的特点是    ,冬天的特点是    ,秋天的特点是    、   、   。
(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    、   、   。“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里的“这”指的是什么?   
五.习作(共1小题)
16.写作要求。
如果你能变形,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变形后会发生什么呢?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第一单元预习自检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解答】A.有误。“烟渚”的”渚“读”zhǔ“。
B.有误。”醉酒“的”醉“读”zuì“。
C.正确。
故选:C。
2.【解答】A.正确。
B.有误,印象: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故“印像”的“像”错误。
C.有误,迷蒙:形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故“迷萌”的“萌”错误。
故选:A。
3.【解答】A、B正确。
C.有误,“七八个星”七八个说明天上的星星不多,天边只有几颗星星。
故选:C。
4.【解答】A、B、D适合运用想象。
C.“难忘的一件事”题目要求写一件难忘的事情,突出“难忘”,不适合运用想象。
故选:C。
5.【解答】A、B、C正确。
D.有误,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与题干西湖不符。
故选:D。
6.【解答】这句话出自《花之歌》,结合诗句意思可知,A、B、C正确。D.有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解答】故答案为:
点缀 优雅 恍然 参差
模糊 笨拙 伏案 单薄
8.【解答】“景德镇”应为“JINGDEZHEN”。
“秦皇岛”应为“QINHUANGDAO”。
“阿拉善”应为“ALASHAN”。
“上饶”应为“SHANGRAO”。
“库尔勒”应为“KUERLE”。
“呼伦贝尔”应为“HULUNBEIER”。
故答案为:
JINGDEZHEN QINHUANGDAO ALASHAN
SHANGRAO KUERLE HULUNBEIER
9.【解答】(1)句子间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并列关系间用分号。
(2)句子间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并列关系间用分号。
故答案为:
(1)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2)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并列句之间的停顿应该用分号。
10.【解答】歌功颂德 德高望重 厚德载物 德才兼备 大恩大德
声名鹊起 鸠占鹊巢 金蝉脱壳 薄如蝉翼 稻谷飘香
故答案为:
德 德 德 德 德
鹊 鹊 蝉 蝉 稻
11.【解答】“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段话选自《花之歌》。
故答案为:
婆娑起舞 仰望高空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12.【解答】(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本诗的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中写远眺的是“野旷天低树”,写近观的是“江清月近人”。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诗人运用“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出了诗人舟中赏雨的沉醉心情。
故答案为:
(1)唐 孟浩然 愁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宋 苏轼 黑云翻墨 白雨跳珠 紧张 沉醉。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3.【解答】(1)考查了改为比喻句。把“河”比喻为“玉带”。
(2)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是一个排比句,可仿写这样的句子:我是祖国的花朵,我是老师的好学生,我是妈妈的希望。
(3)考查了改为反问句。在句首加上“难道”,“比”改为“不比”,“什么”改为“任何”,句尾加上“吗”,句号改为问号。
(4)考查了用关联词连句子。“这种境界,使人惊叹”与“这种境界,叫人舒服”之间是并列关系,故用关联词“既……又……”连接,中间的句号改为逗号,第二句的“这种境界”去掉。
故答案为:
(1)我们远远地望见了一条玉带似的河。
(2)我是祖国的花朵,我是老师的好学生,我是妈妈的希望。
(3)难道歌声不比任何语言更响亮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4.【解答】(1)考查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意思。群马疾驰:形容许多马匹急速奔跑。根据词义,结合给出的“疾”的解释,本词中的“疾”应选择④。疾恶如仇:指痛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敌。根据词义,结合给出的“疾”的解释,本词中的“疾”应选择③。疾风知劲草:指只有在大风中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只有在关键的时刻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坚强意志,经得起考验。根据词义,结合给出的“疾”的解释,本词中的“疾”应选择④。疾苦: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根据词义,结合给出的“疾”的解释,本词中的“疾”应选择②。
(2)考查根据词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根据“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这个意思,文中与之相应的词语应该是“洒脱”。②根据“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这个意思,文中与之相应的词语应该是“襟飘带舞”。
(3)考查对修辞的理解。文中的“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一河”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河”比作“明如玻璃的带子”。
(4)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文中的这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就是描写草原上行车洒脱的句子。
故答案为:
(1)④③④②;
(2)①洒脱 ②襟飘带舞;
(3)明如玻璃的带子 河;
(4)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15.【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故反义词为“匆忙”。“虚伪”意思为虚假不真实,现代社会中多用来评价个人道德行为。故反义词为“真诚”。
(2)本题考查学生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前一句不变,将后一句中的“又怎么会容得下”改为“容不下”,“呢”删去,句末使用句号。即: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容不下猜疑和做作。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筛选整合能力。前三问,结合第一段中“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进行筛选作答,后三问,结合第二、三、四段中的第一句进行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第一段中“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进行分析。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骏马、将军、流星。结合“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理解“这”指示的内容。即:“这”是指秋天的凉爽、热情与真诚。
故答案为:
(1)匆忙 真诚;
(2)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容不下猜疑和做作。
(3)缠绵 狂热 冷漠 清爽 热情 真诚;
(4)骏马 将军 流星“这”是指秋天的凉爽、热情与真诚。
五.习作(共1小题)
16.【解答】范文:
我变成了一只小鸟
一觉醒来,我像往常一样刷牙,谁知我一照镜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咦,我的嘴巴变得尖尖的,身体也在渐渐缩小,还慢慢地长出了一对翅膀,腿也慢慢变短。呀,我怎么变成了一只小鸟?
“哈哈,不管了,我要飞上天空啦!”我高兴地飞出了家门。我飞着飞着,飞累了,我就站在树枝上,眺望着这美好的一切。
有时,我会站在门前的松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歌,这时,我变成了一只百灵鸟。有时,我站在家门前的树上,静静地看着家中: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做饭,弟弟在玩玩具,他们并没有发现我不见了。每次,我都会为他们带来喜讯。这时,我便是一只小喜鹊。
可惜这些美好都已经成了往事,不幸的事发生了。我的家已经被那些人类给破坏了,为了让人类不再继续伤害我,我只好逃离这个“是非之地”。我的伙伴们,你们还会记得以前站在树枝上,一直注视着你们的小鸟吗?就算我已经不在你们的身旁了,但是,我还是会在远方一直注视着你们。嘘……这是我与你们的秘密,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唉,人类呀,你们以此为戒,好好保护我们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