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暑假预习卷(含答案)一、基础知识综合1.旅行攻略二:探寻名著中的红色中国。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景点正在开展“欣赏红色经典,分享阅读感悟”的主题活动。其中一位游客分享了《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两段精彩文字,请你阅读,完成相关任务。他看起来像个林肯式的人物,身材比一般的中国人要高,背有点驼,体态偏瘦,留着又长又浓密的黑发,一双大眼睛,目光如jù,高鼻梁,颧骨饱满。这是一张非常有智慧的知识分子的面容。他走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同两个青年农民说话,认真地比着手势。我起初没认出他,直到别人提醒,我才知道虽然南京方面悬赏二十五万元抓捕他,但他却自在地和其他人一道走在街上。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博览群书,在哲学和历史方面造诣很深,他擅长演讲,记忆力超常,且专心致志。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虽然毫不在意生活琐事和外形,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具细,精益求精。他有着无穷的精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造诣_______目光如jù _____(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3)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颧骨饱满”相同的是( )A.博览群书 B.擅长演讲 C.专心致志 D.功底深厚(4)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________ (写人名)。选段体现了“他”哪些性格特征?(至少写两点)(5)分享阅读感悟环节,主持人邀请你发言。请你用一句话分享你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感悟,并用这本书中的相关内容对你的感悟进行简单阐释。二、现代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阅读,老师选择两个片段,请完成下面小题。片段一:我们都知道,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但我们推托说“没有法子”。有少数人尝试过,但失败了。这就被看成是做不到的事。大家都认为没有谁能够进了红区后活着回来的。在报纸受到像意大利或德国那样严格检查和管制的国家里,长年累月的反共宣传就有那么大的力量。后来,到一九三六年六月,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但是,当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在得到上述消息的同时,了解到我可能有办法进入红区。这需要我立即动身。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我那样做,确实是有危险的,不过后来报上发表我的死讯,说是“已遭土匪杀害”,那又太夸张了……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片段二: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A)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做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B)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然后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构成陕西、山西两省的分界线。2.对片段一中划横线的“那么大的力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国民党颠倒黑白,让人们很难了解到红军的真实情况。B.当局制造谣言,把活人说成死人,让人感到十分恐怖。C.以前有人试图打破封锁进入红区探访,结果均遭失败。D.我抓住可以进入红区的机会,却带着冒死的恐惧出发。3.片段一中划横线的“被扣的惊人事件”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4.片段二中,(1)A处,“我”为什么说“身上有点不舒服”?又为什么说“心里却非常兴奋”?(2)B处划横线的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三、对比阅读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①之巨阨②,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③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远于下口。方知慎子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四》)【注释】①河:黄河。②巨阨(è):巨险。阪:险阻重地。③赑(bi):殿,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这里指咆哮、怒吼的样子。④慎子:名到,战国时人。(1)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略无阙处 _____②良多趣味 _____③素气云浮 _____④迄于下口 _____(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C.或王命急宣 一食或尽粟一石D.实为河之巨呃 何陋之有(4)甲乙两个文段在描写角度上都采用 _____,表现了长江的夏水和黄河的孟门之水 _____的共同特点。(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水非石凿,而能入石。四、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喜雨亭记(苏轼)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②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③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④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④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⑤且荐饥⑥,狱讼⑦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有删改)【注释】①雨麦:麦子抽穗时下的雨;②弥月:整个月;③商贾:商人;④忭:欢喜;⑤岁:一年的收成;⑥荐饥:连续饥荒;⑦狱讼:案件官司。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志喜也( ) (2)是岁之春( ) (3)而吾亭适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8.请结合短文和《记承天寺夜游》,分析苏轼的形象。五、情景默写9.理解性默写填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诗歌鉴赏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0.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11.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颢因何而“愁”。七、名著阅读12.你们学校举行“读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请你围绕以下活动,完成相应任务。(1)活动一:在“读书与成长”演讲活动中,某班级同学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有这样一段:同学们,成长意味着什么?在《朝花夕拾》的记叙中,少年① 离开家乡,去往南京,东渡日本,成长对于他;在《② 》中,延安的红小鬼们,在抗战的年代,司号员,甚至参加战斗,意味着坚持信仰;③ 。请你完成①②处的填空,并仿照所读名著划线句子,结合有关名著和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将③补充完整。①_____②_____③_____(2)活动二:在“名著我来读”诵读活动中,需要按主题进行分组诵读,请你从“勇气”“理想”“温情”中任选一个主题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我选择的主题是_____,因为《______》这部名著中“________”片段(示例:《背影》这部名著中的“父亲翻过铁道买橘子”片段。)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1) yì 炬(2) 事无具细 事无巨细(3)D(4)示例:生活简朴、坚强勇敢、平易近人、做事专注。(5)示例: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觉得正如毛泽东同志诗中所说的那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只有敢于牺牲,勇于奉献,事业才会获得成功。毛泽东、彭德怀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被国民党悬赏,多次面临险境,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用顽强意志、条条生命换来革命成功。这启发我们:只有敢于牺牲,勇于奉献,事业才会获得成功。2.D 3.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1)打了预防针 因为到红色中国去 (2)那些地区已经被红军所控制。5.(1)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2) 同“缺”,缺口、空隙; 实在是; 云雾; 到。(3)C(4)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水势盛大且流速快速(5)①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6. 记 这 恰好 7.(1)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2)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 8.苏轼贬官黄州,还能到承天寺欣赏月色,既能看出他是一个超凡脱俗、具有闲情雅致的闲人,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屡屡仕途受挫却坚强乐观的达人。《喜雨亭记》中,他为百姓的旱情而忧心,为天降甘霖而喜悦,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与民同乐的良吏。9.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生动地描绘了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 11.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而产生愁。12.(1) 鲁迅 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从被侵略的境遇中站起来,积极支持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意味着博爱与抗争。(2) 示例一:勇气示例二:温情 示例一:《西游记》示例二:《朝花夕拾》 示例一:三调芭蕉扇示例二:长妈妈给鲁迅买《山海经》 示例一:它体现了孙悟空不怕困难,也表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示例二:那人间最美好的温情让人感动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