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汤”“为”“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节奏,并能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3.在话题建构与想象中体悟伯牙与子期之间动人的场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资料的补充,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在话题建构与想象中体悟伯牙与子期之间动人的场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资料的补充,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反复诵读,初识“知音”之人物
1.谈话导入:同学们,《论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中国文化里面,朋友的最高境界,是知音(板书:知音)。
2.直接揭题:一曲《高山流水》讲述了伯牙、锺子期之间感人至深的知音情,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走进知音文化。齐读课题。(板书:伯牙鼓琴)
伯牙何许人也?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后来到了晋国,当了上大夫,他是“琴仙”,琴弹的特别好。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3.初读感知
(1)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点评,关注读音是否正确
a.少选:一会儿,不久。(借助注释理解,确定正确的读音);
汤汤:“汤”是一个古今异义的字,在这则文言文中应读“汤”(shāng)。
b.小结方法:根据注释了解词语的意思,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判断多音字的读音。让我们一起读准这句话,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齐读。
(2)读出节奏、韵律。学生边读边画出节奏,试着读出古文的味道。
重点指导第四句,第四句朗读有两难:
a.第一难两个“为”读音不一样。试着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来说说原因。(从注释中,我们知道,“以为”就是“认为”,因此应该读“wéi”,而后一个“为”是为之,为谁做什么事情的意思,它就应该读“wèi”。)
b.第二难是读好这部分的停顿,学生试读,追问句意。(可借助注释理解)
c.注释中的“没有值得”是句中哪个词的意思?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无足轻重”“无足挂齿”理解“无足”的意思。
d.小结方法:因此,“无足”是一个词语,不可以分开读。根据停顿,试着读好这部分的节奏。指名读(部分),齐读(一句)。
4.再读体会
(1)合作学习:同桌一朗读,同桌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有疑问相互讨论。
(2)指名一组同桌汇报展示,教师、学生共同评议。
(3)伯牙鼓琴,在《吕氏春秋》中是这样描述的——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此环节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好文本,初步走进“伯牙”,走进“知音文化”,为下文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板块二 质疑问难,引发“知音”之疑问
1.伯牙鼓琴的故事最让你感动或者疑惑的是什么?聚焦文本最后一句,探寻“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的原因。
2.是伯牙弹的这把琴不好吗?
(1)谁来读读这段资料:
琴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古人认为琴所奏出的音乐乃天上瑶池之乐,所以把琴称作“瑶琴”。
瑶琴:用美玉装饰的琴。
看了资料,再联系伯牙“破琴绝弦”这个行为,你最想说什么?(感悟可惜)
(2)对古人来说弹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们有很多的讲究。谁来猜一猜,他们在弹琴时会做些什么呢?
可能有些困难,老师这儿有一段“瑶琴七不弹”的资料:
瑶琴有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3.琴是那么珍贵,弹琴又是那么重视,那么“破琴绝弦”难不成是因为伯牙弹琴的技艺不够好吗?出示资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著名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六马仰秣”是说马被琴声吸引,仰头欣赏,不吃饲料。
4.我们平常形容跟一个人讲不清道理,总喜欢说“对牛弹琴”。其实牛、马可能真懂得欣赏琴声的,前提是弹琴的人得像伯牙一样技艺精湛。这么好的瑶琴,这么好的琴师,这么高超的琴技,伯牙却因为钟子期死了而“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是为什么呢?(板书:?)
5.面对我们的疑惑,面对几千年的疑惑,伯牙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是什么意思?——值得。(板书:值得)
【设计意图;聚焦文本最后一句,探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一连串的质疑直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思维品质。引入资料可让学生进一步质疑,激活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欲望,积淀一定的情感基础。】
板块三 建构话题,感悟“知音”之懂得与值得
1.那又是什么值得伯牙如此去做呢?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
①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值得”的相关语句,画一画。
②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批注。
2.学生批注,指名回答。出示齐读。
3.就像他刚才所说,是因为锺子期懂得他的琴声。(板书:懂得)
懂得,可能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小小的细节。同学们,如果让你找出一个字最能体现锺子期懂得伯牙的琴声,你会选哪个字?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1)“方”说明朋友之间无须多言,一个动作,一个音符刚刚出现就彼此懂得。
(2)“又”说明这种懂得,不是偶然,是总是如此。我们把这两个字,在书上圈一圈。
4.那么遇见锺子期之前,伯牙的身边就没有人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了吗?
(1)出示资料,体会伯牙的技艺高超
伯牙是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尊为“琴仙”。他并不缺乏赞美他的人。许多人都以能听他弹琴为荣,但他们都听不出伯牙的琴声所表现的内容。伯牙听到的都是他们空泛的赞美。
(2)伯牙并不缺乏赞美自己的人,人们只会说弹的好,弹的妙,但并不了解伯牙弹的是高山、是流水,只有子期懂得,师生合作读。
(教师引读)在万物复苏的春日里一一
(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教师引读)在枫叶如火的山林中一一
(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教师引读)在漫天飞雪的茅屋旁一一
(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5.那么仅仅因为锺子期知道伯牙弹的是高山、是流水,就值得伯牙这么做吗?
(1)志者,士之心也。指名读资料:
士,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伯牙就是一位“士”。春秋时期的“士”,把追求人格的完美作为他们的志向。他们常常与琴相伴,以琴言志,借琴声表达自己的志向。
(2)如此看来,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还有注释当中的心志的志,情志的志都在表达伯牙的——志向、理想。
a.那么子期懂得这份志向和理想吗?到文中去找一找。
b.出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太山”可理解为泰山。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泰山就象征者高远的志向,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胸怀博大的包容精神。
c.原来子期懂得伯牙是在借“太山”表达自己的——志向。
d.学以致用:那么伯牙借“流水”又在表达什么呢?(不懈流淌的精神)。
6.你的琴声里有高山,我就听见你博大的胸襟;你的琴声里有流水,我就听见你不懈的追求。每一首曲子,伯牙刚刚开始弹奏,钟子期就懂它,所以,伯牙放下琴,感慨道,学生齐读资料: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知道这句的意思吗?(好啊,好啊,你所听到和想到的,就是我心里想的。我要怎样才能逃过你的耳朵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啊!)
7.伯牙弹得是琴,表达得是——情;钟子期听的是音乐,了解的是伯牙的——心——知音,实乃——知情知心也!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本单元导语“借助语言文字,感受艺术魅力”,确定话题以“知音”文化为主,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故采用资料填充,再入情入境品读、感受,让学生能走入“知音,实乃知情知心”的境界。】
板块四 深情结课,书写“知音”之心声
1.于是他们相约第二年的中秋到初次见面的地方再相会,伯牙如约而至,却再也不见子期的身影。他悲痛万分,不禁又弹起了见面时的那首《高山流水》,同学们用你的心灵去倾听。这琴声如泣如诉,提起笔把你感受到的,伯牙在这琴声之中所寄托的情和心写在学习单上。
2.交流反馈。
3.据史料记载,当时在锺子期的墓前,伯牙的哭声和琴声震天动地,引来了许多山民,一曲弹罢,人们只会说:“弹的好啊!弹的妙啊!”然后拍手而散。伯牙的心更痛了:
(教师引读)啊,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于是——男生读最后一句;
(教师引读)伯牙恨呐,恨高山流水知音少,于是——女生读最后一句。
4.伯牙摔琴以谢知音,这一摔,摔的是琴,祭奠的是自己再无知音的人生。懂他的人离开了,心意相通的情只能回忆了,同学们这琴摔得可值得?(板书:!)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值得。齐读。
5.是的,知音难觅,古往今来的人们也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唐·李白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唐·薛涛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
6.那么,让我们把所有的可惜、可叹、可悲、可敬都调动起来,读进文字里面去。(生齐读全文,配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男女生朗读,知音名句的积累,体会知音难觅之苦。】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