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反映出(  )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井田制度
B.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成为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
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
A.铁器使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效率,秦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5.《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表明孔子(  )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少于礼与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  )
A.孔子更重视顺其自然,顺天而为
B.孔子与老子都赞成“君权神授”
C.孔子与老子的时代背景存在差异
D.孔子与老子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
7.有学者指出,孔孟关注“人和”,荀子关注“群和”,而墨子强烈追求“天下和”。墨家认为,尧、舜、禹、汤、武王及其贤能大臣所造就的是“天下和,庶民阜”“兴天下之利”的理想社会。该学者认为,墨家(  )
A.强调君臣关系的和谐统一
B.具有关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C.发展了儒家“仁爱”的思想
D.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环境
8.“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当时“公共之学”的核心主张是(  )
A.追求社会稳定
B.反对严刑峻法
C.主张国家统一
D.建立君主专制
9.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按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
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出现了诸子百家
C.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二、非选择题
10.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
材料二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有关“百家争鸣”“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内容的材料,由此推断该班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社会大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商鞅变法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这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这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则富。
——[战国]商鞅《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史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可知周边民族内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无法体现诸侯变法、三家分晋和王室衰微,排除A、B、C三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故B项正确;废除了井田制度、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都不是主要原因,故A、C两项均错误;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郭纵、猗顿、寡妇清都是手工业主,他们的发家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体现了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针对季氏违反等级礼仪的现象,孔子表达了愤怒之情,体现了他克己复礼的主张,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孔子更注重人事,老子更注重自然,说明两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D项正确;孔子更注重人事,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君权神授”,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都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墨家所关注的“和”是具有大格局、大胸怀的“天下和”,所要建立的是“天下和,庶民阜”“兴天下之利”的具有关怀天下的理想社会,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侧重墨家“庶民阜”“兴天下之利”的思想,没有涉及君臣关系,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儒家“仁爱”的思想,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墨家想要构建的“天下和”的理想社会不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子百家从社会现实出发,提出自己的主张,但都追求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反对严刑峻法属于儒家思想,故排除B项。主张国家统一属于法家思想,故排除C项。建立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故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中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彼此吸收、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强调的是百家争鸣在思想方面对历史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方面,故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政治、经济大变动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故排除D项。
10.参考答案:(1)共同点:主张增加人口(或鼓励生育)。
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
(2)老子:小国寡民。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韩非子:人多财寡,导致争斗。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乱的根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僇力本业”是指要努力进行农业生产,是重农的表现,这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B、D三项,均排除。
3.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者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
4.参考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评价:从商鞅的经济改革推动秦国及其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从商鞅的经济改革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