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张PPT)1.1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①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②有明显的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③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年底,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13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4.(1)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②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④湿热的热带雨林。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6.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1)描述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例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者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影响因素 人口密集 人口稀疏自然因素 气候 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 降水少,冬季寒冷地形 丘陵平原为主 高山高原为主水源 水资源较充足 水资源短缺土壤 土壤肥沃,耕地多且集中 土地贫瘠,耕地少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 经济落后,城镇少交通和通信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交通闭塞社会历史 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稳定 开发历史较短8.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1)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地形: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业: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4)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历史: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交通: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9.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1)气候: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2)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开发生产(3)农业: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4)交通:东部地区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10.人口分布的变化:①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1.2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条件:①时间属性——时间限度(持续一年以上) ;②空间属性——是否变更定居地;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般以县级为基本单位)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区别:①人口迁移: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持续一年以上)②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3.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出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出生-死亡。 机械增长=迁入-迁出4.人口迁移的分类:(1)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2)①城市到城市;②城市到农村——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逆城市化;③农村到农村;④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曾经和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城市化。5.推拉理论6.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a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提高城市化水平。b不利:①增加公共设施负担;②增加城市管理难度;③增大城市环境压力。(2).对迁出地的影响a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②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b不利: 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国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国内: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原因:经济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多、收入低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个人因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8.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河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3)“民工流”的变化:近几年出现“民工回流”和“民工荒”现象,原因现象: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原因: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②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1.3 人口容量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 工业文明时期, 人口快速增长; 现代文明时期,爆炸式增长。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0 表示人口增多 =0 表示人口总数不变 <0 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 ①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推迟退休年龄。 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②提高人口素质。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低—低—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时期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前期,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基本的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采集、狩猎经济 自然经济,手工劳动 工业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5.人口年龄金字塔的识别:①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②上部代表老年人,中部代表青壮年,下部代表少年儿童。③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④长度代表男性或女性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6.人口年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模型:7.特殊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原因分析: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8.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问题以及措施:(1)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 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措施:①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②大力发 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③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9.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0.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1)正相关——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2)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11.人口和理容量的特点:相对性、临界性、警戒性。12.我国的人口问题: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章背诵学案——左右对照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1.1 人口分布 知识点总结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 / 【人/千米2】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①世界人口分布 ;②有明显的的人口 区和人口 区;③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 半球 纬度地区。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 的地区。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 地带。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年底,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13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4.(1)人口稠密区——(① 、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 和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 地区;②极端干旱的 地区;③空气稀薄的 ;④湿热的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 人口密集 人口稀疏自然因素 气候 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 降水少,冬季寒冷地形 丘陵平原为主 高山高原为主水源 水资源较充足 水资源短缺土壤 土壤肥沃,耕地多且集中 土地贫瘠,耕地少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 经济落后,城镇少交通和通信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交通闭塞社会历史 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稳定 开发历史较短6.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1)描述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例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者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7.人口分布原因的分析:(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 ;气候 ;水资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 ;对外交通 ;经济发展水平 。(2)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恶劣:地形 ,平原面积 ;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资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开发较 ;对外交通 ;经济发展水平 。8.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1)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 ,西北部地区人口 ;(2)地形: 、 地区人口多, 、 地区人口少;(3)农业: 地区人口多, 地区人口少;(4)气候: 地区人口多, 地区人口少;(5)历史:开发历史 地区人口多,开发 地区人口少;(6)交通: 地带人口多, 地区人口少。1.1人口分布 知识点总结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①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②有明显的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③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年底,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13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4.(1)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②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④湿热的热带雨林。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 人口密集 人口稀疏自然因素 气候 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 降水少,冬季寒冷地形 丘陵平原为主 高山高原为主水源 水资源较充足 水资源短缺土壤 土壤肥沃,耕地多且集中 土地贫瘠,耕地少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 经济落后,城镇少交通和通信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交通闭塞社会历史 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稳定 开发历史较短6.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1)描述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例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者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7.人口分布原因的分析:(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2)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平原面积小;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资源短缺。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开发较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8.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1)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地形: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业: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4)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历史: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交通: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9.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1)气候:东南地区气候 ,西北 .(2)地形:平原地区地形 ,土壤 ,利于开发生产。(3)农业: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4)交通:东部地区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10.人口分布的变化:①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1.2 人口迁移 知识点总结1.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时间属性——时间限度(持续 以上) ;②空间属性——是否变更定居地;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般以 为基本单位)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①人口迁移:②人口流动:3.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出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出生-死亡。 机械增长=迁入-迁出4.人口迁移的分类:(1)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2)①城市到城市;②城市到农村—— 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 ;③农村到农村;④农村到城市—— 国家历曾经和 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 。5.推拉理论: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 等个人因素 如: 等6.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a有利:① ;② ;③ 。b不利:① ;② ;③ 。(2).对迁出地的影响a有利:① ;② 。b不利:① ;② 。7.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国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国内: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 原因:经济8.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 。② ;③ 。(2)“民工流”的特点:① ② ;③ ;④ 。(3)“民工流”的变化:近几年出现“民工回流”和“民工荒”现象。一方面, 。 另一方面, 。原因主要是 ;其次是 。9.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1)气候: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2)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开发生产(3)农业: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4)交通:东部地区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10.人口分布的变化:①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1.2 人口迁移 知识点总结1.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时间属性——时间限度(持续一年以上) ;②空间属性——是否变更定居地;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般以县级为基本单位)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①人口迁移: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持续一年以上)②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3.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出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出生-死亡。 机械增长=迁入-迁出4.人口迁移的分类:(1)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2)①城市到城市;②城市到农村——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逆城市化;③农村到农村;④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曾经和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城市化。5.推拉理论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个人因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6.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a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提高城市化水平。b不利:①增加公共设施负担;②增加城市管理难度;③增大城市环境压力。(2).对迁出地的影响a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②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b不利: 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国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国内: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 原因:经济8.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河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3)“民工流”的变化:近几年出现“民工回流”和“民工荒”现象。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1.3 人口容量 知识点总结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 ; 工业文明时期, 人口快速 ; 现代文明时期, 。2.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0 表示人口增多 =0 表示人口总数不变 <0 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低—低—低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时期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前期,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基本的特点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采集、狩猎经济 自然经济,手工劳动 工业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医疗卫生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 口 问 题影响措施5.人口年龄金字塔的识别:①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②上部代表老年人,中部代表青壮年,下部代表少年儿童。③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④长度代表男性或女性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6.人口年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模型:7.特殊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原因分析:1.3 人口容量 知识点总结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 工业文明时期, 人口快速增长; 现代文明时期,爆炸式增长。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0 表示人口增多 =0 表示人口总数不变 <0 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低—低—低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时期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前期,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基本的特点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采集、狩猎经济 自然经济,手工劳动 工业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医疗卫生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 口 问 题 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 年负担过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 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 ①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 ③推迟退休年龄。 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②提高人口素质。5.人口年龄金字塔的识别:①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②上部代表老年人,中部代表青壮年,下部代表少年儿童。③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④长度代表男性或女性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6.人口年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模型:7.特殊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原因分析:8.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问题以及措施:(1)问题:(2)措施:① ;② ;③ 。9.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0.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1)正相关—— 、 、 、 ;(2)负相关—— 。11.人口和理容量的特点: 、 、 。12.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口流动规模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8.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问题以及措施:(1)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 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措施:①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②大力发 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③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9.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0.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1)正相关——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2)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11.人口和理容量的特点:相对性、临界性、警戒性。12.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章背诵学案——默写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1.1 人口分布 知识点总结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 / 【人/千米2】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①世界人口分布 ;②有明显的的人口 区和人口 区;③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 半球 纬度地区。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 的地区。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 地带。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年底,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13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4.(1)人口稠密区——(① 、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 和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 地区;②极端干旱的 地区;③空气稀薄的 ;④湿热的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 人口密集 人口稀疏自然因素 气候 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 降水少,冬季寒冷地形 丘陵平原为主 高山高原为主水源 水资源较充足 水资源短缺土壤 土壤肥沃,耕地多且集中 土地贫瘠,耕地少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 经济落后,城镇少交通和通信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交通闭塞社会历史 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稳定 开发历史较短6.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1)描述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例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者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7.人口分布原因的分析:(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 ;气候 ;水资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 ;对外交通 ;经济发展水平 。(2)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恶劣:地形 ,平原面积 ;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资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开发较 ;对外交通 ;经济发展水平 。8.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1)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 ,西北部地区人口 ;(2)地形: 、 地区人口多, 、 地区人口少;(3)农业: 地区人口多, 地区人口少;(4)气候: 地区人口多, 地区人口少;(5)历史:开发历史 地区人口多,开发 地区人口少;(6)交通: 地带人口多, 地区人口少。9.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1)气候:东南地区气候 ,西北 .(2)地形:平原地区地形 ,土壤 ,利于开发生产。(3)农业: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4)交通:东部地区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10.人口分布的变化:①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1.2 人口迁移 知识点总结1.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时间属性——时间限度(持续 以上) ;②空间属性——是否变更定居地;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般以 为基本单位)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①人口迁移:②人口流动:3.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出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出生-死亡。 机械增长=迁入-迁出4.人口迁移的分类:(1)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2)①城市到城市;②城市到农村—— 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 ;③农村到农村;④农村到城市—— 国家历曾经和 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 。5.推拉理论: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 等个人因素 如: 等6.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a有利:① ;② ;③ 。b不利:① ;② ;③ 。(2).对迁出地的影响a有利:① ;② 。b不利:① ;② 。7.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国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国内: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 原因:经济8.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 。② ;③ 。(2)“民工流”的特点:① ② ;③ ;④ 。(3)“民工流”的变化:近几年出现“民工回流”和“民工荒”现象。一方面, 。 另一方面, 。原因主要是 ;其次是 。1.3 人口容量 知识点总结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 ; 工业文明时期, 人口快速 ; 现代文明时期, 。2.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0 表示人口增多 =0 表示人口总数不变 <0 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低—低—低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时期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前期,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基本的特点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采集、狩猎经济 自然经济,手工劳动 工业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医疗卫生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 口 问 题影响措施5.人口年龄金字塔的识别:①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②上部代表老年人,中部代表青壮年,下部代表少年儿童。③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④长度代表男性或女性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6.人口年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模型:7.特殊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原因分析:8.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问题以及措施:(1)问题:(2)措施:① ;② ;③ 。9.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0.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1)正相关—— 、 、 、 ;(2)负相关—— 。11.人口和理容量的特点: 、 、 。12.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共11张PPT)1.1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①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②有明显的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③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年底,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13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4.(1)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资本主义发展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②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④湿热的热带雨林。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6.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1)描述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例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者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影响因素 人口密集 人口稀疏自然因素 气候 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 降水少,冬季寒冷地形 丘陵平原为主 高山高原为主水源 水资源较充足 水资源短缺土壤 土壤肥沃,耕地多且集中 土地贫瘠,耕地少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 经济落后,城镇少交通和通信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交通闭塞社会历史 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稳定 开发历史较短8.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1)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地形: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业: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4)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历史: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交通: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9.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1)气候: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2)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开发生产(3)农业: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4)交通:东部地区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10.人口分布的变化:①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1.2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条件:①时间属性——时间限度(持续一年以上) ;②空间属性——是否变更定居地;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般以县级为基本单位)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区别:①人口迁移: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持续一年以上)②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3.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出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出生-死亡。 机械增长=迁入-迁出4.人口迁移的分类:(1)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2)①城市到城市;②城市到农村——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逆城市化;③农村到农村;④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曾经和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城市化。5.推拉理论6.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a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提高城市化水平。b不利:①增加公共设施负担;②增加城市管理难度;③增大城市环境压力。(2).对迁出地的影响a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②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b不利: 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国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国内: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原因:经济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多、收入低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个人因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8.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河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3)“民工流”的变化:近几年出现“民工回流”和“民工荒”现象,原因现象: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原因: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②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1.3 人口容量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 工业文明时期, 人口快速增长; 现代文明时期,爆炸式增长。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0 表示人口增多 =0 表示人口总数不变 <0 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 ①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推迟退休年龄。 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②提高人口素质。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低—低—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时期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前期,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基本的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采集、狩猎经济 自然经济,手工劳动 工业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5.人口年龄金字塔的识别:①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②上部代表老年人,中部代表青壮年,下部代表少年儿童。③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④长度代表男性或女性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6.人口年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模型:7.特殊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原因分析: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8.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问题以及措施:(1)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 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措施:①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②大力发 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③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9.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0.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1)正相关——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2)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11.人口和理容量的特点:相对性、临界性、警戒性。12.我国的人口问题: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章背诵学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1.1人口分布 知识点总结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①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②有明显的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③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年底,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13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4.(1)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②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④湿热的热带雨林。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 人口密集 人口稀疏自然因素 气候 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 降水少,冬季寒冷地形 丘陵平原为主 高山高原为主水源 水资源较充足 水资源短缺土壤 土壤肥沃,耕地多且集中 土地贫瘠,耕地少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 经济落后,城镇少交通和通信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交通闭塞社会历史 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稳定 开发历史较短6.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1)描述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描述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例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者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7.人口分布原因的分析:(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2)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平原面积小;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资源短缺。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开发较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8.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1)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地形: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业: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4)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历史: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交通: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9.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1)气候: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2)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开发生产(3)农业: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4)交通:东部地区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10.人口分布的变化:①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1.2 人口迁移 知识点总结1.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时间属性——时间限度(持续一年以上) ;②空间属性——是否变更定居地;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般以县级为基本单位)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①人口迁移: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持续一年以上)②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3.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出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出生-死亡。 机械增长=迁入-迁出4.人口迁移的分类:(1)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2)①城市到城市;②城市到农村——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逆城市化;③农村到农村;④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曾经和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城市化。5.推拉理论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个人因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6.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a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提高城市化水平。b不利:①增加公共设施负担;②增加城市管理难度;③增大城市环境压力。(2).对迁出地的影响a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②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b不利: 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国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国内: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 原因:经济8.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河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3)“民工流”的变化:近几年出现“民工回流”和“民工荒”现象。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1.3 人口容量 知识点总结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 工业文明时期, 人口快速增长; 现代文明时期,爆炸式增长。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0 表示人口增多 =0 表示人口总数不变 <0 表示人口减少(负增长)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低—低—低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时期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前期,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基本的特点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采集、狩猎经济 自然经济,手工劳动 工业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医疗卫生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措施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 口 问 题 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 年负担过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 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 ①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 ③推迟退休年龄。 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②提高人口素质。5.人口年龄金字塔的识别:①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②上部代表老年人,中部代表青壮年,下部代表少年儿童。③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④长度代表男性或女性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6.人口年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模型:7.特殊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原因分析:8.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问题以及措施:(1)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 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措施:①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②大力发 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③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9.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0.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1)正相关——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2)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11.人口和理容量的特点:相对性、临界性、警戒性。12.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必2第一章——复习课件.pptx 必2第一章——复习课件——动画版.pptx 第一章背诵学案.docx 第一章背诵学案——左右对照.docx 第一章背诵学案——默写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