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4 托物言志诗(学生版)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教材链接1.(2023·广东广州·六年级期中)古诗鉴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2.(2022·广东深圳·小升初真题)诗海徜佯。【材料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材料二】题画竹[清]戴熙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材料三】县署丛竹[宋]梅尧臣袅袅幽亭竹,团团自结丛。寒生绿樽上,影入翠屏中。陶柳应惭弱,潘花只竞红。方持雪霜操,不敢倚春风。1.在材料一横线上填入正确的诗句。2.三首诗歌都写竹,但赞美了竹的不同品格。请分别说说三首诗各表现了竹的什么品格。3.古人常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请从这三首诗的描写中,谈谈为什么要将竹称为“君子”?你还知道有关梅、兰、菊的诗句吗?请写一句。4.材料三与跟材料一、材料二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简单谈谈你的理解。3.(2022·山东德州·六年级期中)对比阅读。(甲)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乙)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______朝诗人______,两首诗都是______诗,诗人借咏叹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2.《石灰吟》一诗中,首句“千锤万凿”说明 ,“ ”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 ”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_____等革命烈士。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者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B.《咏煤炭》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C.《咏煤炭》中“洪炉照破夜沉沉”一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D.通过比较发现,同一作者,在《石灰吟》中侧重表现了自觉接受严酷考验的思想,在《咏煤炭》中侧重表现了一种奉献精神。4.(2022·河北邢台·小升初真题)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竹石【清】郑燮 , 。 , 。(1)默写《竹石》。(2)这首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 ,后两句写了竹子的_______。(3)后两句的意思是:(4)诗人借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 。5.(2022·山东枣庄·小升初真题)诗词欣赏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这两首诗都是 诗,借咏叹马、石灰,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石灰吟》以石灰作比,表达了诗人 的高尚品质。(2)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 ,读出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朗读《石灰吟》中“若等闲”可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 之意。6.(2021·陕西西安·四年级期中)古诗阅读。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给诗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尽:应读“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占:应读“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诗中与“辛苦”相呼应的短语是__________,与“甜”字相呼应的字是_____。3.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了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劳动者。B.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C.抒发了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向往。7.(2021·云南楚雄·六年级期中)阅读古诗,完成1-4小题。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②瘦骨:清瘦的骨头。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1.本诗的作者李贺被称为( )A.诗仙 B.诗鬼 C.诗圣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3)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4.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8.(2022·全国·六年级期末)古诗阅读。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此诗的作者是 ,这是一首(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和 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的态度是 ,表现了石灰的 。3.此诗使用 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 的高尚情操。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 、 ,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 , 。”9.(2021·吉林长春·六年级期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1.在横线处把诗句补充完整。2.“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3.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的品质。4.最后一句诗中的“任”字,写出了竹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10.(2020·山东临沂·小升初真题)对比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补充诗句。2.第一首题目是__________,第二首题目是__________。3.“何当”的意思是__________,“任尔”的意思是__________。第一首中“快走”意思是__________,“走马观花”中“走马”意思是__________。4.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1.(2023·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蝉垂緌饮清露, 。,非是藉秋风。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这是一首咏物诗。我还学过的咏物诗有______________。3.给加点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垂緌(ruí wěi) 藉秋风(jí jiè)4.理解词义。(1)流:___________(2)疏桐:__________(3)藉:____________5.诗人借蝉表明自己高洁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不需要借助秋风。B.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C.这首诗强调自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垂緌”写了蝉的外形,“饮清露”写出蝉的习性。B.第二句中的“出”字形象地写出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使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和力度。C.第三、四句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B.“垂緌饮清露”句,不仅写了蝉的形体与习性,也暗示了诗人追求清廉的品质。C.“流响出疏桐”句,不仅写了蝉的声音,同样也暗示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表明只有依靠自己的权势和他人的力量才能使自己声名远扬。9.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苦闷心情。( )(2)这首诗强调德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0.古代诗人常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请再写两句这样的诗。1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读完后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2.(2023·全国·四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______________,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3.乾坤:天地。1.在原文填写诗句。2.用“√”选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砚(yàn xiàn) 痕(héng hén) 乾(qián qǐ) 坤(kūn shēn)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1)淡:____________(2)清气:____________(3)乾坤:_____________4.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写墨梅气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5.用自己话写出第三、四句的意思。6.画中的墨梅长在 ,“痕”字让我体会到了7.下面是三位同学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墨梅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B.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C.借墨梅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8.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9.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思想品格?10.诗中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1.诗的前两句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句 ,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 ,只是要让 。12.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梅花的哪些品格精神?从梅花的品格精神联想到哪些人呢?13.你还知道哪些写梅的诗句?写一两句。14.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1)诗中直接描写墨梅的诗句是“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2)诗的三、四句是对墨梅的赞誉。( )(3)在作者看来,墨梅特别普通,不值得夸赞。( )15.诗人借墨梅表现了( )A.厌恶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志趣。B.有才华却不能施展的愤恨。C.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3.(2023·全国·三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这两句诗出自 代诗人 写的《 》。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2.我们可以借助图片理解诗句,与第一句诗对应的图片是( )。与第二句诗对应的图片是( )A. B.3.作者抓住“ ”与“ ”,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与“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4.体会苏轼写诗赠刘景文的用意,对的打“√”,错的打“×”。(1)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 )(2)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一直消沉。( )5.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君”是尊称,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称呼“ ”,在诗中指的人是 ,这首诗是 写给他的。6.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擎雨盖”指的是( )A.荷叶 B.雨伞 C.荷花 D.菊花7.诗中描绘了秋天哪些事物?8.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我们读古诗常用的方法。读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几句话描述一下。4.(2023·四年级课时练习)古诗阅读。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下列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根:扎根。 B.破岩:破碎的石头。C.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D.任:任凭2.本诗表面上写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写________________。3.首句中的“咬”字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后两句中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什么?进一步表现了竹子怎样的精神?5.下列对《竹石》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题画诗,同时也是一首咏物诗。B.《竹石》与《墨梅》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C.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执着有力。D.这首诗借描写竹子,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5.(2023·六年级课时练习)理解古诗《石灰吟》。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浑: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3.“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 ,“石灰吟”就是__________的意思。4.以下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5.前两句诗将“烈火焚烧”与“_________”进行对比,衬托了石灰的___________;后两句诗表面上是说___________,实际上是诗人表明自己_______________的心性。6.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7.这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是(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8.诗句“ , ”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追求。6.(2022·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石灰吟①[明]于谦千锤万凿②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1.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2.《石灰吟》这首诗是抓住石灰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7.(2022·五年级单元测试)古诗阅读。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______________,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3.乾坤:天地。1.在原文填写诗句。2.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 ;写墨梅气味的诗句是 。3.用自己话写出第三、四句的意思。4.画中的墨梅长在 ,“痕”字让我体会到了5.下面是三位同学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墨梅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B.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C.借墨梅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8.(2021·四年级单元测试)古诗阅读。《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②满乾坤。[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清气:清香的气味。1.本诗的作者是 ,“洗砚池”是一个典故,与 有关。2.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什么特点?3.诗中“ , ”写墨梅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弥漫在天地之间。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2022·五年级课时练习)古诗阅读。蝉, 。居高声自远, 。1.把诗句补充完整。2.解释词语:①流响: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藉: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全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蝉的特点。4.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赞美了5.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6.诗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B.“垂緌饮清露”句,不仅写了蝉的形体与习性,也暗示了诗人追求清廉的品质。C.“流响出疏桐”句,不仅写了蝉的声音,同样也暗示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表明只有依靠自己的权势和他人的力量才能使自己声名远扬。8.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苦闷心情。( )(2)这首诗强调德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0.(2022·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2.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 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3.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专题04 托物言志诗(教师版)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教材链接1.(2023·广东广州·六年级期中)古诗鉴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答案】(1)C(2)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精神。【详解】(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C.有误,本诗并没有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这首诗托物言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和作者情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2022·广东深圳·小升初真题)诗海徜佯。【材料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材料二】题画竹[清]戴熙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材料三】县署丛竹[宋]梅尧臣袅袅幽亭竹,团团自结丛。寒生绿樽上,影入翠屏中。陶柳应惭弱,潘花只竞红。方持雪霜操,不敢倚春风。1.在材料一横线上填入正确的诗句。2.三首诗歌都写竹,但赞美了竹的不同品格。请分别说说三首诗各表现了竹的什么品格。3.古人常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请从这三首诗的描写中,谈谈为什么要将竹称为“君子”?你还知道有关梅、兰、菊的诗句吗?请写一句。4.材料三与跟材料一、材料二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简单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千磨万击还坚劲 2.《竹石》这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执着的形象。《题画竹》表现了竹长势旺盛,生机勃勃的形象。《县署丛竹》这首诗表现了竹初春时青翠娇嫩、正直的形象。 3.因为竹经冬不凋,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是不同流合污的高雅之士、谦谦君子的象征。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4.《竹石》和《题画竹》这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而《县署丛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将竹子与柳树、繁花相比较,突出竹子的品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默写。材料一的诗出自清代郑燮《竹石》,全诗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本题考查诗词的主题思想。《竹石》中“青山”“破岩”“任尔东西南北风”写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但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题画竹》中“龙孙长”“凤尾摇”写竹子趁雨后破土而出,竹叶在风中摇曳,表现出竹子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的形象。《县署丛竹》中“袅袅”“团团”可看出竹子随风摆动的柔嫩,表现了竹初春时青翠娇嫩、正直的形象。3.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课外搜集与积累。《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这句诗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因此与君子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一样;《题画竹》中,“指日定干霄”与君子具备宏伟志向的抱负一样;《县署丛竹》中,“方持雪霜操”与君子清正高洁的品质一样。描写梅花的诗句是: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兰花的诗句是:清代曹寅的《冬兰》中的“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描写兰花的诗句是:东晋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竹石》和《题画竹》这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县署丛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竹石》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表现诗人局部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看出。《题画竹》通过描写雨后蓬勃生长的竹子喻示只要虚心好学和扎实学问必能成就一番事业,从“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可看出。而《县署丛竹》则是运用对比,将竹子与柳树、繁花相比较,柳树娇弱,繁花只争奇斗艳,只有竹子不畏雪霜,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从“方持雪霜操,不敢倚春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3.(2022·山东德州·六年级期中)对比阅读。(甲)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乙)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______朝诗人______,两首诗都是______诗,诗人借咏叹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2.《石灰吟》一诗中,首句“千锤万凿”说明 ,“ ”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 ”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_____等革命烈士。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者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B.《咏煤炭》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C.《咏煤炭》中“洪炉照破夜沉沉”一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D.通过比较发现,同一作者,在《石灰吟》中侧重表现了自觉接受严酷考验的思想,在《咏煤炭》中侧重表现了一种奉献精神。【答案】1.明 于谦 咏物言志 石灰 煤炭 2.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粉骨碎身 浑不怕 叶挺 江姐 3.C【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作者及古诗的类型。《石灰吟》和《咏煤炭》这两首诗都是明朝诗人于谦的作品。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咏煤炭》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咏怀,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拓展。《石灰吟》翻译如下: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可以从我们学过的课文或课外书籍中挑选出两名革命烈士即可。如:黄继光、董存瑞、杨靖宇等。3.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A.正确。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B.正确。《咏煤炭》此诗借煤炭的燃烧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首二句写煤炭所蕴藏的能量,亦即人的才智;中四句写煤炭对人类的贡献,亦即作者立身处世的宗旨;末二句写煤炭的志向,亦即作者的抱负。全诗八句,句句比喻,语语双关,运笔自如,情感深沉,意蕴浑然。C.错误。“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爝火燃回春浩浩”意思是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D.正确。《咏煤炭》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侧重表现了一种奉献精神。《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侧重表现了自觉接受严酷考验的思想。故选C。4.(2022·河北邢台·小升初真题)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竹石【清】郑燮 , 。 , 。(1)默写《竹石》。(2)这首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 ,后两句写了竹子的_______。(3)后两句的意思是:(4)诗人借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 。【答案】(1)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2) 特点 品格(3)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4)刚正不阿、坚强不屈、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古诗。《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阅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这两句诗写了竹子的特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这两句诗写了竹子的品格。(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4)本题主要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掌握。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5.(2022·山东枣庄·小升初真题)诗词欣赏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这两首诗都是 诗,借咏叹马、石灰,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石灰吟》以石灰作比,表达了诗人 的高尚品质。(2)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 ,读出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朗读《石灰吟》中“若等闲”可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 之意。【答案】(1) 咏志 坚贞不屈 (2) 放缓 从容【详解】(1)本题考查主题思想。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五言诗。这首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马诗》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石灰吟》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2)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古诗朗读的能力。学习时,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情境引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通过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马诗》前两句语速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语调适当上扬,“快走”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石灰吟》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要读得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第三句语调昂扬,“要留清白在人间”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6.(2021·陕西西安·四年级期中)古诗阅读。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给诗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尽:应读“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占:应读“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诗中与“辛苦”相呼应的短语是__________,与“甜”字相呼应的字是_____。3.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了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劳动者。B.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C.抒发了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向往。【答案】1.jìn 全部,都 zhàn 占据,占有 2. 采得百花 蜜 3.C【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义的辨析。尽被占:jìn bèi zhàn。“无限风光尽被占”的意思是无尽的美好风景都被占去了。“尽”的意思是全部,都;“占”的意思是占据,占有。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意思是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蜜是甜的,采得百花很辛苦,所以,在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字是“蜜”,与“辛苦”相呼应的短语是“采得百花”。3.本题考查古诗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首诗借蜜蜂歌颂了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C.不正确,这首诗没有抒发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向往。7.(2021·云南楚雄·六年级期中)阅读古诗,完成1-4小题。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②瘦骨:清瘦的骨头。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1.本诗的作者李贺被称为( )A.诗仙 B.诗鬼 C.诗圣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3)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4.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答案】1.B 2.C 3.√ × √ 4.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马非凡马”意思是: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结合句义,此句的朗读节奏应为:此马/非/凡马。故选B。3.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辨析。阅读诗歌,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故(1)(3)正确。(2)有误,作者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只是以马自喻。4.本题考查了诗句翻译。结合译文和注释作答,“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意思是:它看上去瘦骨嶙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8.(2022·全国·六年级期末)古诗阅读。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此诗的作者是 ,这是一首(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和 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的态度是 ,表现了石灰的 。3.此诗使用 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 的高尚情操。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 、 ,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 , 。”【答案】1.于谦 C 2.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不怕打击、不怕烈火 无畏精神 3.托物言志 清廉高洁 4.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古诗的体裁。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和诗词名句理解。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4.本题考查词语搭配和诗词歌赋默写。临危不惧:面对危难,一点也不害怕。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对死无所畏惧。和古诗中描写的石灰搭配。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9.(2021·吉林长春·六年级期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1.在横线处把诗句补充完整。2.“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3.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的品质。4.最后一句诗中的“任”字,写出了竹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答案】1.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2.D 3.坚韧顽强 4.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郑燮的《竹石》,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本题考查字词的作用。“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3.本题古诗的鉴赏。作者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赞美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4.本题考查字词的作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任”的意思是任凭,无论,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10.(2020·山东临沂·小升初真题)对比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补充诗句。2.第一首题目是__________,第二首题目是__________。3.“何当”的意思是__________,“任尔”的意思是__________。第一首中“快走”意思是__________,“走马观花”中“走马”意思是__________。4.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答案】1.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2.《马诗》 《竹石》 3.何时将要 任凭你 快跑 骑着奔跑的马 4.两首诗都借物喻人,运用了比兴于法。《马诗》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竹石》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唐代〕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竹石[ 清 ]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2.本题考查古诗题目。第一首题目是《马诗》;第二首题目是《竹石》。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理解字词意思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何当”的意思是何时将要;“任尔”的意思是任凭你;快走”意思是快跑; “走马”意思是骑着奔跑的马。4.本题考查古诗的表达方式及思想感情。《马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竹石》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这两首诗借物喻人,运用了比兴于法。1.(2023·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蝉垂緌饮清露, 。,非是藉秋风。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这是一首咏物诗。我还学过的咏物诗有______________。3.给加点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垂緌(ruí wěi) 藉秋风(jí jiè)4.理解词义。(1)流:___________(2)疏桐:__________(3)藉:____________5.诗人借蝉表明自己高洁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不需要借助秋风。B.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C.这首诗强调自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垂緌”写了蝉的外形,“饮清露”写出蝉的习性。B.第二句中的“出”字形象地写出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使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和力度。C.第三、四句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B.“垂緌饮清露”句,不仅写了蝉的形体与习性,也暗示了诗人追求清廉的品质。C.“流响出疏桐”句,不仅写了蝉的声音,同样也暗示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表明只有依靠自己的权势和他人的力量才能使自己声名远扬。9.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苦闷心情。( )(2)这首诗强调德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0.古代诗人常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请再写两句这样的诗。1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读完后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2.唐 虞世南 《咏柳》 3.ruí jiè 4. 发出 高大疏朗的梧桐树 凭借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B 7.D 8.D 9. × √ 1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1.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条件),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蝉》是唐代虞世南的作品,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我们学过类似的咏物诗有《石灰吟》《竹石》等。3.本题考查字音识记。垂緌(chuí ruí):低垂着触须。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藉秋风(jiè qiū fēng):借助了秋风。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流响出疏桐: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流:发出。(2)疏桐:高大疏朗的梧桐树。(3)非是藉秋风:而不是依靠秋风。藉:凭借。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抒情,表明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本诗没有运用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而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感情的。故选B。7.本题考查古诗理解。D.这首诗中诗人以蝉自比,主要运用了托物喻人的手法。说法错误。故选D。8.本题考查古诗理解。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明诗人自己立身高洁,不用别人传扬,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故题目表述错误。故选D。9.本题考查古诗理解。(1)错误,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蝉鸣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题目说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正确。(2)正确,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托物言志的诗句有: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1.本题考查主旨情感。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2.(2023·全国·四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______________,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3.乾坤:天地。1.在原文填写诗句。2.用“√”选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砚(yàn xiàn) 痕(héng hén) 乾(qián qǐ) 坤(kūn shēn)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1)淡:____________(2)清气:____________(3)乾坤:_____________4.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写墨梅气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5.用自己话写出第三、四句的意思。6.画中的墨梅长在 ,“痕”字让我体会到了7.下面是三位同学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墨梅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B.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C.借墨梅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8.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9.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思想品格?10.诗中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1.诗的前两句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句 ,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 ,只是要让 。12.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梅花的哪些品格精神?从梅花的品格精神联想到哪些人呢?13.你还知道哪些写梅的诗句?写一两句。14.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1)诗中直接描写墨梅的诗句是“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2)诗的三、四句是对墨梅的赞誉。( )(3)在作者看来,墨梅特别普通,不值得夸赞。( )15.诗人借墨梅表现了( )A.厌恶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志趣。B.有才华却不能施展的愤恨。C.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答案】1.不要人夸好颜色 2.yàn hén qián kūn 3.颜色浅,淡雅 清香的气味 天地 4.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5.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好看,只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6.洗砚池边 梅花的朴素淡雅 7.C 8.花色淡墨,花香清淡。 9.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10.拟人 11.抒情言志 让人夸赞颜色好 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12.鄙视流俗、贞节自守。文天祥、朱自清。1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4.√ √ × 15.C【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能力。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全文: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2.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砚,读音yàn:砚台:笔~。痕,读音hén:痕迹:泪~。乾,读音qián: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天、阳。坤,读音kūn:八卦之一。代表地。3.本题考查字词理解。全诗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1)淡:颜色浅,淡雅。(2)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3)乾坤:天地间。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诗句“朵朵花开淡墨痕”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写出了梅花的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提出了梅花的气味。故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写墨梅气味的诗句是“只留清气满乾坤”。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能力。首先要熟读诗词,领会其意境。其次,古诗句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必须准确无误,简洁精炼。不可以漫无边际发挥主观想象,偏离作者原意。最后根据注释逐字翻译,用连贯的语句串联起来,注意语句通顺。“清气”是指清香的气味,“乾坤”是指天地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好看,只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诗句“我家洗砚池头树”表明梅花是生长在诗人家中的洗砚池边。故答案为“洗砚池边”。诗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的“痕”字是表示痕迹,留下的印记。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作者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是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朴素的气质,作者通过一个“痕”字,使人对梅花的产生敬爱,更能体现出梅朴素淡雅的气质。故“痕”字让我体会到了“梅花的朴素淡雅”。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C.“孤芳自赏”是指把自己看成一朵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故C说法不正确。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从诗句看,写梅花的词语为“淡墨痕”“颜色好”和“清气满乾坤”,应从颜色和香气两个角度解答,花色淡墨,花香清芬。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体现出梅花的傲骨,不争宠,不献媚,不需要理会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只是默默的做出自己的贡献。1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的前两句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句,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抒情言志,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1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课外知识的积累。结合诗歌内容可知,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我可以感悟到梅花的鄙视流俗、贞节自守品格精神。从这些可联想到坚贞不屈的文天祥,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蓄须明志的梅兰芳。13.本题考查了诗句的积累与运用。结合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一两句写梅的诗句即可,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1)“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选项正确。(2)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选项正确。(3)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选项有误。15.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感知和分析能力。梅这首古诗属于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这首诗作者借助梅花表现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故选C。3.(2023·全国·三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这两句诗出自 代诗人 写的《 》。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2.我们可以借助图片理解诗句,与第一句诗对应的图片是( )。与第二句诗对应的图片是( )A. B.3.作者抓住“ ”与“ ”,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与“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4.体会苏轼写诗赠刘景文的用意,对的打“√”,错的打“×”。(1)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 )(2)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一直消沉。( )5.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君”是尊称,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称呼“ ”,在诗中指的人是 ,这首诗是 写给他的。6.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擎雨盖”指的是( )A.荷叶 B.雨伞 C.荷花 D.菊花7.诗中描绘了秋天哪些事物?8.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我们读古诗常用的方法。读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几句话描述一下。【答案】1.宋 苏轼 赠刘景文 对比 2.AB 3.荷尽 菊残 已无 犹有 4.× √ 5.您 刘景文 苏轼 6.A 7.(枯)荷、(残)菊、(黄)橙和(绿)橘。 8.秋末冬初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果树硕果累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本题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2.本题考查诗句与图片匹配能力。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从“荷尽”、“雨盖”可知这句诗对应的是A图,图中荷花凋谢了;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是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从“菊残”可知对应的是B图,图中菊花虽然枯萎了,但是被大雪覆盖的菊花还在抬头挺胸。3.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是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此句写景,以“荷尽”与“菊残”对此,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4.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1)错误。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菊残犹有傲霜枝”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但并没有表明作者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2)正确。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5.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文中指的是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6.本题考查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和识记。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擎雨盖”指的是荷叶。故选A。7.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一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结合诗句内容展开想象,写出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即可。4.(2023·四年级课时练习)古诗阅读。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下列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根:扎根。 B.破岩:破碎的石头。C.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D.任:任凭2.本诗表面上写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写________________。3.首句中的“咬”字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后两句中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什么?进一步表现了竹子怎样的精神?5.下列对《竹石》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题画诗,同时也是一首咏物诗。B.《竹石》与《墨梅》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C.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执着有力。D.这首诗借描写竹子,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答案】1.B 2.竹 人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 3.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竹子坚韧的精神 4.“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挫折与困难。进一步表现了竹子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5.D【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A.正确。立根原在破岩中: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立根:扎根。B.不正确。立根原在破岩中: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破岩:指的是岩石的缝隙之处。C.正确。千磨万击还坚劲: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D.正确。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任:任凭。因此选择B。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竹石》是清代书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后两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此诗借物喻人,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读古诗可知前两句描写的是竹子,首句中的“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拟人手法形容竹子的扎根于散乱、破碎的岩石之中,不怕土薄石坚,基础不牢,却像锋牙利齿一般,一旦咬定就不放松。生动地刻画出了竹子坚劲、顽强的性格。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字有仍然之意,又有反而之意。意思是说,任你四面八方的狂风暴雨,一年四季的霜打雪冻,千般磨折,万般打击,它反而更苍劲挺拔,坚韧不移,顽强不屈。这就进一步描绘了竹子无视环境压力的豪放气概。5.本题考查诗歌理解。这首诗借描写竹子,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D项中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说法错误,所以选D项。5.(2023·六年级课时练习)理解古诗《石灰吟》。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浑: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3.“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 ,“石灰吟”就是__________的意思。4.以下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5.前两句诗将“烈火焚烧”与“_________”进行对比,衬托了石灰的___________;后两句诗表面上是说___________,实际上是诗人表明自己_______________的心性。6.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7.这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是(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8.诗句“ , ”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追求。【答案】1.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2.全, 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3.吟诵 吟诵石灰 4.C 5.若等闲 从容自如 石灰石甘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洁白的本色 洁身自好、坚贞不屈 6.A A A D 7.B 8.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坚守高尚节操【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石灰吟》是明代于谦的作品,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浑:亦作“全”,全然。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石灰吟:赞颂石灰。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A.若:好像、好似。B.等闲:平常,轻松。C.浑:亦作“全”, 全然。选项C的解释错误。故选C。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6.本题考查关联词。即使: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不管:不顾,不考虑。 无论:不论、不管;不要说、不用说。 (常跟“都”连用) 也: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 例句想表达的意思:就算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或粉骨碎身,我都要留清白在人同。根据词意和句意,填空处应填“即使”“即使”“即使”“也”。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A.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B.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C.借物喻理;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从题目名“石灰吟”和诗意可以知道这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体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点睛】参考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6.(2022·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石灰吟①[明]于谦千锤万凿②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1.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2.《石灰吟》这首诗是抓住石灰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答案】1.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若平常不怕牺牲为国尽忠 坚守高尚节操。 2.抓住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来写的。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更突出石灰不怕击打。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粉,“全不怕”突出石灰甘愿经受磨炼,奉献自己的品质。 3.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4.A【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2.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第一二句写出了石灰的勇敢,不怕磨难,第三四句写出了石灰3.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4.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识记、理解与分析能力。A错误。《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7.(2022·五年级单元测试)古诗阅读。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______________,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3.乾坤:天地。1.在原文填写诗句。2.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 ;写墨梅气味的诗句是 。3.用自己话写出第三、四句的意思。4.画中的墨梅长在 ,“痕”字让我体会到了5.下面是三位同学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墨梅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B.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C.借墨梅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答案】1.不要人夸颜色好 2.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3.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好看,只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4.洗砚池边 梅花的朴素淡雅 5.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与填写的能力。出自王冕的《墨梅》,全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诗句“朵朵花开淡墨痕”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写出了梅花的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提出了梅花的气味。故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朵朵花开淡墨香”;写墨梅气味的诗句是“只留清气满乾坤”。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能力。首先要熟读诗词,领会其意境。其次,古诗句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必须准确无误,简洁精炼。不可以漫无边际发挥主观想象,偏离作者原意。最后根据注释逐字翻译,用连贯的语句串联起来,注意语句通顺。“清气”是指清香的气味,“乾坤”是指天地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好看,只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诗句“我家洗砚池头树”表明梅花是生长在诗人家中的洗砚池边。故答案为“洗砚池边”。诗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的“痕”字是表示痕迹,留下的印记。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作者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是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朴素的气质,作者通过一个“痕”字,使人对梅花的产生敬爱,更能体现出梅朴素淡雅的气质。故“痕”字让我体会到了“梅花的朴素淡雅”。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C.“孤芳自赏”是指把自己看成一朵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故说法不正确。8.(2021·四年级单元测试)古诗阅读。《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②满乾坤。[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清气:清香的气味。1.本诗的作者是 ,“洗砚池”是一个典故,与 有关。2.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什么特点?3.诗中“ , ”写墨梅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弥漫在天地之间。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王冕 王羲之 2.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3.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4.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洗砚池”的典故和“书圣”王羲之有关。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鹅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也就是王羲之故居里。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2.本题考查古诗鉴赏。“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解释为:在我家中洗砚的池边长着一颗梅树,树上的每一朵盛开的梅花,仿佛像是毛笔上的墨水被洗之后,只余下淡淡墨痕一般淡雅。写墨梅花朵淡雅,基本没有什么颜色,如同淡墨勾勒,点染而成。一个“淡”字,画出了花朵的神韵。表现出梅花淡雅、素朴的特点。“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解释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美丽,它仅仅是将自己那清幽的芬芳留在天地间而已。写梅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弥漫在洗砚池前。一个“满”字,写出了花香四溢,怡人心神的情状。表现出梅花高洁、清秀的特点。《墨梅》中的“梅花”由淡墨画成,没有艳丽的颜色,却具有幽独超逸、神清骨秀的气质。以墨梅表现了梅花的高洁,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骨风。作者明面上在描写梅花高洁端庄的丰姿,实际上是在借梅自喻,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3.本题考查诗句鉴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解释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美丽,它仅仅是将自己那清幽的芬芳留在天地间而已。写墨梅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弥漫在天地之间。4.本题考查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9.(2022·五年级课时练习)古诗阅读。蝉, 。居高声自远, 。1.把诗句补充完整。2.解释词语:①流响: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藉: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全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蝉的特点。4.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赞美了5.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6.诗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B.“垂緌饮清露”句,不仅写了蝉的形体与习性,也暗示了诗人追求清廉的品质。C.“流响出疏桐”句,不仅写了蝉的声音,同样也暗示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表明只有依靠自己的权势和他人的力量才能使自己声名远扬。8.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苦闷心情。( )(2)这首诗强调德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答案】1.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 2.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凭借 3.唐 虞世南 形状 习性 声音 4.托物言志 那种高洁(或洁身自好)的人格 5.作者想告诉我们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6.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7.D 8.×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出自虞世南《蝉》,全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流响出疏桐。”的意思是: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故“流响”的意思是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故“藉”的意思是:凭借。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蝉》出自唐代作者虞世南。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写蝉的形状与食性,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4.本题考查古诗理解。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5.本题考查古诗理解。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82.本题考查古诗理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6.本题考查古诗理解。体会诗人以物写人的手法,抓住各选项内容要点与诗意比照判断。D.此句诗是自己立身高洁,不用别人传扬,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故题目表述错误。7.本题考查古诗理解。(1)错误,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蝉鸣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题目说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正确。(2)正确,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10.(2022·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古诗阅读。《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2.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 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3.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答案】1.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3.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4.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化作春泥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5.C【解析】1.考查诗句的理解。“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意思是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句中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2.考查体会思想感情。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3.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总体上包含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和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4.考查体会思想感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5.考查内容理解。C项理解有误,诗人辞官归隐,是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4 托物言志诗(学生版).docx 专题04 托物言志诗(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