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题答案 素材(10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题答案 素材(10份打包)

资源简介

部编版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 时关△ ,
万里/长征//人 未还△ 。
但使/龙城//飞 将在 ,
不教/胡马//度 阴山△ 。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 光杯△ ,
欲饮/琵琶//马 上催△ 。
醉卧/沙场//君 莫笑 ,
古来/征战//几 人回△ ?
夏日绝句
生当//作 /人杰 ,
死亦//为 /鬼雄△ 。
至今//思 /项羽 ,
不肯//过 /江东△ 。
(2)背诵课文。
首先要把诗读熟。然后将诗句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的画面。最后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结合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3)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先做诗句填空式默写,再默写全诗。书写时要注意写好标点,不要写错字。
2.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要是有李广那样的猛将戍守边关,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不敢南下袭扰。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从古至今,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活着的时候,应当作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征战沙场的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迈旷达。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该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朗读时都是二二三的节奏。三首诗分别描写了江畔秋色、庐山奇峰、梅雪争春的景色,朗读时要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朗读第一首诗,可以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读出画面美;第二、三首诗从描写景物到感悟道理,可以先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理解诗意,再通过学习朗读体会诗中的道理,读出自己的感悟。
(2)背诵课文。
本课三首古诗都要求背诵。第一首可边看图片边回忆诗句;第二首可抓住表示角度的关键词,体会先景后理的特点,以帮助记忆;第三首可通过对比体会梅、雪的特点,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用接龙的形式激发背诵兴趣。
(3)默写《题西林壁》。
这首诗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如:“题”不要写成“提”;“低”下面有一点,不能丢掉;“真”里面是三横;“此”不要写成“些”。还要注意“壁、侧、峰、缘”这几个字的写法。
2.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残阳贴着江面照射过来,好像“铺”在江上一样,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地方,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青绿色。江面上两种颜色相映成趣,美妙绝伦。
3.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段香。
(1)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诗意: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缕清香。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后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4 自然段。
本文语言很有气势,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激昂的,语速、语调前后变化很大。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1: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示例一: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幽远、宁静的“潮来前”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横卧着,江面上薄雾笼罩,江边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示例二: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气势雄伟的“潮来时”的画面。潮来了,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江面出现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逐渐拉长,越来越粗,横贯江面。再近些,那翻滚奔腾的白浪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我被这恢宏的气势震撼了。
示例三: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余波汹涌的“潮去后”的画面。潮头迅速向西奔去,余波却仍旧铺天盖地般涌来,巨浪翻卷着,钱塘江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此时尽管大潮已经退去,但我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
参考答案2:
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面上很平静,观潮人的心情急切。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大,潮头有数丈之高,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横贯江面。给人的印象就是如巨雷般的大潮像千军万马席地而卷,在呐喊、嘶鸣中奔来。狂潮拍石,如同几里岸边同时金钟齐鸣。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 恢复平静,水位上涨。
我印象最深的是“潮来时”的景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3.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首诗中刘禹锡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诗中“吼”字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时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参考答案1: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与其内容相关的句子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与其内容相关的句子是:“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参考答案2:
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题答案
1.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整理问题要把旁批和课文后的问题进行分类,各类别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互相包含本文中的问题,有字词方面的,有内容理解方面的,有联系生活方面的,有内容拓展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2.下面是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
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 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来形容?
(原意: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这句诗本来不是写梨花,而是用梨花形象地比喻雪来得快、下得大。在课文中指:20世纪的科技成就又快又多,就像这突如其来的大雪一样,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把人们的美好理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这些问题有的对理解课文内容有意义,有的意义不大。最有意义的应该是问题二,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1:互联网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互联网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降费的政策,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2: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看电视,只需轻轻地按动遥控器,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打开电脑,只需简单地敲击键盘,就可以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晚上,打开电灯,即使是黑夜,我也可以在明亮地灯光下安心地写作业。手机QQ,手机微信拉近了我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距离。高铁和飞机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课后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示例一: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十分聪明、可爱。一天,女娃到东海游玩。突然间,巨浪滔天,女娃被卷进海浪里淹死了。被淹死的女娃变成了一只漂亮的鸟,名叫“精卫”。精卫为了不让东海再淹死更多的人,她不停地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打算填平东海。精卫有了目标,就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她坚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示例二:
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性格开朗活泼,炎帝十分喜欢她。 有一天,女娃驾着一条小船到东海去游玩。忽然刮起了大风,浪花像小山一样向女娃的小船扑过来,小船立刻被打翻了。可怜的小女娃掉进大海,被海水淹死了。 女娃非常痛恨东海吞没了她的生命,同时,她又怕别人和她一样被大海吞没,于是她的魂灵就变成了一只小鸟,化名叫精卫,精卫发誓:一定要填平东海。于是精卫鸟每天飞到西山去衔一根小树枝或一颗小石子投到东海里面。无论是寒冬还是酷署,从不休息,一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3.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示例一:从精卫敢于填东海这一行为,可以看出精卫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
示例二:精卫非常坚韧执着,她能长年累月地用树枝和石子来填塞浩大无边的东海。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麻雀》课后题答案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1)朗读课文。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 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 /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 的力量/使它/飞 了下来。
(2)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本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事情的起因是猎狗发现了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要攻击小麻雀;经过是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结果是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退缩,小麻雀得救了。
2.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老麻雀的无畏
(2)猎狗的攻击与退缩
(1)作者通过写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出了老麻雀的无畏。
看到的:“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
听到的:“绝望地尖叫着。”“发出嘶哑的声音。”
想到的:“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2)作者通过写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清楚了猎狗的攻击与退缩。
看到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想到的:“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牛和鹅》课后题答案
1.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从不同角度给课文作批注:
①从对课文内容的疑问的角度作批注。如,“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②从对写法的点评上作批注。如,“逃跑一被鹅咬住一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③从对课文内容的体会的角度作批注。如,“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
④从读了课文后获得的启发的角度作批注。如,“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
2.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①“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我”见到鹅时的恐惧。
②“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这些语句形象地写出了“我”被鹅袭击时极度恐慌的心情。
3.说说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示例:金奎叔对待鹅的态度教育了“我”,使“我”正确地认识了人与鹅的力量的对比,不再盲目地怕鹅了。他的话也使“我”懂得了: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听信传言,不能“以大欺小”“欺软怕硬”;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会大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对“我”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后题答案
1.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1)朗读课文。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参考答案1: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参考答案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有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其中,“弯”“拉”“紧贴”等一系列变化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爬山虎的脚不是像动物的脚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后再爬一脚。每只脚只爬一下,便巴在墙上不动了。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3.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4)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题答案
1.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是训练我们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批注”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的文字,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先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作批注,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批注与同学交流。交流时要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与同学展开讨论,力争把问题弄懂。
可以在以下几处作批注:
(1)“她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批注:为什么班主任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呢?(因为“我”没有表演经历和经验)
(2)“唉,你怎么不叫……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大老虎!”批注:此处写老师对“我”的不断提示,意在说明什么呢?(说明“我”缺乏表演的技巧)
(3)“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批注:表演真的砸锅了吗?(没有砸锅,“我”笨拙的演技逗得观众非常开心;“我”严格按照排练时老师的提示表演)
2.从开始对演出充满期待,到最后疑惑不解,“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结合课文相关语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有些担心 不会豁虎跳,担心老师换人。
充满自信 扮老虎很简单,不用说话,也不用露脸。
紧张、狼狈 不会豁虎跳,表演笨拙,观众哄堂大笑,他们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后悔 认为因自己不会豁虎跳而使得这场戏砸锅了。
3.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么开导“我”?
示例一:我认为你的演出不窝囊,你表演得很棒!你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示例二:你严格按照老师的提示表演,不但没有砸锅,而且逗得大家非常开心。
示例二:不窝囊。你表演得很棒!你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4.选做:排练时的情形,“我”记忆很深刻,而表演时“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原因:当时太紧张了。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课后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哦,阿妈 ,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 ,我们到溪边去吧 ,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2.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1)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1:
我看到了一幅秋夜月下溪景图,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和阿妈一起在清澈的小溪边散步。她和阿妈看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香味在流淌,月光也在流淌。她们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参考答案2:
迷人的秋夜,阿妈牵着“我”,在月光下,沿着乡间的小路,沿着小溪走着走着……人和美丽的月光、潺潺的流水、芳香的山草、野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乡村夜景图。
(2)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1:
示例一:文中第 1、2 自然段所描绘的“月亮升起”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 1 自然段写月亮升起来了,特别强调是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我仿佛看到了月亮从洱海那边升起来时月光如洗的样子。第 2 自然段用了含有四个“照亮了”的句子,让我在脑海中切换了不同的画面,感受到了月夜的明亮和月光的柔和。
示例二:文中第 6 自然段描绘了“修补村道”“虫唱鱼跃”“果园飘香”“种菜栽稻”的画面,构成了“月下田园”图。这些画面让我感受到了人们辛勤劳作、丰收在望的景象。
参考答案2: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画面还有:“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着头,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乡村夜晚田间美景图。
3.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1)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2)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着头,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3)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4)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5)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亮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4.小练笔
读读课文第 6 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
(1)读读课文第 6 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
“我”看到修补平整的村道、跃出水面的鱼儿、好吃的果子、沉甸甸的稻穗、像银毯似的稻田等。“我”想到,“我们”在自家的地里种油菜、栽水稻,在田地里找野兔,把蒲公英吹得满天飞等。
(2)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
参考答案
暑假的一天,我和小伙伴们玩疯了。圆月高挂,大地一片明亮,我们呼朋引伴地玩闹着。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喊:“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们?”他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开始时,我们向后倒退着慢慢走,仰头看着月亮,结果发现,月亮真的跟着我们一起走。“不好,快跑!”不知是谁大叫,我们就风一般地向四处乱跑,边跑边看,结果,月亮还是快速地跟上了我们。回到家,我趴在窗口偷窥月亮,月亮就守在我的窗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