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人教版部编本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课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藤野先生》
授课人 年级 八年级 课时 2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部编本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作者是鲁迅。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篇目。文章记叙了作者鲁迅1902年至1906年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鲁迅著此文赞颂了没有民族偏见、热情正直、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沉真挚的情感。同时本文还表露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给学习者强烈的心灵冲击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这篇散文,主要让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内容与情感,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典型事件,分析藤野先生形象,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了解双线并行的结构,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了解文章双线并行的结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甚少。 因此,在本文作者爱国情感的探究上,一定要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国民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去思考、挖掘。另外,在人物形象的分析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组内交流机会,在关键句段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运用合作探究、层层设疑、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课前默读、课上快速阅读和朗读、精读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 3.针对学习目标层层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引出对文中双线结构的学习。
五、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教材、教学参考书、PPT课件、微课、背景音乐、十六进制平台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检测 (1)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是谁写的?谁能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2)字词检查请同学们起立抢答,答对即可落座。 学生课前自主复习鲁迅先生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单元预习课中的生字词,课前利用大约3分钟时间汇报展示。 识记关于鲁迅相关文学常识。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导入新课 散文诗导入 学生认真听读散文诗,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思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材学习奠定感情基调,引出新课。
出示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找出关键词。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主题学习思想为指导,结合第二单元“单元导读”部分设计。
活动一: 默读课文概括事件分析形象 主问题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8、35段,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1)教师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关键句段进行朗读指导。(2)注意及时进行知识小结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典型事件,并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2)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想法。 (3)在纠正解剖图事件中,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体会凶巴巴的藤野老师与和蔼的藤野老师的区别,加深体会。 (1)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回归教材,关注教材。 (2)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好地把握教材。 (3)通过抓住关键段落,让学生梳理典型事件,明确细节描写,把握回忆性散文特点。
活动二: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体会情感 主问题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6-38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情感。 (1)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是课文中不易被发掘的点,适时点播。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关键词句,分析情感。 (2)自主回答。 作为还念恩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情感的表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同时为学习本文的双线结构做铺垫。
活动三:细读精思结合注释把握双线 主问题三、请同学们精读课文29-32段,结合微课,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放弃医学辞别藤野? 结合微课,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 板书双线结构 (1)学生细读课文,结合微课认真思考,自行总结并口述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齐读大屏幕中的文字,体会作者同反动统治斗争是到底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双线结构,落实学习目标二。
结语 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回顾所学 让学生收获知识,掌握技能,产生情感共鸣。
作业 大屏幕呈现 学生课后完成 学会积累总结收获
七、板书设计
(
藤野先生
) (
鲁迅
) (
交往
) (
辞别
) (
怀师
爱国
) (
回忆性散文:
事件典型、注重细节
)
八、教学评价
1.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表述准确,思路清晰、内容完整,并能够做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2.对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衔接紧凑,符合学段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 3.该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得当,提出的实施方案具体可行。
九、教学反思
教学前反思: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人教版部编本教材的美意了。因此,在备课时,我做了以下尝试: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入文本,研读教材中的“单元导读”,明确编写意图,悉心查阅主题丛书中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编写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2.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三个达成学习目标的主问题,且主问题设计层层设疑,重点突出。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课堂创设情境,变静为动,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在抓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另外,不要忽略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