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一单元 新闻阅读 课件(共44张PPT)+学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一单元 新闻阅读 课件(共44张PPT)+学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2
0
2
3
2023秋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上册
NEWS READING
快速抢答——新闻我知道
对比阅读——新闻观察室
群文阅读——明新闻体裁
分析语句——悟情感表达
学思结合——汇阅读方法
01
03
04
02
05
NEWS READING
你知道什么是新闻吗?
NEWS READING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
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故院长弗兰克·莫特)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德国柏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道比德特)
国内外学者对新闻的定义
NEWS
NEWS READING
NEWS READING
新闻是一种商品,由报纸分配,供给认识文字者以消费,每日将新鲜的东西送到市场上,用文字将世界、本国、本省、本州及本市所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来,以引起多数人士的注意。(美国新闻学学者李斯利·史蒂芬)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
国内外学者对新闻的定义
NEWS
NEWS READING
NEWS READING
新闻
NEWS
经由新闻媒体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NEWS READING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准确是新闻的灵魂。
NEWS READING
下列不属于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A.真实性  B.时效性  C.准确性  D.生动性
1.
下列新闻的组成部分中可有可无的一项是( )
A.标题  B.导语  C.结语   D.主体
2.
NEWS READING
下列新闻文体时效性最强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 B.消息 C.新闻评论 D.通讯
3.
A.消息 B.新闻特写 C.通讯 D.新闻评论
报道新闻事件 描绘精彩瞬间 讲述感人故事 抒发真情实感
下列新闻文体时效性最强的
一项是( )
4.
D
C
B
D
NEWS READING
阅读教材文章《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观察它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异同点。
篇目 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消息二则
首届诺贝尔奖 颁发
探究发现: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命令
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一则消息必定有标题、导语和主体。背景和结语可能会暗含在主体里,也可能没有。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奖评委会

篇目 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消息二则
首届诺贝尔奖 颁发
探究发现: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夜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
南渡长江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新闻六要素并不完全呈现在每篇新闻中;新闻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新闻内容。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1901年12月10日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按遗嘱,诺贝尔奖每年颁发给过去一年在各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
倒金字塔结构
NEWS READING
一、抓住关键句,提取关键词。
NEWS READING
新闻的关键句一般是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修饰词较少,一般出现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也会出现在中间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提取关键词后,可从“人物”“事件”这两个必备要素出发拟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另外,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表示程度或有里程碑意义的词语,如“最”“首”
“全部”等;(2)保留主要信息,压缩次要信息;(3)适当使用简称。
拟写新闻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性条件,如字数限制等,作答时要看清题目要求。
二、提炼主干,规范表述。
三、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NEWS READING
NI XIE XIN WEN BIAO TI
(济南中考)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要求做到准确、简明、生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美四月天,济南迎来新发展。中央文明办近日公布了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济南在30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中,连续四年位列该组别第一名,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连冠”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开门红”,标刻出济南城市文明新高度。
A.中央文明办近日公布测评结果
B.“四连冠”:文明创建,济南永不停歇
C.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开门红”
D.济南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
B
新闻 NEWS
新闻 NEWS
(乐山中考)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4分)
伴随着奋进激昂的会歌《青春的赛场》,4月30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以下简称“省十四运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在乐山市奥林匹克中心篮球馆举行。省十四运会将于今年8月8日在乐山市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开幕,本届省运会主题口号为“激情省运 多彩乐山”,赛会规模、竞赛项目、参与人数将成为历届之最。
当天,现场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发布了本届省运会吉祥物、会徽、会歌等,播放了全省各界人士喜迎省运的专题片。
示例:省十四运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活动在乐山举行。
NEWS READING
NEWS READING
GAI KUO XIN WEN NEI RONG
一、摘取法。
摘取导语或中心句,然后根据字数限制等要求对其进行压缩,筛选出主要要素进行概括。
二、提要法。
(1)提取新闻的主体和事件,围绕“六要素”组合关键词。
(2)突出事件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明确新闻要素后,找出新闻中“首次”“第一”等最
吸引人、最有价值的信息。
(3)组织语言答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限制要求。
(湘西州中考)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下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限30字以内)
2022年1月,由州文化旅游广电局、红网湘西站策划的一组涵盖湘西各景点、高铁、民俗、美食的绝美海报《累了,就到湘西来》迅速被刷屏,点阅量超百万。稿件还被学习强国等平台采用,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网友直呼“是我向往的生活!”海报不只刷流量,更刷出张吉怀高铁开通后,人们对神秘湘西的向往。乘最美高铁,赏神秘湘西。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的湘西正在盛装以待,迎接各地游客到来。
(摘自“红网时刻湘西1月24日讯”)
示例:绝美海报《累了,就到湘西来》迅速被刷屏。
新闻 NEWS
NEWS READING
比较阅读本单元的五篇课文,整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学法指导: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新闻体裁各自的特点)
NEWS READING
篇目 对比 体裁 时效性 篇幅 主要内容 表达方式
消息二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飞天”凌空
一着惊海天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以记叙为主
消息
较短
新闻特写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一般
比较灵活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以记叙、描写为主
通讯
较弱
较长
详细记叙新闻事件,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新闻评论
较强
较短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发表评论
以记叙、议论为主
判断下列新闻的体裁。
消息
评论
通讯
特写
NEWS READING
阅读五篇课文,品味不同类型新闻的语言特点。
NEWS READING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消息二则》
用词准确、精练。
上面句子中标出来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NEWS READING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以“颇有建树”评价获奖者的成就,很有分寸,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
“发现”是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伽马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谨性。
客观、准确、简练、平实
NEWS READING
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和修辞手法,充满文学性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飞天”凌空》
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
细腻、形象,感彩较浓
NEWS READING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一着惊海天》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既展示了阻拦索此时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
NEWS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用“那些”而不用“这些”,在语气上拉开右翼分子与作者、读者的距离,颇有将“表演”远置于聚光灯下彰显其“丑态”的意味。
NEWS READING
通俗生动,用词准确,有很强的针对性
跳读第一单元的五篇文章,勾画出能够表明作者的态度与倾向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NEWS READING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消息二则》
“我”
NEWS READING
“我”
NEWS READING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
NEWS READING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飞天”凌空》
客观介绍诺贝尔奖的颁发事实。
展现吕伟高超的跳水技艺,赞扬她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表现民族自豪感。
NEWS READING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一着惊海天》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再现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浓浓爱国情。
说明国行公祭的意义,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
学思结合
——汇阅读方法
NEWS READING
可以精读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学习描写方法和技巧,学会“瞬间拉长”和“对象细化”,用“慢镜头”和“放大镜”让自己的记事类文章细腻生动,读来如临其境。
要关注典型事件的选择和叙述等,学习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如何突出人物特点,让自己的写人类文章能凸显人物性格,彰显人物精神。
要关注事件叙述的主次和详略,把握作者是如何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突出事件的具体情节及意义、影响的。
要把握作者观点,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为议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新闻特写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新闻评论
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归纳出阅读新闻的方法。
新闻阅读策略
NEWS READING
NEWS READING
①分析标题关键要素、核心词,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大致内容,并初步判定新闻体裁;②消息,可通过导语了解新闻内容;③其他体裁,可以提取新闻要素,进而把握新闻内容。
一、看标题,读导语,抓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二、顺思路,明布局,理结构,全面读懂内容。
①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梳理结构,如:消息一般为倒金字塔结构;“讲述新闻故事”的通讯结构一般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归纳概括段落内容,理出结构。
新闻阅读策略
NEWS READING
NEWS READING
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根据新闻体裁的表达方式来把握:①新闻评论,可从带有明显议论性的主观评价的句段入手;②其他体裁,可抓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词句来把握。
三、辨叙述,找评价,识态度,体会主题思想。
四、挖角度,品语言,赏写法,评析独特价值。
①新闻特写、通讯的语言较为生动,可从语言、画面感、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②消息叙述有价值的事件,可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入手。③新闻评论就事论理,可从是否具有说服力等角度入手。
我们看到的新闻都是真的吗?该如何面对
看到的新闻?
NEWS READING
感谢聆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1 消息二则(学案)
目标 1.了解作者毛泽东,积累“溃退”“泄气”“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易考词语。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难点)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基础预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dù江( ) 溃退( )   xiè气( )  督战( )签dìnɡ( ) 歼灭( ) 抵抗( ) 要塞( )ɡǒnɡ固( ) 封 suǒ( ) 锐不可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化常识填空。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文本感知 4.一则消息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中,导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1)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探究 6.《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写?
参考答案
1.渡 kuì 泄 dū 订 jiān dǐ sài 巩 锁 dānɡ
2.(1)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3)已经。
3.时效 客观
4.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5.(1)“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行动迅速,两个词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2)“歼灭”指把敌人消灭,“击溃”指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但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动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用词准确。
6.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先从中间突破、再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学案)
目标 1.积累“娴熟”“一丝不苟”“殚精竭虑”等易考词语。2.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3.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难点)4.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家国深情。
基础预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呼xiào(  ) 澎湃(  )   wéi杆(  )   凛冽(  )浩瀚(  ) xián熟(  ) zhàn蓝(  ) 默契(  )páo哮(  ) 紧绷(  ) 绽放(  ) juān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2)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3)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 )(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 )(4)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 )(5)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 )
文本感知 4.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第 3、4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疑难探究 6.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1.啸 pài 桅 lǐn hàn 娴 湛 qì 咆 bēnɡ zhàn 镌
2.(1)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2)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3)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1)比喻 (2)比喻 (3)对偶、比喻、夸张 (4)排比 (5)反问
4.环境描写突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当天气象条件的复杂性,为下文写战斗机着舰的不易埋下了伏笔。
5.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渲染紧张的气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做铺垫。
6.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学案)
目标 1.积累“翘首”“屏息敛声”“眼花缭乱”等易考词语。2.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难点)4.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基础预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línɡ空(  ) 夺魁(  )   翘首(  )   kù似(  )xiāo洒(  ) 轻yínɡ(  ) 悄然(  ) 由衷(  )新xiù(  ) 沸腾(  ) 慷kǎi(  ) 翔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新闻特写是以形象化的________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________和________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兼具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文本感知 4.本文标题新颖醒目,你认为好在哪里?5.描写是新闻特写常用的表现手法。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疑难探究 6.本文是中国姑娘跳水的新闻特写,作者为什么还写了观众的反应?
参考答案
1.凌 kuí qiáo 酷 潇 盈 qiǎo zhōnɡ 秀 fèi 慨 xiánɡ
2.(1)抑制住自己的气息,收敛发声。
(2)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3)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3.描写 片段 部分 新闻 文学
4.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作者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修长美妙、优美绝伦。
5.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时间人格化,好像时间有情有意,让吕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突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
6.侧面烘托运动员技术的精湛,同时流露出对祖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自豪之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案)
目标 1.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重点)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难点)3.把握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重点)
基础预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颁发(  ) 遗嘱(  )   jiàn树(  ) 仲裁(  )巨é(  ) bō款(  ) 瑞典(  ) 挪威(  )渗透(  ) shì世(  ) 诺贝尔(  )2.选词填空。(1)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______(发现 发明)了X射线;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______(成绩 成就)。(2)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______(设置 设立)诺贝尔奖金。 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______(支付 支持)这5种诺贝尔奖金。(3)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______(管理 监督)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______(评价 评定)无关。
文本感知 3.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____自然段,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4.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介绍了哪些内容? 5.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是什么?
疑难探究 6.消息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 7.你知道哪些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举出一例,并简要概括他(她)的成就。
参考答案
1.bān zhǔ 建 zhònɡ 额 拨 ruì nuó shèn 逝 nuò
2.(1)发现 成就 (2)设立 支付 (3)管理 评定
3.1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及颁发部门、奖项设置
4.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颁发机构、时间、地点等。
5.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
6.体现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
7.莫言的文学成就,屠呦呦的生理学或医学成就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