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知识框架(2014年备考)必修一 政治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1、分封制(时间,内容,影响) 2、宗法制(时间,含义,核心特点,影响)二、封建社会(秦朝(清朝)(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1、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地方官制——郡县制;】2、封建社会两组矛盾贯穿始终(1)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趋势为地方权力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①秦朝(前221—前206):郡县制②汉朝(前202—220):a、汉初:郡(郡县)国(封国)并行制;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才解决王国问题;③唐朝(618—907):a、唐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b、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100多年;④北宋(960—1127):系统强干弱枝【从军事、政治、财政上全面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⑤元朝(1271—1368):实行行省制度(特殊:a、西藏归宣政院(中央机构)管辖;b、河北、山西、山东归中书省(中央机构)管辖;c、今湖南归湖广行省管辖;)⑥明朝(1368--1644):明初朱元璋废行省,设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2)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趋势为宰相权力被削弱乃至被废除,君主权力不断加强①秦朝: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汉朝:中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唐朝:三省六部制;(考查重点中的重点)④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⑤元朝:只设中书省(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⑥明朝:a、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在相权与皇权斗争中,相权最后消亡,皇权取得胜利) b、由于政务繁忙,朱元璋被迫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形成;⑦清朝:(1644—1912)【a、康熙时南书房;b、雍正帝设立军机处;】3、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汉朝:察举制(标准为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3)隋唐:科举制(才学)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雅典为主要代表)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及评价时期改革标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地区部落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期)本质: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妇女、外邦人、奴隶无民主可言;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发展历程(1)习惯法(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453年),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最早的成文法);(2)公民法(万民法: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公民法仅仅适用于罗马内部,时代呼唤万民法。(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3)零散(完整体系: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成《民法大全》;2、罗马法的核心: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3、评价:(1)对当时罗马(积极、消极); (2)对后世西欧【立法、司法、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德国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权力中心 议会(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皇帝(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国家元首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政府首脑首相,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宰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立法权(议会)至上,监督行政权立法权(议会)被行政权控制二、民主共和制政体美国法国标志1787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力中心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议会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独立平等,但又相互牵制行政权基本上受制于立法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清末(1840——1912年)四次外敌入侵及结果、影响战争名称时间战败签约名称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五议港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公开行贿)《北京条约》(天天赔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割赔开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辛丑条约》(钱禁兵馆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国以来(近代后期)的四次内外战争1、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形成;(2)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初),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3)失败标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城市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2)两次转折意义的中共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3)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形成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蒋介石发动“围剿”,红军的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左”倾错误而失败,被迫长征,根据地转移到北方;3、抗日战争(1937——1945年)(1)三条主线 ①日本侵略及暴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起长达6周的南京大屠杀、1941年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②国民党英勇抗日: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③共产党抗日: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2)结局:胜利(标志、原因、历史意义)4、解放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和平阶段(1945—1946)的较量:重庆谈判、召开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2)战争阶段(1946—1949)的斗争①战略防御(1946.6—1947.6):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②战略反攻(1947.6—1948.9):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③战略决战(1948.9—1949.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歼灭了国民党主力;④渡江作战及解放全国(1949.1—1950):国共北平和谈;解放南京、建立新中国、追歼残敌;近代中国人民的求民主历程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标志、定都天京、军事全盛的标志、《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失败标志、失败原因;)2、资产阶级【(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②革命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③激进派:陈独秀、胡适】(1)戊戌变法(1895——1898年高潮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2)辛亥革命(1911)(背景、爆发、高潮、结局、评价)——孙中山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体;(3)新文化运动(1915—1918年)——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主张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无产阶级(1)五四运动(时间、过程、历史意义、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共成立(标志、历史意义)(3)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4)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5)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6)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取得民族独立;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背景、标志、历史意义】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1年巴黎公社【原因、历史经验和教训】三、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现实:十月革命【历史条件、过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三大政治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大制度初步创立(1949-1954)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区域自治《共同纲领》规定,人大为权力机关确立完善(1954-1966)1、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存在;2、1956年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大制度遭到破坏(1966-1976)连续十年政协制度不能实行连续十年全国人大没有召开恢复发展(1976—今天)1、重新召开各级政协; 2、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大二、基层民主【(1、法律依据: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吉林海选】三、法制建设历程1、初创时期(1949—1954)【①1949年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②通过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两大原则;】2、破坏时期(1966—1976):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3、恢复发展(1976—今天)【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四、一国两制:【最初目的;正式提出时间及提出者、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九二共识;】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年)1、确立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当时具体表现: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2、外交成就:①1949年建国后一年多,同苏联等17国建交;②1953——1954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含义、影响)”③1954年日内瓦会议(特点、中国的贡献)④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特点、意义)二、开创外交新局面1、1971年第26届联大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地位【时间、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过程:(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访华;③1972尼克松访华;④1979年中美建交)③意义】3、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建交1、背景:(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换机; (2)国际: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形势趋向缓和;2、外交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表现:(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①对抗形式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②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③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④影响(消极、积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的形成【背景;过程(三个阶段);影响(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战后日本的崛起【原因(内因、外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宗旨;影响;】中国的振兴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各主要政治力量的要求【①美;②欧盟(此时不再是欧共体);③日本;④俄罗斯;⑤中国;】 必修二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2)汉朝: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 曲辕犁出现,并一直为后世沿用;2、小农经济(出现时间;特点;地位;)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三种形式【(1)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前,一直居主导地位);(2)家庭手工业;(3)民营手工业;】2、三大行业的发展(1)青铜铸造(繁荣时期;典型精美作品;) 冶铁业(出现铁器的时间;南北朝的灌钢法;)(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3)丝织业【西汉;唐代;宋代;明清;】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原因;②出现时间;③出现地区;④标准;】三、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业的历史【①商人的由来;②交子的出现时间、原因;③商帮出现的时间、原因】2、城市的发展【①市坊制度;②〖重点注意〗市坊制度被打破的时间——宋代、表现;】四、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重点: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时间;过程;影响;】2、重农抑商【提出;含义;目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3、海禁与“闭关锁国”【提出时间;含义;影响】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开辟新航路【原因;航海家、航线;影响;】二、殖民扩张【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含义,时间;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含义,时间;影响(对欧洲、殖民地、世界市场)】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影响:对欧洲(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城市化、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对世界(世界市场、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四大成就;影响:对欧洲(生产力、生产关系、工业生产结构,资本主义)对世界(世界市场、殖民地)】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简表(特征: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时间重大事件阶段特征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雏形开始出现16——18世纪中期早期殖民扩张得到拓展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岳麓版: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后,外国商品的涌入和生产方式的刺激;2、表现:(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外商在华企业的兴办(3)洋务企业的兴办【原因;代表人物及企业;影响;】(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出现地点;代表人物及企业;影响;】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产生 2、初步发展【时间;原因;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短暂的春天【时间;原因;发展最快的行业;】4、曲折发展(1927——1949年,22年历史) (1)较快发展(时间;原因;) (2)在沦陷区遭受残酷打击,在国统区日益萎缩;(时间:1937—1945年;原因) (3)陷入绝境(时间;原因;)三、启示【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前提: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计划经济时代(1956——1976年)1、一五计划【①发展生产力:时间;成就;意义;②生产关系的变革:三大改造(时间、内容、意义)】2、中共八大【时间;内容;意义】3、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训;】4、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5、文革中的经济起色(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二、市场经济时代(1978——今天)1、对内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间;地点;过程(经济(政治);影响;】(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间;中心环节;改革方向;】(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标确立时间、标志;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对外开放(1)经济特区的创办【时间;哪些特区;特殊之处;】 (2)开放浦东【时间;目的;条件;影响;】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迁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1)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2)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二、表现:1、衣: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3、住:从传统民居到宽敞楼房【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解决城镇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4、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5、行:铁路、公路、水运、航空;6、通讯:电报、电话 7、大众传媒:报纸、影视、广播、互联网;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调整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表现;特点;影响;】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影响(对美国、资本主义、世界);】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展 1、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理论基础;成就;出现的问题;对策】 2、建立福利国家【原因;含义;利弊;对策;】 3、第三产业的兴起【原因;影响;】 4、“新经济”的出现【出现的时间、国家;含义;本质特点;影响;】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列宁时代(1917——192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内容;影响;)2、新经济政策(1921—1925)(背景;内容;影响;)二、斯大林时代(1924——1953年)——确立斯大林模式1、内容:【所有制;经济体制;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2、评价【功绩(对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对后发国家);弊端(经济结构、农民、企业及职工、地方、苏联解体)】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956——1991年)——改革斯大林模式1、赫鲁晓夫改革【改革重点;内容;评价】 2、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目的;影响;】3、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阶段(1985年经济改革;1988年政治改革;)影响;】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贸总协定;)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时间、标志;主导国家;影响(对美国;对世界)】三、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成立【原因;过程:欧共体(1993年欧盟;影响(对欧洲、对世界、对中国)】2、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成立时间、成员国、意义】3、亚太经合组织 【成立时间;中国加入时间;】四、世界经济全球化1、开始时间:新航路开辟后就已经开始; 加速时间: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2、本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扩张;影响:(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措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必修三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时间;原因;哪些流派、代表人物及相关主张;意义;)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地位时期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创立儒家春秋孔子仁、礼;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成为诸子百家的蔚然大宗战国孟子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西汉董仲舒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④三纲五常遭到佛教、道教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宋代程颢、程颐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朱熹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④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新发展明清李贽离经叛道(内容,影响)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主张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可被认识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起源:古希腊(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理想国》,根据智慧品德明确分工; 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原因;核心;性质;表现(文学三杰、美术三杰);】2、宗教改革【开始标志;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影响(对罗马教皇、教派、人文主义)】三、成熟:启蒙运动【原因;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核心;意义(对法国、对欧洲、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1、四大发明【内容、发展过程、影响;】 2、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时间、地位、意义)3、天文著作:《石氏星表》(时间、地位) 4、农业历书:《授时历》(时间、作者、作用;)5、四大农书(内容、特点) 6、中医药书(内容、地位)二、辉煌灿烂的文学 春秋:《诗经》(战国:《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三、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的发展脉络;三种书体及主要特点;王羲之的书法欣赏;2、绘画【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及绘画理论;隋唐画家及作品;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的文人画的特点、作者、作品;】3、戏剧(京剧①乾隆末年: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③同光年间:京剧成熟;④民国以来:走向全国和世界)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一、物理学1、经典力学(代表人物;标志;内容;特点;意义;)2、现代物理【①相对论:(代表人物;内容;意义;)②量子论(代表人物、内容、意义)】二、进化论(创立者;标志;内容;意义)三、科学技术【蒸汽机(代表、意义);电(理论科学家、意义);互联网(产生时间、影响);】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地位、影响)洋务派(代表、思想主张、意义)】二、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康梁);革命派(孙中山、黄兴等人);激进派(新文化运动者)】 三、无产阶级:【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扬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想理论成果一、三民主义:【创立者;三民主义的标志、内容、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标志、内容、意义】二、毛泽东思想:【提出时期及意义;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标志;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与地位】三、邓小平理论:【9方面的内容及相应时间(一国两制也是);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标志;精髓;地位】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者、内容;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标志;】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毛泽东时代(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改革开放时代(计算机、载人航天工程)】二、教育:【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面向;1995年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三、文艺:【双百方针的提出时间、提出者;含义;地位;】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新古典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印象画派现代主义流派文学特点、作者、作品特点、作者、作品特点、作者、作品美术特点、作者、作品特点、作者、作品特点、作者、作品早期、晚期特点、作者、作品音乐特点、作者、作品特点、作者、作品2、囊括文学、美术、音乐的流派有浪漫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流派;3、判别必修3P114《唐吉老伯》与《旋转木马》为哪一美术流派,并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