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二节 常见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一、常见化脓性感染(一)常见浅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1.疖 疖是指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颈、面部、背、会阴等,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病人。发病初期为一红、肿、热、痛的小硬节,以后渐增大呈圆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之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逐渐消退而痊愈。一般无全身症状。发生在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上唇疖、鼻疖)如被挤压或处理不当时,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有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死亡率很高,应引起重视。治疗上多以局部疗法为主,早期可采用热敷、理疗,亦可涂擦聚维酮碘或外敷鱼石脂软膏等,促进炎症消退;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面部疖和疖病,需配合全身支持治疗和足量抗生素使用。2.痈 痈是指相邻多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由单个疖扩展或多个疖融合而成。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颈部、背部等厚韧皮肤处,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痈俗称“搭背”,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糖尿病患者因白细胞功能不良、活动迟缓,故易患痈。病初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炎症浸润区,质韧,界线不清,中央部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像“火山口”,内含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和疼痛。此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唇痈全身中毒症状极重,易向颅内扩散,危险性极大。治疗上应及早选用有效抗生素,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必要时同时治疗糖尿病和支持治疗。局部处理初期与疖相似。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重,应及时做切开引流术,但唇痈不宜采用。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以后每日换药。皮肤坏死创面过大者,可作植皮,也可作痈切除。3.急性蜂窝织炎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种类、病变部位和深浅而不同。浅部感染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界线,中央部位常因缺血而发生坏死;深部感染者,局部表现多不明显,但有表面组织水肿和深部压痛,多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全身无力等全身症状。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由厌氧菌引起的蜂窝织炎局部可检出捻发音,又称“捻发音性蜂窝织炎”,蜂窝组织和筋膜坏死,脓液恶臭,有中毒症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皮下坏疽,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病变进展较快,皮下广泛坏死液化,常导致皮肤大片坏死,可并发脓毒症,死亡率较高。治疗上及早联合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局部治疗同疖、痈。但强调口底、颌下、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经短期积极抗炎治疗若无效,即使未抽出脓液也应及时切开减张引流。捻发音性蜂窝织炎或新生儿皮下坏疽应早期作广泛的切开引流,切除坏死组织,伤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4.丹毒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经体表小伤口或足癣病灶处侵入,好发于面部和下肢。起病急,进展快,先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高热,体温可达39~40℃,继之局部出现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央浅,周围深,界线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褪色,压力去除后,红色很快恢复。在红肿向周围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疱。患者自觉局部灼热、疼痛,但很少引起组织坏死、化脓。反复发作可使淋巴管受阻而发生橡皮肿。治疗上应积极处理足癣、损伤等致病诱因,注意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本病有接触性传染,需床边隔离,接触病人后必须洗手,凡与病灶处接触的敷料、衣、褥,均应消毒灭菌。5.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指致病菌从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或由其他感染病灶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如感染扩散至局部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大多继发于其他急性感染病灶。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常见于下肢。管状淋巴管炎可分为深、浅两种。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不出现红线,但患肢出现肿胀,有压痛。两种淋巴管炎均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急性淋巴结炎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常能自愈;重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形成脓肿时有波动感,少数甚至可破溃出脓。治疗上应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全身应用抗生素,多能较快治愈。急性淋巴结炎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6.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甲沟炎是指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常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剪指甲过深等损伤而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性指头炎是指手指末节掌面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多因刺伤引起,亦可由甲沟炎发展而来。甲沟炎发病初期指甲一侧的皮下组织红肿,并有轻微疼痛,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感染可蔓延到甲根部的皮下和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如不切开引流,脓肿向下蔓延可形成甲下脓肿,在指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使该部指甲与甲床分离,处理不当可成为慢性甲沟炎或指骨骨髓炎。但甲沟炎多无全身症状。脓性指头炎初起时指尖有针刺样疼痛,以后组织肿胀,压力增高,疼痛剧烈。当指动脉受压,疼痛转为搏动性跳痛,患肢下垂时加重。剧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彻夜难眠,多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末节指骨可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形成慢性骨髓炎,伤口经久不愈。感染早期,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均可采用温水或乙醇浸泡、湿敷理疗、外敷鱼石脂软膏或金黄散等,根据病情,酌情使用抗生素。脓肿形成期,①甲沟炎:沿甲沟处作纵形切口切开引流。甲床下积脓者,应拔甲,注意勿损伤甲床,以免日后新生指甲发生畸形。②脓性指头炎:出现跳痛时应及时切开减压、引流,不能等待波动出现后才手术,以免发生末节指骨缺血、坏死。手术切口在末节指侧面作纵切口,必要时可行对口引流。(二)全身化脓性感染全身化脓性感染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或中毒症状,通常指脓毒症和菌血症。脓毒症是指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菌血症是脓毒症中的一种,它不仅有明显的感染症状,血培养能检出致病菌。全身化脓性感染通常为继发性。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致病菌数量大、毒力强和(或)人体抵抗力下降。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体内长期静脉置管;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抗癌药物等。脓毒症虽然感染致病菌的种类不同,但都有共同临床表现:①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体温可高达40~41℃或低于正常体温;②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神志淡漠、谵妄和昏迷等严重感染中毒表现;③病情进一步发展,常引起感染性休克或心、肺、肝、肾功能损害,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④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一般高达(20~30)×109/L或降低,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根据致病菌种类不同,脓毒症可分为三大类型:①革兰染色阳性细胞脓毒症,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严重的痈、急性蜂窝织炎、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有时也发生在大面积烧伤感染时。一般无寒战,发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病人面色潮红,四肢温暖,常有皮疹、腹泻、呕吐,可出现转移性脓肿,易并发心肌炎。发生休克的时间较晚,血压下降也慢,但病人多呈谵妄和昏迷。②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脓毒症,常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所引起,多见于胆道、尿路、肠道和大面积烧伤感染时。一般以突然寒战开始,发热呈间歇热,严重时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有时白细胞计数增加不明显或反见减少。休克发生早,持续时间长。病人四肢厥冷,出现紫绀,少尿或无尿,多无转移性脓肿。③真菌性脓毒症,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往往发生在原有细菌感染经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故发生时间较晚。总的说来,其临床表现酷似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败血症。病人突然发生寒战、高热,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出现神志淡漠、嗜睡、血压下降和休克。少数病人尚有消化道出血。大多数病人的外周血象呈白血病样反应,出现晚幼粒细胞和中幼细胞,白细胞计数可达25×109/L。治疗原则是处理原发感染灶,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生素和全身支持、对症处理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二、护理评估(一)健康史了解病人有无皮肤或黏膜受损史,如各种开放性创伤,以及烧伤、手术史等;有无营养不良、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放疗等。在上述情况下,人体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外源性致病菌或机体自身菌群则乘虚而入,造成感染。了解病人发病的时间、经过及发展过程。(二)身体状况1.局部表现 浅表部位的感染,一般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脓肿形成有明显波动感;深部感染,其水肿、压痛明显,红、热不明显;如属感染伤口,可见脓液、坏死组织。2.全身表现 轻重不一。感染轻者常无全身症状;较重者可有畏寒发热、脉速、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表现;严重者会发生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若病程较长,可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三)心理-社会状况感染较严重或病程较长的病人,由于病情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加之担心病情恶化和治疗效果,常表现为失眠、烦躁、忧虑、压抑等,故应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评估病人和家属对疾病、拟采取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认知程度及病人对医院环境的适应情况。(四)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感染严重者,可高达(20~30)×109/L,出现中毒颗粒,且血小板减少;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肝功能检查了解有无贫血或营养不良;血糖、尿糖检测了解有无糖尿病;脓液、分泌物或深部病灶穿刺液涂片染色和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可明确病菌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度。2.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必要时可做B超、X线、CT、MRI等检查,明确体内感染病灶部位及范围。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疼痛 与炎症区肿胀,压迫神经末梢有关。2.体温过高 与感染毒素吸收有关。3.营养失调 与营养摄入不足和机体的高代谢状态有关。4.潜在并发症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四、护理目标1.病人的疼痛减轻。2.体温恢复正常。3.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机体抵抗力提高;4.病人的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五、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1.向病人说明、解释外科感染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治疗情况,打消病人的担心、顾虑,增强病人对疾病治愈的信心。2.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并注意神志的变化,特别注意观察病情进展迅速的病变。如“危险三角区”的疖、痈导致颅内感染;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导致呼吸困难、窒息;新生儿皮下坏疽出现脓毒症;脓性指头炎引起指骨缺血坏死、骨髓炎。若有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如出现全身性感染,则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在病人寒战高热发作时,做血培养,以便确定致病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二)局部疗法护理1.患肢抬高、制动休息 能促进静脉回流,肿胀减轻,显著减轻疼痛,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消退。危险三角区和口底部感染者应少说话,改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减少咀嚼运动。2.热敷、理疗 早期能促进炎症消退,晚期能使病灶局限成脓。通常采用湿热敷或浸泡、超短波或红外线照射。3.外敷药物 能促进炎症消退或局限化。在浅表感染早期,可用聚维酮碘或乙醇涂擦,鱼石脂软骨或金黄膏外敷,或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蒲公英、紫花地兰等捣烂外敷。一般每日敷药一次。4.局部封闭或注药 取0.25%~0.5%普鲁卡因20~60ml加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在病灶周围和基底注射或化脓性关节炎抽脓后腔内注射。阻止炎症扩散,促进炎症消退、吸收。5.手术疗法护理 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或行感染病灶切除术。但对于口底、颌下、颈部蜂窝织炎和脓性指头炎等,应尽早切开。手术后应注意敷料是否渗湿、脱落,伤口有无出血,应加强换药保持敷料干燥。如发现体温不降,疼痛不减轻,引流液很少,提示引流不通畅,应向医生汇报,并协助处理。(三)全身疗法护理1.全身支持疗法 确保病人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对严重感染者,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液,也可以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病人一般状况,减轻中毒症状。但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应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以免引起感染扩散。免疫力低下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从而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组织器官的修复。2.对症处理 有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摄入量。躁动不安者,酌情给予镇静剂。伤口疼痛已查明原因并给予处理后,可酌情使用止痛剂。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①能不用者尽量不用,对较轻或较局限的感染,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②能单用者不要合用,能用窄谱者不用广谱,以免发生二重感染。③选用药源充足、价廉、副作用较少的抗菌药物。④严重感染者应早期、足量、联合应用。⑤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最好是根据血液细菌培养和药物过敏试验。(2)给药方法:给药途径有口服、肌注、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对较轻或局限性感染,可口服或肌注给药,严重感染应从静脉给药。不论何种给药途径,均需按时给药。在使用中观察体温和局部感染情况,如体温显著下降、局部感染症状明显好转,视为有效。如使用3天效果不明显,应更换药物。一般在感染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后3~4天即可停药;严重感染需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维持使用1~2周。(3)预防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应了解药物过敏史,做好药物过敏试验。毒性反应在某些抗菌药物中比较突出,如链霉素可损伤第8对颅神经,所有氨基糖苷类均对肾有损害。因此,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四)健康指导1.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好皮肤的清洁和保健,减少感染机会。2.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创伤发生,若已有创伤,都应及时处治,以防感染的发生。若发现有感染病灶,也应及时处治,以防感染进一步发展。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4.加强医院、病区卫生管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杜绝交叉感染。六、护理评价1.病人的疼痛是否减轻。2.病人体温是否恢复正常。3.病人的营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机体抵抗力是否提高。4.病人的并发症是否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