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经·周南·芣苢 》 《插秧歌》比较阅读 教案【素养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反复诵读诗歌,想象古人的劳动场景。2.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3.感受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欢乐和艰辛,深入体会劳动的内涵。【教学重点】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劳动的内涵。【教学方法】朗诵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流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劳动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 1154)进士及第,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15年,忧愤而死。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著有《诚斋集》,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为“诚斋体”。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作品] 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以史证《易》。[评价] 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写作背景(1)《芣苢》: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三、文体知识1、“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2、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3、农事诗“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礼记·月令》中也有:“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在《毛诗正义》《孔疏》等文献中都多次提到“农事”一词。“农事”是指耕耘、管理、收获和贮藏等农业事宜。随着文化的不断下移,其作者经历了“宫廷乐师——上层文人——下层文人”的发展阶段。宋朝农技诗的大量出现,表明诗歌这种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形式最终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生产,成为传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具。中国古代农事诗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与《诗经》同时代的或《诗经》之前的古逸诗,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纳的《风雅广逸》及《诗纪》的前集10卷《古逸》里大都收集到了。杜文澜编辑的《古谣谚》收集了3 300余首谣谚,其中有许多农事诗。而各个铜器石刻上的诗篇,大都保存在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郭沫若的《金文韵读补遗》及《两周金文辞大系》里。四、朗读诗歌学生个人读、学生集体读、教师读、听录音 五、文本探究(一)品劳动之思1、请用一句话概括《芣苢》的主要内容。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2、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芣苢》《插秧歌》分别描绘了哪些劳动场景?(第1、2组)(1)《芣苢》描绘了哪些劳动场景?①采摘前的 喜悦图 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②采摘时的 竞技图 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2)《插秧歌》描绘了哪些劳动场景?抛秧接秧图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 描绘了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作、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拔秧插秧图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雨中插秧图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呼唤早餐图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农夫应答图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4、找出《芣苢》《插秧歌》中的动词,分析其妙处。(第3、4组)(1)找出《芣苢》中的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采、有、掇、捋、祮、禵这几个动词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祮之”,掖起衣襟“禵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找出《插秧歌》中的动词,并分析其妙处。抛、接、拔、插运用四个动词,准确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合作、动作连贯、配合默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5、同是劳动诗,《芣苢》《插秧歌》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第5、6组)诗歌 情感《芣苢》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欢歌,诗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插秧歌》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诗歌描绘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6、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第7、8组)诗歌 艺术手法 艺术效果《芣苢》 重章叠唱; 赋的手法 ①韵律上,一唱三叹,增强诗歌的音乐美;②情感上,反复咏唱,增强诗歌的抒情性; ③内容上,回环往复,强调劳动的过程; 直接吟唱主题,就事唱事《插秧歌》 白描 比喻 白描准确抓住一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朴素自然; 比喻修辞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性命攸关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六、课堂总结(1)《芣苢》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诗歌描述了田家妇女采车前草的集体劳动情景,歌颂了民妇热爱劳动的美德,表达了她们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心声。色调清丽。风格明快,意境优美。(2)《插秧歌》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描摹细致,细节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