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学案)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标要求】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2.理解并区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3.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4.形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真理的能力。 1.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难点:真理的属性【预习清单】(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 :(1)认识的客体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方式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2)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4.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课堂导入】观看视频资料《真理的味道》【新课学习】总议题:如何正确对待真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看【议题一: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情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探究】小组讨论1. 伟大建党精神中体现坚持真理,这个真理是什么?今天它过时了吗?2. 针对斗争方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吗?【议题二:马克思主义是一成不变的吗?】【情境】材料一: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全会作出的《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断定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游击战争,建立的小块根据地是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要求中国党“反对对于游击战争的溺爱”,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准备城市与乡村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6月,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在中共六大上作报告,仍认为应以城市为中心,反对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红军走州过府、流动游击。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也主张以城市为中心。1932年,我党在城市开展的武装斗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材料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完全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必须把工作重心首先放在乡村,不仅是由于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应当成为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而且是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必须在反革命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根据地,以积蓄、锻炼和发展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斗争,逐步地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探究】小组讨论为什么城市城市中心道路在俄国取得胜利却在中国失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给你带来什么启示?【议题三:对真理的追求有无止境?】【情境】材料一: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经过了以下历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探究】1. 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过程说明了认识具有什么特点?2.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请大家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到达巅峰,不需要继续发展了吗?【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