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①建立隋朝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 B.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统一全国
2. 隋炀帝统治晚年,国内普遍出现“虽有田畴,贫弱不能自耕”、“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严重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 B. 农民不能按时令耕种,导致田地荒芜
C. 科举考试吸引了大批读书人,劳动力减少 D. 瘟疫等自然灾害流行,造成人口锐减
3.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里评价的是大运河的什么功能(  )
A. 饮水 B. 灌溉 C. 运输 D. 泄洪
4. “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这句话的内涵与下列思想一致的是(  )
A.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 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
D. 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面积增加
6.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下列对唐朝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强盛的国力 B. 开明宽容的民主政策
C. 广泛的对外交流 D. 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
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下列叙述符合白居易诗作特点的是(  )
A. 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B. 平易近人,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
C. 淳朴厚重,反映了战乱纷争和政治腐败 D. 风格奔放,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
8. 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
A. 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 B.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C.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D. 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
9. 隋唐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下列各项,属隋唐时期书法家的是(  )
①阎立本 ②颜真卿 ③吴道子 ④柳公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 求取佛经教义
11. 玄奘西游所到达的地区是如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12.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七国之乱 D. 玄武门之变
13.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4.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建立起空前辽阔的疆域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 下列关于宋朝宰相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宰相不止一人 B. 设置若干副宰相
C. 设置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大权 D. 三年一换制度
16. 宋朝为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发生,实施了(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刺史制度 D. 推恩令
17. 货币是物品交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如图所示货币属于契丹的是(  )
A. B.
C. D.
18. 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当时在宋夏边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  )
A. “市场” B. “货栈 C. “榷场” D. “口岸”
19. “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本质上说明了(  )
A. 坊市制度犹存 B. 市民生活富足 C. 城市商业繁荣 D. 社会政治清明
20.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至淮水是哪两个政权的分界线?(  )
A. 北宋与西夏 B. 北宋与辽 C. 南宋与辽 D. 南宋与金
21.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民族政权并立 C. 诸侯争霸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2.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 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 南方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
C.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 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23. 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
A. 洞庭湖流域 B. 太湖流域 C. 鄱阳湖流域 D. 洪湖流域
24. 宋朝时,居世界首位的手工业是(  )
A. 丝织业 B. 造船业 C. 制瓷业 D. 棉纺织
25. 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尚书省 B. 安西都护府 C. 市舶司 D. 都督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材料二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三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从中国学去的是什么考试制度?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考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27. 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白居易《胡旋女》材料二 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请回答:
(1) 材料一这首诗反映的是唐朝哪位皇帝执政时的腐败场景?
(2) 材料一诗句中“二人”指的是哪两个人?
(3)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以诗歌为例说明唐朝文化的繁荣景象。
(4) 材料二中王勃这两句诗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巨大潜力,你认为我们今天该如何发挥好这一潜力?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北宋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时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南宋人的书中写道:“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1) 从材料一看,司南最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2) 据材料一、材料二,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这一功能在什么时候开始用于航海?
(3) 材料二、材料三均谈到了海上航行的情况,二者区别在哪里?反映了什么问题?
(4) 谈谈指南针向外传播的情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符合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
故选:A。
本题以隋朝的时间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隋朝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建立的事件及时间。
2.【答案】A
【解析】据题干“隋炀帝统治晚年,国内普遍出现‘虽有田畴,贫弱不能自耕’、‘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严重情况”可知,这反映的隋朝末年农民战争造成的悲惨景象,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
故选:A。
本题考查隋朝灭亡,知道隋朝的灭亡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
本题考查隋朝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古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相比较而言,水路运输是十分便捷省力的。“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运输功能,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的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史实,理解“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大运河的运输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4.【答案】D
【解析】“国之命在人”也就是所谓的“民为贵”思想,这是儒家学派孟子的观点。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言论就是“民贵君轻”思想的反映。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回扣教材内容作答。
5.【答案】D
【解析】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面积增加是表现不是原因。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及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唐朝是一个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并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还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少数民族的人也可以做官和参加科举考试,所以ABC是正确的描述;D选项唐朝不存在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盛唐社会气象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B
【解析】白居易诗作特点的是平易近人,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
故选B.
本题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为依托,考查白居易诗作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文化和艺术成就.
8.【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贞观十五年”“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结合所学知识: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点,应把握唐和吐蕃的关系。
解答本题要熟记唐和吐蕃关系的有关内容。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隋唐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是颜真卿和柳公权。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唐的书法,识记唐代的主要书法家。
准确识记唐代的著名书法家。
10.【答案】A
【解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故选:A。
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本题以唐朝的对外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为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的相关史实,注意识图。
12.【答案】B
【解析】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涉及人物。
13.【答案】D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4.【答案】B
【解析】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的ACD三个选项.
故选B.
本题以“相同之处”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和元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5.【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北宋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宰相不止一人,设置若干副宰相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宰相制度的有关知识,关键词是“不正确的”。
注意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6.【答案】B
【解析】为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导致宋朝军事实力较弱。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7.【答案】C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观察题干图片可知,A为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铜钱;选项B为“开元通宝”,为唐玄宗时期的货币;选项C为契丹的货币;选项D为西汉的五铢钱。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契丹的货币的相关史实。识读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的货币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解析】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北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故选:C。
本题以榷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也繁荣起来,坊市隔绝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通宵的夜市,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2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边境处于和平稳定状态;宋夏最后议和双方贸易兴旺;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大散关和淮水一线为分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故“大散关”至淮水是南宋与金的分界线。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与辽金夏关系的掌握,知道“大散关”至淮水是南宋与金的分界线。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解析理解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2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民族政权的并立。北宋统治着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辽是在北宋的北方与之并立的政权,西夏是统治着宁夏等地区与宋并立的政权。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宋、辽、西夏时期的历史特征的知识点,应把握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特征。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所以ABC项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选项不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故选:D。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
理解和把握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B
【解析】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理解。
24.【答案】B
【解析】宋代南方手工业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居当时世界首位。
故选:B。
本题以宋朝的统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南方经济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25.【答案】C
【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主要表现有:南方都市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此基础上,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6.【答案】【小题1】制度:科举制。
【小题2】特征:公开、公平、自由;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小题3】认识:科举制为中国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但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等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唐玄宗。
【小题2】杨贵妃、安禄山。
【小题3】说明: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50000多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小题4】认为: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盛唐气象、唐诗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盛唐气象、唐诗等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时期:战国。
【小题2】功能:生产(或采玉)、导航;时期:北宋。
【小题3】区别:北宋时,海上航行只有在阴天时使用指南针;南宋时,海上航行完全使用指南针来定向。
反映了:南宋时指南针的使用更广泛,指南针更精确,同时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小题4】向外传播: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或为环球大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指南针的应用和外传。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理解材料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