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2017秋)科学四上 3.13 声音的产生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科学四上 3.13 声音的产生教案

资源简介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的产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一节《声音的产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进一步认识声音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感受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认识声音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感受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还不够清楚。他们喜欢动手实验和观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来教授本节课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老师播放一段动物叫声的音频,例如猫叫声、狗叫声等,让学生猜测是哪种动物发出的声音。
2. 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动物的种类,并互相交流。
3.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会发出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环节:呈现新知
1. 老师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2. 老师准备一个玻璃杯和一根湿手指,用湿手指轻轻擦过玻璃杯的边缘,发出清脆的声音。
3. 老师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自己尝试用湿手指擦玻璃杯的边缘,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
5. 老师提问:你们觉得是什么让玻璃杯发出声音的?学生回答:是湿手指擦过玻璃杯的边缘。
6. 老师解释:当湿手指擦过玻璃杯的边缘时,玻璃杯会振动,产生声音。
第三环节:讲解新知
1. 老师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2. 老师解释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分子的振动。
3.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4. 老师提问:你们在实验中有没有发现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学生回答: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5. 老师解释: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振动,振动的空气分子传递了声音。
第四环节:实验
1.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
2. 老师准备一根长木棍和一块小板子,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
3. 一个人用木棍敲击小板子,另一个人在一定距离处用耳朵听声音。
4.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比较不同距离下声音的传播速度。
5.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距离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6.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但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并互相交流。
3. 老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不同声音的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同一媒质中是相同的。
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 物体振动
- 空气传播
声音的特点
- 不同声音的高低
- 声音的传播速度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了声音的传播和变化。学生对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实验和讨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强化。此外,教学中的导入环节需要更加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