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教版科学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优讲义(八):几种重要的盐(2)【word,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浙教版科学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优讲义(八):几种重要的盐(2)【word,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一、盐的制取
(一)盐的分类(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1)按照具有的相同离子分类
①阳离子相同,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 Na2CO3)硫酸钠(Na2SO4)和硝酸钠(NaNO3)等称为钠盐。
②阴离子相同,如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钙(CaCO3)和碳酸钡(BaCO3)等称为碳酸盐。
(2)按照盐的溶解性分类
①可溶性盐,如碳酸钠( Na2CO3)、硫酸钾(K2SO4)硝酸银( AgNO3)和氯化铵( NH4Cl)等。
②不溶性盐,如硫酸钡( BaSO4)、氯化银( AgCl )、碳酸钙( CaCO3)等。
③还有些盐是微溶于水的,如CaSO4、Ag2SO4、MgCO3等。
规律总结2:盐的溶解性记忆口诀
钾钠铵硝溶于水,盐酸盐除氯化银;硫酸盐除硫酸钡,碳酸盐溶钾钠铵;微溶盐类有三种,硫酸钙银碳酸镁。
(二)盐的制取
人们常利用一些盐的溶解性来实现盐的制取提纯和鉴别,盐的制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有些盐是天然存在的,通过物理方法提取,如可从海水盐湖或盐井中提取食盐。
(2)用化学方法制取,如用Na2CO3和CaCl2制取CaCO3和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制碱工业有重大贡献,他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其原理为NH3+CO2+H2O+NaCl == NaHCO3+NH4Cl 、2NaHCO3 △ Na2CO3+H2O+CO2↑。
(三)复分解反应
(1)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通式表示为AB+CD → AD+CB )。
(2)特点: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但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类型 反应物条件 生成物条件
酸+碱 至少一种可溶 需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至少-一个:①有沉淀生成②有气体生成③有水生成
碱+盐 二者都可溶
盐+盐 二者都可溶
盐+酸 酸必须可溶
(4)复分解反应实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和水。
(四)盐的化学性质
反应 反应发生的条件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将在第2章学习) ①盐要溶于水;②金属的活动性排在盐溶液中金属的前面;③K、Ca、Na除外
盐+酸→新盐+新酸 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盐+碱→新盐+新碱 ①反应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盐+盐→新盐+新盐 ①反应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盐与化肥
(一)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化肥的种类 常见化肥 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缺乏时的表现
氮肥(含有氮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氮肥有NHNO3 CO(NH2)2和NHHCO3等 氮肥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 植物缺氮元素时叶片发黄,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减慢
钾肥(含有钾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钾肥有K2CO3、K2SO4和KCl等 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生成 植物缺钾元素时茎细小,叶片有褐斑,易倒伏
磷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磷肥有过磷酸钙[CaSO4和Ca(H2PO4)2 的混合物] 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 植物缺磷元素时根短小,叶片暗绿带红。过量会引起作物贪青晚熟
复合肥(含N、P、K三种元素中两种或三种) KNO3、K3PO4、(NH4)3PO4 等 具有氮肥、磷肥、钾肥的两重或多重功效
(二)铵盐的制取
工业上用酸与氨气反应制氮肥(铵盐)
NH3+H2O+CO2 = NH4HCO3 (碳铵)
2NH3+H2SO4 = (NH4)2SO4 (硫铵)
(三)合理使用化肥
虽然化肥有助于植物生长,但长期使用化肥往往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因此通常需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农家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多种营养元素,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三、碱和盐的性质实验
(一)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和紫色石蕊试液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试管溶液变红色滴有紫色石蕊试液试管变蓝色 氢氧化钙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紫色管溶液石蕊试液变蓝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氢氧化钙能与酸反应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钙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钙能与某些盐反应
(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
实验步骤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取两支试管,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稀硫酸,另一支倒人少量硫酸铜溶液,向两支试管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再往这两支试管中滴人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 BaCl2+H2SO4 = BaSO4↓+2HClBaCl2+CuSO4 = BaSO4 ↓+CuCl2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取一支试管,倒入碳酸钠溶液,向该试管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再往这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 BaCl2+Na2CO3 = BaCO3↓+2NaCl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有气泡产生BaCO3+2HNO3 = Ba(NO3)2+H2O+CO2↑
取两支试管,向支试管中倒入稀盐酸, 另一支试管中倒入NaCl溶液,向这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再往这两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 HCl+AgNO3=AgCl↓ +HNO3NaCl+AgNO3= AgCl ↓+NaNO3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取一支试管,倒入碳酸钠溶液,向该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再往这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 Na2CO3+2AgNO3 = Ag2CO3↓ +2NaNO3Ag2CO3+2HNO3= 2AgNO3+H2O+CO2↑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有气泡产生
例1、钾肥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类物质生成,下列肥料属于钾肥的是(  )
A.K2SO4 B.NH4Cl C.NaNO3 D.Ca(H2PO4)2
例2、小李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的( )

A.图甲中实验仪器操作无误
B.图乙中d-m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有和
例3、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
C.从a点到c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 D.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例4、某种粗盐水中有少量含SO42-、K+的杂质,小金用这种粗盐水经过下列实验流程制取纯净氯化钠晶体。
(1)固体A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加碳酸钠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若将溶液C蒸发至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得到晶体,所得体仍不是纯净的氯化钠,理由是________。
例5、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杨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请回答:
(1)步骤②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有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有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为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应将上述步骤中________试剂改为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1.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滴加过程中,溶液中钠离子数量不断增加
C.整个变化过程中硫酸根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的pH>7
2.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科学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3.及时归纳是学好科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如图所示的结构图归纳盐的四个方面的科学性质(图中编号①﹣④),请归纳有关知识。
(1)在归纳性质②时,选取了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两种物质,它们在溶液中相互反应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在性质③中,X代表_________类物质。
(3)在归纳性质④时,从“某些盐”中选取了硝酸银,写出与硝酸银反应的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_________ 。
4.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A的作用是
(3)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4)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撤除装置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
5.取石灰石样品4克,把20克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最后称量,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5次
稀盐酸用量/克 5 5 5 5
剩余固体质量/克 3 2 1 1
(1)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
(2)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
1.下列关于化肥及其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氮肥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
B.白菜生长过程中不茂盛,叶子发黄,可施加尿素
C.Ca3(PO4)2 属于复合肥
D.把硫酸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施用可使肥效提高
2.取一定量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测得该溶液pH随加入碳酸钠溶 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和d点处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CaCl2和NaCl
B.ab段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和气泡产生
C.bc段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D.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溶液增多
3.某溶液中先滴加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 )
A.一定含有SO42- B.一定含有Ag+ C.一定含有CO32- D.一定含有Ag+或SO42-
4.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的盐酸;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
A.②⑤④①③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 D.②④⑤①③
5.向下表的甲物质中逐渐加入相应的乙物质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③④
6.某同学为了研究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变质情况,设计如下实验:
请通过计算分析:
(1)产生气体B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粉末A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_ ,这些碳酸钙是由___________g氧化钙转化而来的;
(3)粉末A中氧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
A. K2SO4属于钾肥,此选项符合题意;
B. NH4Cl属于氮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NaNO3属于氮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Ca (H2PO4)2属于磷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例2、D
【解析】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A不正确;
B、由溶液pH的变化图,d m段pH增大,发生的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d m断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故B不正确;
C、由溶液pH的变化图,m n段pH不变,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产生,故C不正确;
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溶质有Na2CO3和NaCl,故D正确。故选D。
例3、D
【解析】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这段时间内溶液质量的增大量为加入碳酸钠的质量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差;然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这段时间内溶液质量的增大量为加入碳酸钠的质量与沉淀的质量之差;当二者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的增大量等于加入碳酸钠的质量,据此分钟判断。
A.ab段应该为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bc管应该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从a到c,一直有氯化钠不断生成,因此它的质量不断增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从b到c点,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氯化钠呈中性,因此溶液的pH值保持不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例4、(1)BaSO4
(2)BaCl2 +Na2CO3=BaCO3↓ +2NaCI
(3)钾离子未除去
【解析】根据流程图中加氯化钡可除去硫酸根离子,加碳酸钠可除去钡离子分析。
【解答】(1)固体A是加入过量氯化钡产生的,为硫酸根与钡离子生成的硫酸钡;
(2)加碳酸钠可除去A中过量的氯化钡,反应方程式为 BaCl2 +Na2CO3=BaCO3↓ +2NaCI ;
(3)因整个过程中没有除去钾离子,所以所得晶体不是纯净氯化钠。
例5、(1)BaCO3(2)H2SO4;HNO3
【解析】(1)加入硝酸钡后,生成了白色沉淀,那么沉淀可能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也可能是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加入足量稀硫酸后,生成了气体,肯定是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而剩余的沉淀肯定是硫酸钡。这些硫酸钡可能是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也可能是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因此只能确定②中碳酸钡的存在,不能判断硫酸钡的存在。
(2)由于加入稀硫酸,会引入硫酸根离子,进而影响对硫酸钠是否存在的判断,因此我们应该将稀硫酸换成稀硝酸,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步骤②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有 BaCO3 ;
(2)有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为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应将上述步骤中 H2SO4 试剂改为 HNO3
1.A
【解析】
A. 0—b段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所以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硫酸钠、硫酸铜3种,此选项错误;
B. 因为反应过程中,钠离子不与其它离子结合为沉淀,所以滴加过程中,溶液中钠离子数量不断增加,此选项正确;
C. 因为反应过程中,硫酸根离子不与其它离子结合为沉淀,所以整个变化过程中硫酸根离子数目没有改变,此选项正确;
D. d点是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7,此选项正确。
2.B
【解析】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①正确;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其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②正确;
③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根据HCl+NaOH=NaCl+H2O可知,每36.5份质量的氯化氢能生成58.5份质量的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根据CuCl2+2NaOH= Cu(OH)2↓+2 NaCl可知,每135份质量的氯化铜能生成117份质量的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③错误;
④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大,增大的是生成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水,溶剂的质量增大,但是幅度减小,故④正确。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烧杯内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①②④。
3.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CuSO4+2NaOH=Cu(OH)2↓+Na2SO4 酸 NaCl+AgNO3═NaNO3+AgCl↓
【解析】
(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故实验现象是由蓝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2)盐除了能和某些金属、某些碱、某些盐反应,还可以和某些酸反应,故在性质③中,X代表酸类物质。
(3)在归纳性质④时,从“某些盐”中选取了硝酸银,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知化学方程式可以为:NaCl+AgNO3═NaNO3+AgCl↓。
4.①Ba(OH)2+CO2=BaCO3↓+H2O;
②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D中;
③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④偏大,偏大.
【解析】①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CO2=BaCO3↓+H2O;
②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碱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装置A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D中;
③空气通入过快,不能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如果撤掉A ,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未除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钡反应,装置B中产生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如果不除去气体中的水,会使D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大.
5. 75%; 14.6%;
解:根据第1次和第2次加入稀盐酸的实验数据可知,5g的稀盐酸可反应掉1g的碳酸钙。设5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x=0.73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解析】
(1)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固体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第5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质量仍剩余1g,说明该1g固体是杂质,所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1.B
【解析】
A、磷肥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故A错误。
B、白菜生长过程中不茂盛,叶子发黄,是因为缺少氮元素,尿素的化学式为CO(NH2)2,属于氮肥,故B正确。
C、Ca3(PO4)2 中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磷元素,所以属于磷肥,故C错误。
D、硫酸铵和熟石灰会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不能同时使用,故D错误。
2.D
【解析】
A、a点是加入碳酸钠溶液前,此处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ab段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bc段发生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有沉淀生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过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3.A
【解析】某溶液中先滴加稀盐酸,无现象,说明不含银离子,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生成了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4.A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分别能除去镁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及氢氧化钠、碳酸钠可用盐酸除,氯化钡用碳酸钠除分析。
【解答】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 然后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分别除去镁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加入试剂均过量,加入的过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可用盐酸除去,而氯化钡只能用碳酸钠除,所以氯化钡溶液要加在碳酸钠溶液前,将杂质转化为沉淀后先过滤,再向滤液中加盐酸,即可除去所有杂质;
5.B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开始并没有马上产生沉淀或气体,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才生成的,据此分析判断。
①硝酸钡不与稀盐酸反应,而只与稀硫酸反应,因此反应开始时就会产生沉淀,故①错误;
②稀硫酸与铜不反应,只与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因此反应开始就会生成氢气,故②错误;
③稀盐酸先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开始时没有气体生成;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故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HCl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者同时反应,沉淀立即产生,故④错误;
⑤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没有气体生成;然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⑤正确。 那么能用曲线表示的是③⑤。
6.(1)1.1g(2)2.5g;1.4
(3)解:由(2)可知,粉末A中含2.5g碳酸钙,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总质量为12g-2.5g=9.5g。
原氧化钙质量为10g,则现未变质的氧化钙和变质为氢氧化钙的氧化钙质量总和为10g-1.4g=8.6g。
设未变质的氧化钙质量为x
x=5.8g
CaO% = ×100% = 48.3%
答:粉末A中氧化钙的质量分数是48.3%。
【解析】
【详解】
(1)气体B是二氧化碳,沉淀质量2.5g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x=1.1g
(2)由,可知,粉末A中CaCO3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也是2.5g;
设这些CaCO3是由质量为y的CaO转化而来;
由,可知,CaO~CaCO3,
解得:y=1.4g
(3)解:由(2)可知,粉末A中含2.5g碳酸钙,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总质量为12g-2.5g=9.5g;
原氧化钙质量为10g,则现未变质的氧化钙和变质为氢氧化钙的氧化钙质量总和为10g-1.4g=8.6g;
再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氧化钙的质量,过程见答案。
2023浙教版科学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优讲义(八)
几种重要的盐(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