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现了相结合的趋势。这增强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趋势:“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这种趋势到了20世纪初期又有所发展。列宁把这种趋势叫作“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他指出,这个潮流在马克思时代已经存在,“在20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是更强大了”。
我们认为,两种文化的整合有两条道路:一是自发的道路。科学是人为了认识自己和生存而形成的学问。它以探究自然规律为核心内容。尽管科学不像人文那样以关注人为中心,但它还是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性。任何一门具体科学不管“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这就意味着,人性有自觉追求人文与科学融通的倾向和要求。二是自为的道路。就是通过“自然科学知识分子”与“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对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倡导“新人文主义”,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通过两种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而要达到两种教育的结合,就要实施“文理融通”的教育。这种“文理融通”的教育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把两者融合成一种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而又不削弱任何一方的广泛的人文主义,从而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来。通过这样的教育,造就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社会科学为“中介”,倡导“新人文主义”,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在现实科学研究中,在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许多交叉之处。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中,社会科学既可能靠近科学,也可能靠近人文,也可能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从总体上看,社会科学带有中间和交叉的性质,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结纽带,是实现科学与人文对话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I·华勒斯坦指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三分法已经不像它一度显示的那样不证自明了。同样,各门社会科学也不再是站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个对立的家族之间、不知道该投靠哪一方的穷亲戚,恰恰相反,它们业已成为自身的潜在调和的场所。”
目前,尽管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人们还没有清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沟壑,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也还没有消除各自的偏见,民众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因此,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切实地推动二者的融合。
(摘编自张志顺、王鹤岩《文化哲学视域下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材料二:
当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人文学者在经历了与科学的冲突和对话之后,终于认识到这二者实际上并非是天然对立的,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人文合力推进中国现代性大计的成功经验足以借鉴。因此,他们便试图提出一种可在其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东西——“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数字人文的诞生使得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带有科学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精神,同时它也可以促使科学研究变得更人性化,因而标志着另一场新的革命性变革。它表明,使用科学的手段和计算机技术,人文学科的研究将变得越来越便利、精准和高效。它可以排除一些主观的人为的因素,加进一些客观的科学的因素,当今时代的文学生产就先行了一步。按照中国作家协会的一项权威性报告所称,网络文学已经日渐成为文学生产的主流,一些优秀的作家不仅不排斥网络的媒介,而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使自己的作品面向更广大的读者大众。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数字人文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就在我们为纸质出版物的萎缩和实体书店的关闭而感到担忧的同时,我们却见证了互联网写作的繁荣和网上书店的兴旺。今天,我们的学者和作家无须像过去那样伏案写作,只需要在电脑上修改和编辑书稿,最后不留痕迹地将终稿发给出版者,而出版者则会尽快地将付梓,有时只是将其在线出版而无须印制成纸质书刊。诚如凯瑟琳·菲茨帕却克(Kathleen Fitz-patrick)在谈到数字人文现象时所总结的,“在我看来,它所做的就是介于数字媒介和传统人文研究相交叉的工作。它以两种方式运行。一方面,它运用数字媒介的工具和技术来解决传统的人文学科问题,但同时又使得人性化的研究模式通过数字媒介来承担”。这样便使得科学与人文有机地配合甚至结合在一起了,它所能达到的高效和精准无疑是过去单一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王宁《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共融——兼论后人文主义语境下的数字人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现了相结合的趋势,这增强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说明自然科学是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B.由于科学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性,所以任何一门具体科学不管“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一些途径回到人性。
C.数学和自然宗教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根据人类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所以它们也都是依靠于人的科学。
D.清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沟壑,消除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的偏见,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就可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理融通”的教育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这有利于造就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B.I·华勒斯坦认为,社会科学不再投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个对立的家族,它们已经成为自身的潜在调和的场所。
C.“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可以沟通和协调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它的出现标志着另一场新的革命性变革。
D.材料二作者认为,数字人文既能运用数字媒介工具和技术解决传统的人文学科问题,又能让人性化的研究模式通过数字媒介来承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由国内某工作室研发的某App,运用三维建模创造动态接触实感,用户能够任意变换观察角度、缩放模型。
B.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及其团队的“云上中文”平台,既是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又是具有生成性的教研平台。
C.人们借用计算机工具,对一个地区的方言进行发音生理、声学表现等方面研究,揭示出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
D.某校图书馆将影印的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原作图片发布到网站,供语言、历史、社会学者研究,发现新成果。
4.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联系与区别。(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这样讲道:“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请结合上述言论与材料内容,简要阐述如何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鞋
张品成
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都是平常人期望伢长大后成就个什么人物的寄望,摆放在那的物件就很特别。如笔,期望小小人儿将来读书中举平步青云,成状元当宰相高官;如毫子票子,抓了能成生意人发大财;……还有纸折的令旗和兵器,抓了能有戎马生涯做大将军……
反正就那些东西,周岁时候让细伢抓,叫抓周。
一屋人就盯着那细伢,眼都老大,目不转睛,齐齐拴在来宽的那两只手上。
来宽爬着抓着,眼见是那只笔了,可却从屋顶上坠落根禾草。
草落手到。
来宽的那只小手,抓住的是根草,老纠就无奈了,老纠是来宽他爷。他娘当然也看到那场面,啊呀了一声。屋里人脸都白了,大惊失色。
抓周抓到根禾草,这又意味着伢将来什么“前景”?
是什么?来宽他爷他娘当然可以猜得到,抓周抓到禾草,注定了将来是个种禾人,那就信命了吧。
来宽第一次上街是在娘背上,来宽娘在来宽满周后带上儿子去赶了场集。来宽在娘的背上脑壳左左右右地望,他很亢奋,身子不安分,时而颤动那么几下,那是细伢兴奋的本能。
娘说:“伢呀,你就不能安分点?”
看看,那有座戏台。戏台边有座石礅。就把来宽放了下来,坐在那歇息。
就那会儿,来宽目光拴住了那几串东西。来宽眼里一大片的金黄。其实那没什么,是几串草鞋。根普老倌是个孤寡,一生未娶,一生也只做一样事,打草鞋。
老倌在那已经好多年了,在众人看来习以为常,没什么稀奇处。没想到这一天,有个细伢却对这一切目不转睛,然后往老倌身边爬。
娘说:“伢呀,你别乱动!”
来宽还是爬。
来宽被那一串串金黄吸引,执拗地往那边爬。娘就惊了。“莫动,这街上人多。”
来宽依然故我地爬。
娘把他扯住了,来宽“哇”一声号哭起来。
那声哭,让根普老倌抬起了头,朝那个细伢望了一眼。就那一眼,来宽的哭声瞬间止息。
来宽不仅停止了哭号,就那一闪间,手里居然抓握着几根禾草。
来宽娘对她男人说:“抓周抓那根禾草,不是种田的事了,看样子和那老倌营生有关……”
男人嗯了一声,抛出句轻描淡写的话:“打草鞋?那也是门手艺,要真像根普老倌那样也是一方好佬,也算是出息哟。”
“放屁!”女人恼怒了,嘴里迸出这两个字。
“你看你?”
“你说我家伢将来打草鞋!”
“打草鞋有什么不好?”
“呸!你做什么不干那营生?”
……
回到家已经日落了,门槛上抹了黑。来宽才进门,脸上重重地挨了一掌。是娘用力扇的。娘从来没打过儿子,但这回下手很重。那一巴掌,把天上的星星全抛在了来宽的眼前。
来宽没哭,娘却哭了,号啕大哭。
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娘不想打儿子,她只想那一巴掌把儿子打醒。
但没丝毫作用,来宽依然故我,逢集就往戏台那去。
没人知道那老倌什么时候收了个小徒弟。
渐渐地,来宽那双手也成了两只翻飞的蝴蝶,在禾秆里飞旋起来,一只草鞋就成形了。
这一年,根普老倌过世了,谁都以为来宽要继承师傅的草鞋生涯,但没有。这一年红军来了。来宽没打草鞋,跟了一帮伢站岗放哨收查路条。
那天,乡苏维埃主席老纠把儿子从角岭上叫了下来,十万火急那样。来宽那时正在角岭山顶的那棵树上,那儿望得远,能看到十几里外那片旷野的动静。
但来人风风火火,扯大了喉咙喊,气喘得急:“来宽……哎,你爷……不是,是老纠主席喊你去……有急事!哎!”
来宽也那么火烧眉毛般急赶到他爷跟前,气也喘得急:“爷……不是,主席你叫我!”
老纠说:“有你出息的机会了!”
这话让来宽云里雾里,他愣着看着他爷。
“什么事?”
“打草鞋!”
“鬼哟!”
“我没哄你,爷哄你,乡苏维埃也不会哄你的吧?”
来宽瞪大了眼睛看他爷老纠,老纠也那么瞪大了眼睛看他,两个人眉不动眼不眨对视了好一会。
来宽很快知道真相。队伍里首长下了命令,两个月内,八万将士,每人要有两双草鞋。要十几万双草鞋哩。
来宽抓过一把禾草,一脸亢奋,身上像注入了什么,一阵阵狂喜的涛在涌。
很快那双手就成了两只蝴蝶,在那翻飞了起来。很快那些禾草就成了鞋,端在来宽掌心里了。
“呀!”
“呀呀!”
“呀呀呀!”
戏台下坐满了人,人们“呀”着赞叹不已。
来宽很威风,来宽很神气。戏台下满是人,队伍上的人,村人乡民,男男女女。就看见脑壳和脸,脸上眼都睁大了,齐齐注目来宽那双手。来宽那两只手不是蝴蝶了,他缓慢地演示着编织,那些男女也慢慢地跟样学了。
十五天后,来宽娘看到了那个现实,十几万双草鞋都成了现实。来宽伢很认真地教,那些女人很认真地学。首长看到了那个现实,屋檐下,挂了无数双草鞋。
十天后,那些草鞋分发到了那些士兵的手里。那一天,就都穿在了士兵的脚上。天黑下来,八万将士从田埂和河堤上涌向十几个渡口,看不清人,可听得见细软的草鞋躁在细软的秋草上的声音……
来宽那天趴在离浮桥不远的树墩上,他看着那些脚,从田埂和河堤上迈向那些浮桥,天和地黑成一大团的墨,但来宽却看到了那两团金黄,无数的金黄组成一条金色的长龙,往远方游走蔓延。
来宽掏出怀里那双草鞋,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追赶着那条长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来宽抓周抓到“草”,“屋里人脸都白了,大惊失色”,这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告诉我们来宽家人的寄望落了空,信命的他们相信这预示着来宽未来没有好前景。
B.老倌抬起头,朝哭泣的来宽望了一眼,“就那一眼,来宽的哭声瞬间止息”,这一画面增加了小说的神奇色彩,也为下文来宽铁了心跟着老学打草鞋埋下伏笔。
C.根普老馆过世后,来宽并未继承他的草鞋生涯,而是跟别人站岗放哨收查路条。这表明来宽对编织草鞋已经失去兴趣,认为跟着红军才能变得有出息。
D.“无数的金黄组成一条金色的长龙”“追赶着那条长龙”,两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又表意明确,表现出来宽参加革命的信心和决心。
7.关于老纠给来宽传达任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纠和来宽传达了编织草鞋的任务,他心里很希望来宽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好好表现。
B.来宽以为父亲是在开玩笑,一开始并不相信,这是由于父亲一直都不看好他编织草鞋。
C.这一部分使得许久未编织草鞋的来宽再一次编织草鞋变得顺理成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红军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他们以完成任务为荣,照应了红色主题。
8.作为父亲,来宽爷目睹了儿子在不同阶段和草(鞋)之间的故事,且每一阶段来宽爷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请结合文本依次梳理并简要分析。(6分)
9.结尾两段描写的是十几万双草鞋被打好后来宽的所见、所思、所为,场景包含着主人公的个人追求和美好设想。作者这样的设计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尉①执事②: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③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
【注】①太尉:指枢密韩太尉,名韩琦。这封信是苏辙在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写给韩琦的,是一篇干谒(求见大官)文章。②执事:常用作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而将已意告知他左右供役使的人,请其转达。③汩:读g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B.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C.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D.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乎其文”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B.邻里乡党,泛称一乡的人。其中,里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即户口编制单位。唐以一百家为里,里置里正。
C.宫阙,帝王所居之处,用来指“京城、国都”。此外,京华、京阙、京国等都可以用来指“京城、国都”。
D.“辙也未之见焉”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强调阅历对写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不羁,有奇伟之气。
B.苏辙住在家里时,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习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因此苏辙决定外出求学。
C.苏辙游览秦汉朝的故都,观赏山水之壮美,到京城,知道了天地的广阔富丽,拜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集在这里。
D.苏辙明确表达自己的志向宏大,入京师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并表示会进一步钻研学习治理政事,再次表明求见之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4分)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4分)
14.苏辙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求见韩太尉,为什么要大谈“养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
陈与义①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②,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③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陈与义,南宋词人。宋高宗绍兴五年六月,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有分歧,论事不合,托病请辞。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镇的途中。②琐闼:宫门。奉祠:祠禄之官,老病废职之官任之,以示优礼。③拏(ná)舟:撑舟,这里指乘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采用赋体,上阕写词人前往青墩镇时沿途的所见所感,内容与小序后段完全一致。
B.该词语言质朴委婉,如“病夫因病得来游”明是暗自庆幸,实则聊以自嘲、内心痛苦。
C.该词运用虚实结合手法,通过去年的残荷满塘来对比反衬眼前的繁花一路的景物之美。
D.该词讲究匀整对称、情景搭配,下阕词情一扬一跌,将词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更加形象。
16.有人评价这首词“语意超绝”,“于豪放中透露出微蕴沉郁之旨”,认为词中虽有感恩之句,却怀不满之意,含有一种“微而婉”的讽喻。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的《陈情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忠,字字真诚,感动世人,解决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也达成了愿乞终养的请求。其中运用典故表明忠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盛唐时的王昌龄在《出塞》中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反映了人民渴望良将、渴望和平的愿望。高适《燕歌行》中发出同样呼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可以是至情至性的,也可以是至善至美的,更可以是至理至明的。请写出你学习过的包含“水”这一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两年,文化节目持续火热,尤其是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为代表的文博类分支创新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令观众 A ,还在业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创作风潮。这类节目把文物藏品和博物馆为主视点①,把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来结合文艺、社会和科技②,适合多种节目形式③,能使文博领域相关知识及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输到观者心中④,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
历史与当代的精神趣味对接,不仅依靠考古阐释和科技赋能,更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作为历史的浓缩,文物和古迹悠远的神秘感为综艺提供了 B ,《赢在博物馆》
里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和《国家宝藏》里的“绢衣彩绘木俑”作为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证物,呼应着当前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典籍里的中国》对《尚书》的场景搬演,让我们领会到中华民族从“九州四海”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直秉承的天下观;《如果国宝会说话》里的“曾侯乙尊盘”为执着敬业、C 的当代工匠精神做出了历史注脚。新文博节目对历史文物的当代阐释是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里,让观众与历史之间的生命触碰,弹奏出一首首命运交响曲。它是一种科普,更是一种美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采,上部是“爪”的变形,下部是“木”,会意字,表示用手从树上摘取果实,其本义是“采摘”。引申指“选用”“搜集”“挖掘”等。
① 。《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蔡沈集传:“采者,青、黄、赤、白、黑也。”引申指“彩色的丝织品”“光彩”“纹饰”“彩头"等等。由于人的心情、精神状态的变化常会引起面部“色彩”的变化,比如害羞脸上会泛红、生气面上会发青等, ② ,即人的精神状态,如“神采”“风采”等。
这样一来, ③ ,负担过重。为了“减负”,后来另造“彩”字分担“采”的“色彩”及其引申义。这个意图非常好,表示“采摘”及其引申义时用“采”,表示“色彩”及其引申义时则用“彩”。遗憾的是,实际运用中,表示“色彩”及其引申义时既有人用“采”,也有人用“彩”,比较混乱。
2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爪”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B.《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荷兰有“风车之国”的美誉。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22年11月30日,美国某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发布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款机器人能帮助人完成文字处理、代码开发、智能客服等任务,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丰富度。同时,人们也在担忧: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会将人类大部分工作自动化,甚至淘汰人类自身?
材料二:
毕淑敏说:“对于现代文明进程而言,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知识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增长、新工具和工艺的增加,这种种一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但相比古代人可谓简陋的科技水平,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
以上两则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语文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2 3 6 7 10 11 12 15 21
B D D C B C D B D A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说明自然科学是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强调的是“往后将”,选项强调的是已经是了。C项“也都是依靠于人的科学”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缺少限制性成分。D项“就可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张冠李戴,“就可以”太过绝对,与原文表述不符。
2.【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材料二作者认为”说法错误,应是凯瑟琳·菲茨帕却克(Kathleen Fitzpatrick)的观点。
3.【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术语的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并迁移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影印的原作图片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A、B、C三项都是“数字人文”的深层运用。
4.【参考答案】(1)联系: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融。(2分)
(2)区别:两则材料在论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时,侧重点不一样。
①材料一侧重于介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的途径,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科学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沟通;通过实施“文理融通”的教育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以社会科学为“中介”,倡导“新人文主义”,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1分)②材料二将重点放在了“数字人文”上,以“数字人文”作为切入点写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后的典型尝试及其影响。(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认真审读题干,答题时既要谈二者的联系又要写出二者的区别。联系2分,区别2分。
5.【参考答案】①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既要关注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要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体现了“人文科技观”,与两则材料所涉及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融合”不谋而合。(1分)②通过实施“文理融通”的教育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1分)③以社会科学为“中介”,倡导“新人文主义”,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1分)④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清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沟壑,消除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的偏见,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1分)⑤继续深化、促进“数字人文”的发展。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认真审读题干,答题时必须要结合题干言论和材料内容。每点1分,最高4分;考生若没有分析题干与材料的关系,扣1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表明来宽对编织草鞋已经失去兴趣”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来宽抓过一把禾草,一脸亢奋,身上像注人了什么,一阵阵狂喜的涛在涌”“很快那双手就成了两只蝴蝶,在那翻飞了起来”可知,来宽编织草鞋的技艺熟练以及他对编织草鞋的热情未减。
7.【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结构、主题的能力。B项“这是由于父亲一直都不看好他编织草鞋”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打草鞋?那也是门手艺,要真像根普老倌那样也是一方好佬,也算是出息哟”可知,来宽的父亲并没有一直都不看好他编织草鞋。
8.【参考答案】①最开始来宽满周抓周的时候,来宽爷对来宽抓到的是草感到无奈,认为来宽将来会是个种禾人;②等到来宽长大一些,他发现来宽对编织草鞋感兴趣并且以后可能以此为业时,他也淡定接受,认为来宽学会一门手艺,未来能有出息;③后来来宽并未以编织草鞋为业,而是在乡里站岗放哨收查路条时,来宽爷并无表现出担忧和干涉,而是对儿子的手艺十分有信心,把队里编织十几万双草鞋的任务交给了他,为来宽有了出息的机会而高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来宽爷的态度变化,作答本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依次梳理、分析。“来宽的那只小手,抓住的是根草,老纠就无奈了”“来宽他爷他娘当然可以猜得到,抓周抓到禾草,注定了将来是个种禾人,那就信命了吧”,这部分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宽爷在来宽抓周抓到草后的无奈心态。从“男人嗯了一声,抛出句轻描淡写的话:‘打草鞋?那也是门手艺,要真像根普老倌那样也是一方好佬,也算是出息哟’”以及来宽爷和来宽娘之间的其他对话,可以看出来宽爷对来宽以后可能以编织草鞋为业的态度,不像来宽娘那么反对、激动,而是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从“乡苏维埃主席老纠把儿子从角岭上叫了下来,十万火急那样”以及来宽爷对来宽说“有你出息的机会了”,可以看出来宽爷的激动,一方面他觉得来宽有这样的手艺,能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来宽抓住机会,表现自己。
9.【参考答案】①这里写出了红军将士们穿上来宽和乡亲们编织的草鞋后行军前进的壮观场面,也体现了红军将士们行军的艰辛;②草鞋被赋予了特殊意义,“长龙”既是红军队伍,也是中华符号,表现出人们对斗争胜利的决心和信心;③结尾富有诗意,意味深长,故事戛然而止,使读者对来宽和红军的未来产生好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学效果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题干中“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提示我们要从小说文学效果的角度分析,比如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塑造、内容、主题、读者感受等方面确定答题方向。本题答案并不唯一,可以多角度分析作答。
从内容上看,来宽看到红军将士们从田埂和河堤上迈向浮桥,往远方游走,这不仅展示了行军时壮观的场面,和“天和地黑成一大团的墨”这一环境描写相结合,也表现了红军将士们行军的艰辛。从主题上看,小说以红军将士行军为背景,以“长龙”来代指中国军队,富有意蕴,来宽“追赶长龙”体现出来宽有意加入红军队伍,也表示出包括来宽在内的人们对斗争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从读者的阅读感受上看,结尾两段多处使用修辞手法,使文段结尾富有诗意,来宽“追赶着那条长龙”后面作者使用了省略号作为结束,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使读者阅读完后对来宽和红军的未来产生好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正确标点: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11.【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项“见乎其文”中的
“见”同“现”,表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中的“见”为看到,看见。故A项正确。D项“辙也未之见焉”中的“焉”为助词,啊。“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为代词,指老师,含义不同。故D项错误。B项和C项是文学常识,表述正确。
12.【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恐遂没,故决然舍去”可知,苏辙是担心就此被埋没,所以毅然离开家乡,去寻访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13.【参考答案】(1)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且”“志其大”各1分,句意2分)
(2)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听到您的一句话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可以说是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之景而没有什么遗憾了。(“以”“光耀”“自壮”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4.【参考答案】①苏辙爱好写文章,认为写文章就得“养气”。②“养气”除了读书,还要寻访
“天下奇闻壮观”,苏辙以此作为求见韩太尉的理由。③只有见了韩太尉,才可以说是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没有什么遗憾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中相关要点的能力。
【参考译文】
太尉左右:苏辙(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思考得很深入。我认为文章是作者的精神气质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而(人的)精神气质却可以通过培养(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修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气势)开阔、浑厚、宏伟、博大,充满于天地之间,同他的精神气质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同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拿着笔学写过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满于内心而流露到外貌上,发于言语而体现在他们的文章里,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没有不读的,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毅然离开家乡,去寻访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急促的水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园林的富庶和巨大,然后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谒见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往,然后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太尉您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百姓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袭扰,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佐君主,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安边。可是我至今都没能拜见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巨大和深广;对于人,见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听到您的一句话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可以说是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之景而没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我)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参考答案】D
【解析】D项“词情一扬一跌”说法错误,应是“一跌一扬”。下阕先回忆去年路过此处所见到的惨淡光景,心情无限怅惘,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后写今年眼前所见荷花满塘的景色,受一路繁花相送的感染,不由倾吐对眼前美景的热爱,这在词情上是“一扬”。
16.【参考答案】①“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表面上是词人感恩君王给他优礼,让他一个“病夫”得以观赏眼前一路繁花相送的美景,实则含有对宋高宗支持赵鼎的不满之意。语言精微委婉,暗含喻。(4分)②该词情感深厚复杂,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和自身观赏美景的旷达欢悦,也暗含对君王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2分)
【解析】“微而婉”是精微、委婉,“讽喻”是指将另一层含义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文学技巧。
再结合提示语,可以得知,这道题要求考生把握该词的情感主旨,并以所谓感恩句“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作为切入点进行理解赏析。该句理解难度不大,但需联系“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小序中词人当时的遭遇来品味,才能明白词人精微委婉词句之下那貌似旷达实则内心痛苦的矛盾心理,才能体悟到词人潜藏在得享繁花相送美景的欢悦之情下对宋高宗的不满之意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参考答案】(1)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3)示例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示例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示例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示例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每空1分,如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参考答案】A赞叹不已B广阔天地C精益求精
【解析】A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B广阔天地: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C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运用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也可以从词义角度,用提及语素与词义轻重对应解题;还可以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彩解题;另外还可以看搭配对象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这里主要采用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成语。A处填“赞叹不已”,前一句写了文化节目火热,文博类分支创新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后半句写了在业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创作风潮,因此,此处应该是让观众连声赞赏的意思。B处填“广阔天地”,突出文物和古迹悠远的神秘感可以让综艺有广阔的发挥空间。C处用“精益求精”来描述工匠精神。
19.【参考答案】这类节目以文物藏品和博物馆为主视点①,以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来结合文艺、社会和科技②,适合多种节目形式③,能使文博领域相关知识及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观者心中④。(每改对一处得1分,全句通顺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在第①句中,“把……为主视点”句式杂释,可以把“把”字改成“以”,或者把“为”改成“作为”;第二处在第②句中,“把历史学……”介词不当,可以把介词“把”改成“以”;第三处在第④句中,“传输到观者心中”搭配不当,将“传输”改成“传播”。
20.【参考答案】拟人。①把观众与历史之间的生命触碰比拟成在弹奏命运交响曲。②将新文博节目对历史文物的当代阐释形容得更加生动形象。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让观众与历史之间产生互动,突出表达了新文博节目的精彩。(修辞手法2分,表达效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来。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A项与第一段中“爪”的双引号都表示强调的作用。B项属于直接引用;C项中“大师”“发扬国光”有讽刺意味;D项表示特定称谓。
22.【参考答案】①上古时,采还可借指“色彩”②所以“采”也引申指“神态”③“采”就有了两个意义序列的含义(每处2分,符合语境及字数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语句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种题目时,需要结合补写句子的前后文进行推断,找到补写依据。第①处,由前文“其本义是‘采摘’。引申指‘选用’搜集挖掘'等”可知,本空应填写与“采”字含义相关的内容,再结合“采者,青、黄、赤、白、黑也”可知,“采”也借指颜色、色彩,以及《尚书·益稷》记录的是舜和禹、皋陶的讨论并相互告诫的场面,属于上古时期。综合分析,本空可填“上古时,采还可借指‘色彩’”。第②处,由前面分句中的关联词“由于”可知,本空应该以“所以”开头。再结合后文“即人的精神状态,如‘神采’‘风采’等”可知,“采”也引申为人的“神态”。综合分析本空可填“所以‘采'也引申指‘神态’”。第③处,本空是对上一段的总结,是一个过渡句。由前文“这样一来”可知,本空是对上一段的概括,前一段讲述的是“采”的两个意义,另结合“后来另造‘彩’字分担‘采’的‘色彩’及其引申义”。综合分析,本空可填“采'就有了两个意义序列的含义”。
四、写作(60分)
23.【命题思路】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越发倾向于思辨型作文。高考作文的核心素养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及①课程目标: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②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都对高考作文提出要求,要由知识向能力转变,注重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我们能清楚看到,在核心素养背景导向下,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的写作,越来越强调文章的情境性、对象性,以及说理的逻辑性。因此,借鉴2022高考真题作文题,将本次命题的落脚点放在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上。
【写作指导】审题的关键点:材料一这款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丰富度。同时,人们也在担忧: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会将人类大部分工作自动化,甚至淘汰人类自身?”与材料二毕淑敏之问“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工智能发达、科技发展之快,人们的幸福感同比例增长了吗?
其实,大家也很清楚,人工智能发达是依赖科技的发展迅速。据此可以有相关立意:可以陈述事实,现代人的幸福感没有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本次失衡、跛脚、背离);可以剖析原因,现代人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可以探讨对策,现代人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应该保持,怎样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当然,也可以结合以上的几点来写。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幸福”的解释是①名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②形容词,(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对“舒适”的解释是舒服安逸。
【参考立意】①面对科技与幸福的失衡;②让科技为幸福赋能;③幸福,不能输给科技;④幸福科技,同行同向;⑤破科技之藩篱,得至朴之幸福;⑥科技时代的幸福密码;
⑦警惕科技伤了幸福;⑧莫让科技成了幸福的羁绊;⑨科技飞驰向前,幸福如影随形。
补充说明
1.作文平均分力争作文平均分,40分;作文起评分,42分;优秀作文可54分以上。
2.错别字等扣分缺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3.字数等扣分
①字数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字数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字数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评0分。
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