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标要求: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学情分析: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对于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实验来说,学生并没有具体操作过,这就要求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目标:1.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2.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3.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推进新课探究点1: 量筒的使用学生阅读课本上“想想做做”,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4)图6.3-1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请指出哪种做法正确,哪种错误,错在哪里?出示几只大小不一样的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单位、最大测量值、分度值。①三观察:观察 、 、 。②使用时,要会放、会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有些液面(如水银)是凸形的,读数时应以凸形的顶部为准。③在量筒上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 ,如果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 ,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 。④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 直接测量,可是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采用的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即先测出量筒中 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 和 于液体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探究点2:测量液体的密度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需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依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实验原理:ρ=m/V测量盐水的质量要用到天平,要测量盐水的体积用什么工具呢?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盐水等方案一: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4)计算出盐水的密度:。烧杯里的水能不能倒干净,如果倒不干净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么要消除这种影响,实验需要如何改进?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方案二:1、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2、再把烧杯里面的水倒到量筒里一部分测量水的体积V。3、再用天平测量剩下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2)/V。玻璃杯和盐 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 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 m=m1-m2/g 量筒中盐水 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 ρ/(g·cm-3)探究点3:测量固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ρ=m/V2.测量工具:托盘天平、量筒3.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4)利用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针对上面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1)能不能先测小石块的体积,然后测量它的质量?(2)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能不能先测量总体积,再测量水的体积?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测量小石块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石块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V2(cm3) 石块体积V(cm3) 石块密度ρ(g/cm3) 思考: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三、板书设计6.3 测量物质的密度一、量筒的使用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2.单位: 毫升 mL 1mL=1cm3 升 L 1L=1dm33.测量方法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ρ=m/V2.测量工具:托盘天平、量筒四、教学反思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