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教版科学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优讲义(五):常见的碱(2)【word,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浙教版科学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优讲义(五):常见的碱(2)【word,含答案】

资源简介

碱的通性 反应情况 示例
能使指示剂变色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NaOH、Ca(OH)2 等可溶性碱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生成盐和水 2NaOH+SO2 = Na2 SO3+H2 OCa(OH)2 +CO2 = CaCO3↓+H2 O
能与酸反应 生成盐和水 NaOH+HCl = NaCl+H2OCa(OH)2+2HCl = CaCl2+2H2O
能与某些盐反应 生成新盐和新碱 3NaOH+FeCl3 = Fe(OH)3↓+3NaClCa(OH)2+Na2CO3 = CaCO3↓+2NaOH
例1、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B.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
C.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
例2、下列验证“与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B.C.D.
例3、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例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化学喷泉”设计了如下实验:20℃时,用250mL圆底烧瓶收集一瓶纯净的CO2,按如图组装装置。用注射器缓缓注入3mL 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打开止水夹,玻璃导管尖嘴处很快产生“喷泉”,与此同时,C、E装置中发生连锁反应。
(1)注入NaOH溶液后,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连锁反应”后,C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
(3)E试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
例5、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欲知其组成成分,现取样品9.8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质量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求9.8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1.下列是探究碱性质的实验,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体现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几种气体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的正确组合是( )
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⑥NH3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一瓶使用剩半的氢氧化钠溶液,分析检验其变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了新物质
②取样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没有气泡即样品不变质
③取样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④若样品完全变质,取样滴加酚酞不变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某同学为了研究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变质的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
(1)生石灰在空气中能和水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固体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5.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此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2)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多少g?
(3)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1.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注射器中的两种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
B.BC段,CO2与NaOH反应基本停止
C.D点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大,此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初始多
D.最终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小,可能是因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3.现有①铜和稀盐酸②氢氧化钠和水③熟石灰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纯碱和稀盐酸,五组物质。将各组中的两种物质在如图所示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相互混合,有气泡从水中逸出的是( )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果 结论
一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二 1.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2.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____。
(2)通过上述实验后,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_____。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化合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写出该化学方程式_____。
5.某兴趣小组想探究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该小组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和MgCO3。
(1)同学们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后加入________,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水垢中无Ca(OH)2。
(2)接着,同学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来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50g水垢试样研碎后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③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④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空气,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质量;
⑤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讨论:操作④中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__。
(3)根据干燥管增加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2),计算说明此水垢的主要成分。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
A、丙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戊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也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A正确;
B、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但是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不能使指示剂变色,故B不正确;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C不正确;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但是碱溶液才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而不是碱,故D不正确。故选A。
例2、A
【解析】
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例3、A
【解析】
A、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白膜是碳酸钙,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
D、石灰水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故选项说法正确。
例4、(1)2NaOH+CO2═Na2CO3+H2O
(2)红色变浅或褪色
(3)产生蓝色沉淀
【解析】(1)注入NaOH溶液后,烧瓶内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
(2)A反应后装置内压强减小, 发生“连锁反应”,D中盐酸会进入C中,使得C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E中进入F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铜会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沉淀。
例5、(1)2.2;(2)根据图像可知,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100g-50g=50g;
设参加碳酸钠的质量为x,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解得:x=5.3g,y=9.8%;
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3)跟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也是50g,
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解得:z=4g。
9.8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4g。
1.C
【详解】
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能体现碱的通性;
②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体现碱的通性;
③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氢氧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碱的通性;
④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体现碱的通性。
2.D
【解析】只有不与碱石灰反应的气体才能用碱石灰干燥;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收集,那么气体的密度必须小于空气,据此分析判断。
①H2 不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故①正确;
②O2不与碱石灰反应,但是密度大于空气,故②错误;
③CO2 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故③错误;
④SO2 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故④错误;
⑤CH4不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故⑤正确;
⑥NH3不与碱石灰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故⑥正确。
那么正确的组合是①⑤⑥。
3.B
【解析】
①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正确;②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的盐酸才和碳酸钠反应,取样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没有气泡,可能是加入的盐酸都被氢氧化钠反应完,但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不变质,错误; ③取样加入足量石灰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导致不能验证样品中是否还有氢氧化钠,即不能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正确;④若样品完全变质,固体中只有碳酸钠,溶液仍然呈碱性,取样滴加酚酞仍然会变红,错误。
4. CaO+ H2O=Ca(OH)2 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解析】
(1)氧化钙与水反应俗称氢氧化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 H2O=Ca(OH)2。
(2)设生成0.25g碳酸钙沉淀需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x=0.11g
生成的0.25g碳酸钙沉淀就是固体A中碳酸钙的质量
生成0.25g碳酸钙消耗的氧化钙的质量=0.25g××100%÷×100%=0.14g
生成0.25g碳酸钙使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11g
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水的质量=1.2g 1g 0.11g=0.09g
设与水反应的氧化钙的质量为y,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
= y=0.28g
= z=0.37g
固体A中氧化钙的质量=1.2g 0.25g 0.37g=0.58g。
固体A中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三种物质
5.(1)CuCl2 和NaCl;40g
(2)反应至B点,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40g=160g,设生成沉淀质量为x,
2NaOH+CuCl2=2NaCl+Cu(OH)2↓
80 98
160g×10% X
80:98=(160g×10%):x
x=19.6g
则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 100g+200g-19.6g=280.4g。
(3)由钠元素反应前后不变可知,生成氯化钠质量为=29.25g,
则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43%;
【解析】(1)根据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结合图像中所给数据分析;
(2)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出产生氢氧化铜质量,反应后溶液为反应前总质量-氢氧化铜质量分析;
(3)根据钠元素质量守恒,利用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从而计算出氯化钠质量,再由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所得溶液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A点为盐酸刚好反应完全,则溶液中溶质为CuCl2 和NaCl ,因该反应不产生气体和沉淀,所以溶液增重质量即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克。
1.C
【详解】
A、①中稀盐酸和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过量,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碱性,故A不符合题意;
B、②中稀硫酸和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过量,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碱性,故B不符合题意;
C、③中试管内的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向其中加入饱和石灰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④中试管内的氯化铁溶液呈酸性,加入石灰水,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过量,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碱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析】
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容器中气压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BC段气压不变,是因为CO2与NaOH溶液反应基本停止,该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少于或等于初始的二氧化碳的量,D点压强比初始瓶内压强大,是因为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占据了一定体积,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最终压强比初始压强小,可能是因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3.D
【解析】
①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和稀盐酸不反应,没有气泡产生。
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③熟石灰与水不会放热,不会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⑤纯碱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从水中逸出。
故②④⑤有气泡从水中逸出。故选:D。
4.蒸馏水 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变小) CO2+H2O+CaCO3=Ca(HCO3)2
【详解】
(1)要证明,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不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可在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通过观察塑料瓶的变瘪程度来分析判断;
(2)在实验一中,观察到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实验二中,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变小均可证明“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3)CO2与H2O和CaCO3化合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为:CO2+H2O+CaCO3=Ca(HCO3)2。
5.(1)CO2(或Na2CO3等可溶性碳酸盐)
(2)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收;除去空气的二氧化碳
(3)干燥管内碱石灰因吸收二氧化碳而质量增加,干燥管增加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根据测量结果所得曲线,最终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22g。
设50g水垢全部为碳酸钙或碳酸镁,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y
CaCO3~ CO2
100 44
50g x
MgCO3~ CO2
84 44
50g y
解得x=22g=22g,y≈26.2g>22g,
因为水垢中含有氢氧化镁,不可能全部为碳酸钙,故一定含有碳酸镁。即水垢的主要成分应为氢氧化镁、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混合物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及可溶性碳酸盐反应产生碳酸钠沉淀分析;
(2)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及装置内残留气体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3)根据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代入方程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确定固体组成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或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沉淀,向上层清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或碳酸钠,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水垢中无氢氧化钙;
(2)因反应后装置内会有二氧化碳气体残留,所以操作④中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空气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因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装置I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023浙教版科学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优讲义(五)
常见的碱(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