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能源安全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中国的能源安全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1)
【课程标准】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典型案例,说明不同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
2.综合思维:通过情境材料,理解能源供需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掌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3.人地协调观:结合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或查阅资料,学会运用地理学的角度评价我国能源的供需变化。
【知识梳理】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1.能源安全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 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
化石能源是 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
化石能源消费带来了环境污染与 等严重环境问题。
2.我国能源供需特点
我国能源资源具有“ ”的禀赋,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我国能源供需具有以下特点:
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1/5以上,均居世界第 ;消费量的增长 生产量的增长。
能源消费结构以 为主。
油气资源相对 。
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我国能源主要消费区集中于 地区,而煤炭和石油“北 南 ” 天然气和水能“西 东 ”,形成 、 、 、 的空间格局。 [特别提醒]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配置错位,而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不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会对工程沿线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都会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
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 油、气 为重心。
其中 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其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影。
2.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
(1)石油是在特定地质历史环境下形成的 能源。
(2)我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时间 史实 对国家的影响
1959年 在 平原发现了中国第一大油田,命名为“ ” 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也为我国 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料。
之后 相继发现了 、大港、任丘、辽河等多个储量在亿吨以上的大油田
1964年 实现了石油
70年代到90年代初 成为
90年代以来 1993年再次成为原油进口国 一方面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 减少、稳产难度加大等问题,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限。
目前 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 以及西亚、非洲、 等国家和地区。 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石油 运输,均可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特别提醒]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会不断增加,而且传统大油田的产量也会有所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开采成本,导致我国的石油稳产难度增大,会不利于我国的石油安全。
【知识整合】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能源 资源 特点 在我国的分布
优点 缺点
水能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 修水库会淹没田地,需迁移居民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核能 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大亚湾、岭澳一期、田湾核电站,在建的有红沿河、阳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等
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景广阔 能量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煤炭 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 非可再生能源,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石油 发热量大,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会产生污染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2)
【课程标准】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典型案例,说明不同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
2.综合思维:通过情境材料,理解能源供需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掌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3.人地协调观:结合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查或查阅资料,学会运用地理学的角度评价我国能源的供需变化。
【知识梳理】
三、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1.资源特点: 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2.我国煤炭安全问题:
①主要来自供需 导致的 安全风险。煤炭运输距离 、成本 ,能源 环节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②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 问题对煤炭 的限制。
过程 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过程 占用耕地,破坏植被,导致 、地表塌陷。 破坏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 、 等废气,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消费过程 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 和严重 ,危害人体健康。 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 。
③煤炭供需分布的不平衡:主要消费区在 地区,主产区分布于生态脆弱的 和 。
3.煤炭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煤炭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 ,严重制约我国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造成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需要在保障 与保护 之间作出权衡。四、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1.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发展呈现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 活跃,能源利用向 、 、 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 等趋势。2.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1)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 ,但增速 ;
(2)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 ,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 后持续下降;
(3)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 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 ;(4)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 ,但受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限制,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 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3.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措施:
(1)充分发掘 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 、发展 、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
(2)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 能源,包括 能源(水、风、光、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 等;
(3)开辟多源、稳定的 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
(4)加强国家战略能源 ,提高应对 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
【知识整合】
2.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
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
过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开采 对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大量占用土地 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 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运输 污染大气、水、土壤 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漏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废水、废气、废渣 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
利用 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生态系统破坏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
3.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3)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
(4)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
(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4.我国能源供需面临的五大挑战
内容 具体表现
人均资源量少 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居第11位,天然气可采储量居第14位,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但是人均煤炭、石油的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值的1/2和1/10左右
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美国的1/10,人均生活用电约为美国的2%
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我国的能源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每万元产值的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远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炭为主的国家之一。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仅占约1/4,而我国却占2/3
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自1993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依存度呈上升趋势,200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0%,预计2050年将达到50%
5.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①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
②能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③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缓慢。
④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
⑤能源消费模式不经济,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2)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①制度层面:完善维护能源安全的制度是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保障。一是加强能源法制建设;二是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②战略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多元化能源战略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根本之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另一方面实施能源发展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国能源经营战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